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一名戴口罩的男子推着紙箱經過北京前門步行街。(Andy Wong/美聯社)
中國經濟學者李迅雷去年發表文章,引用中國」月收入2000元以下人口約9.64億」的研究數據,文章發佈一天後被下架。時隔一年,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接受媒體專訪時再次提及,中國未達到中等收入標準的人群數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65%,也就是中國低收入人群約有9億人。
浙江大學共享與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實近日接受中媒《經濟觀察報》專訪,以問答形式刊登。當被問到近十年來中國的基尼係數(判斷年所得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顯示,收入差距與他國相比一直較高,如何縮小收入差距?
李實指出,短期內,中國政府在「調高」(調節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和「擴中」、(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方面,能做得比較有限,「提低」(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速)應成為政府縮小收入差距的主攻方向。
他進一步表示,「提低」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低收入人群規模龐大。根據他們的估算,「目前未達到中等收入標準的人群佔總人口的65%,即低收入人群約有9億人。並且,這9億人群的收入差距較大,一部分群體的收入接近中等收入水平,而另一部分則處於相對貧困狀態。」
中國貧富差距擴大中等收入陷阱值得關注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這與中國所謂的「脫貧」並不相違背。因為中國政府採用的貧困標準遠低於此。
雖然中國政府強調已「脫貧」,但是貧富差距仍然是很大,只是高於北京當局所謂的「貧困線」上標準而已。他分析,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平均數跟中位數來算差距持續擴大,亦即貧富差距是在擴大。
「更關注的是『中等收入陷阱』,如果大家都還是居於低收入,而中國目前經濟成長率持續衰退,那表示中國沒有跨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國最主要的資產階級來自於兩大受薪階級,比較前端的來自於金融業及房地產業,這兩塊在過去幾年都受到大幅打壓。此外,公務員這幾年因為財政困難也在減薪;另一則是電商平台,現在習近平強調』脫虛(虛擬)向實』,所謂的』再工業化』過程,服務業受薪階級受到大幅壓制,」王國臣說。
他補充說,在2014年左右,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已執政,服務業原本已經超過工業比例。但是,過去三年左右,工業的增速又反超服務業,也加劇服務業受薪階級的收入壓縮。
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勝利了嗎?
習近平在2021年、也就是中共成立一百周年時曾宣告,「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
據中國統計局2022年引用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9美元(約人民幣13.75元)的國際貧困標準,中國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末的88.3%,下降至2016年末的0.5%,累計下降了87.8個百分點。
台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方琮嬿對本台表示,中共官方宣稱已經「脫貧」成功,應只是說辭,或是習近平要維穩,所以給了一個標準,喊出「脫貧」成功,但並不能反映現實狀況。她舉例,中國之前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一度不再公佈數據,最後則是采新的標準,被認為是美化後的數字。
方琮嬿:「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也沒有好轉跡象。即便中共官方推了多項刺激經濟措施,明年也要陸續推出提振經濟政策,但都已經為時已晚。低收入戶為9億人不確定是否為真,但從邏輯上來看,這名學者的觀點是越來越多人處於貧困狀態,我是認同的。」
低收入約有9億人去年提出被刪文
「低收入人群約有9億人」的數據並非首次提出,去年12月本台曾報道,中國經濟學者李迅雷在第一財經發表千字文,他引用北師大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在2021年發表的調查數據指出,「中國月收入2千元以下的人口約為9.64億人」。中國居民人均GDP水平只有1994年日本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日本基尼係數維持在0.4以下的安全區間。但作為收入水平不高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壓力,以此解釋中國未來購房可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該篇文章一度衝上微博熱搜第一,但發佈一天隨即被下架。而目前李實接受專訪的文章仍能在中國社交媒體平台被搜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