要說區分粉紅的方式,其實是一個人是否走出愛國主義教育強行製造的那種創傷。走出來的人,是因為承受了真實的來自政權的強暴,並試圖改寫幼年時期錯亂的創傷記憶。沒走出來的人,是一邊承受着強暴,一邊用錯誤的創傷敘事錯亂地攻擊不存在的敵人。
一棵樹被關押 by lola
最近街上的樹都亮燈了,尤其是商場的建築物,一改平日的風采,完全變成聖誕燈光綴滿的城堡。就連去看演出的時候,舞台上的歌手也頻頻祝 Merry Christmas,到處都是聖誕活動,各種各樣的感謝祭,大家熱情高漲。
我回想在中國的時候,好像也沒有這樣過過聖誕節,沒有這麼洋氣——說到這個詞,到底是怎麼變成「崇洋媚外」的「洋」,也很神奇。小時候還互送蘋果,然後就被學校勒令禁止了。中國的很多事,等察覺的時候已經是扎得很深的一根根刺,再挑出來很麻煩。有時候太深了,幾乎長進了肉里。
有一天晚上去看演出,經過街上一些諸如「黑船屋」之類的招牌,伴侶突然說道:之於中國人,可能就像是「八國聯軍屋」一樣的名字。我失笑,繼而沉默——想都不敢想會發生什麼。然後我們聊,日本人是怎麼看待「黑船」、擁有怎樣的歷史觀,他們並不恨美國。我想起之前去看資生堂的一個跨越百年的品牌展覽,有一段時期的產品受美國文化影響很深,人們也樂於追隨。
「反送中「時期,我記得香港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考試中,其中有一道題這樣問考生:「『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你是否同意此說?」當時被中國網友憤而圍攻,吵上了熱門搜索,至於中國媒體肯定也有固定立場,最後是以香港教育局批評該試題收場,稱「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
我對這個考試題沒什麼特別的意見,我覺得你當然也可以回答它是錯的,但至少也應當允許有人談論它可能不是錯的、允許歷史有其他的出口。
這場輿論伴隨着對「反送中」抗議的鎮壓結束,算是一個時代無奈落幕的註腳:不管你什麼歷史研究都必須先「尊重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然而這個龐大的不可消化的「創傷」是怎麼被賦予給國民的,也沒有人敢繼續追問和回答,因為只是追問就會「傷害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同時也宣告了,歷史的其他出口是不允許存在的。
即便到了今年,多起「無差別」殺人事件密集發生,造成了非常慘痛的代價,也沒有人覺得它是有根源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即便不說那些經濟下行、社會壓力導致之類的話,有好幾起觸目驚心的案件是對準了「日本人」這個關鍵詞,我不知道這樣還怎麼能被稱作「無差別」。
前段時間觀察到台灣的網路空間在討論宗教和心靈團體,因為有一個很著名的心靈團體因涉嫌犯罪正在被調查,而有一個 YouTube網紅被指發佈的新視頻很怪,於是被網友說像是加入了該團體,一時間沸沸揚揚。
但我就想到,在中國,我們根本談不了「身心靈」,一般稱「傳銷」、「洗腦」,但都是涉及到經濟詐騙、一定份額的經濟糾紛才能被這樣定義,平時就是灰色的,不可談論的部分。像楊永信「戒網癮中心」事件,就至今沒有一種定義,所以它可以繼續換湯不換藥地存續着。
如果非要說「邪教」,這種傷天害理的怪東西,那麼短視頻平台抖音就有很多,而且幾乎不需要到「創設教義」這種程度,有的騙子甚至拍視頻說自己正在被日本人追殺,就會有很多中國網友信以為真、給他打錢。
歷史的唯一出口就是這滔天的恨意,什麼罪惡都可以往上疊加,輕鬆抵消。
只是這恨意還不是普通的恨意,如果重新審視「愛國主義教育「是一種什麼鬼東西,可能就不會輕描淡寫地說「國慶」只是一個假期了。它是對年幼無知的兒童採取了「性侵犯」、「肢解」等敘事強暴,使人受到殘酷的心理創傷而選擇「和祖國站在一邊」,因為該「教育」恐嚇它,若非如此,前者就是下場。
要走出這種創傷,說實話非常困難。有的人完全就是一邊正在遭受政權強暴,然而採取的創傷敘事卻是幼年被灌輸的這種錯位的敘事。使得他「分不清敵人」,於是反覆錯亂攻擊——不攻擊他人的話,自我內部就會在頃刻間崩潰,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得起、每個人都能順利重建價值的。
這種情況老實說我不知道如何解決。強大的心理諮詢師可能也感到震撼。而且它並非出現在若干人身上,而是整個國家的國民,整整好幾代人。
2024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