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留學生的孤獨——我在德國的冬夜哭泣

前兩天半夜哭了一場,「泣不成聲」,好像有很多委屈。

作為一個被社會捶打過的成年人,一邊感性地哭,一邊理性分析原因。

我覺得自己一直像個分裂體,一半的我像孩子一樣控制着身體,一半的我游離在外,像父母一樣觀察孩子的言行,為她的進步開心喝彩,為她的失誤兜底買單。

所以我既是自己的父母,又是自己的孩子?真是有意思的想法。

大概是生理期快到了,大概是德國冬天本來就容易致郁,大概國內外都有一些瑣事需要處理,大概上課有太多陌生晦澀醫學術語,聽不懂學不會,沮喪挫敗,而接踵而至的月考又讓人沒有太多時間喘息。

人真的需要經歷,才會明白很多原本無法感同身受的情緒。

我的醫學翻譯課程里,有很多醫護工作者,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很專業,對醫學知識更是熟稔,但在醫學翻譯這個陌生領域,他們也會感到無措,會受打擊。

這也是我在二碩課堂上的感受,我的同學大多是醫務工作者,原本就是直接用英語學習醫學知識的,上課的內容他們總會有想法,總是有話可說。而我腦袋空空,我也會感到無措,甚至感到自己沒用。世界真是個巨大的迴旋鏢,以後要對我的學生們更好一些。

以前聽留學生講在國外會感到孤獨,會懷疑是不是他們太過依賴外界的情感支持,而我是i人,物質和情感都可以自給自足,肯定不會覺得孤獨。

但最近我才細細分辨出所謂的「不孤獨」到底是什麼,不是單純的說話社交,而是需要情感滋養。我在國內時一天也說不了多少話,但每天出門遛我家的小狗狗,我就美滋滋的。

即使兩人只是三言兩語,只是靜靜地坐在一起吃飯或者看兩眼電視,那種安穩平和的氛圍,就已經是一種非常深層的情感交流了,大概就是所謂的能量場平衡。

國內讀研時,在學校的國際項目當助理,都是學中文的美國學生。當時我的美國室友會哭哭啼啼地跟我講自己的焦慮和挫敗,甚至覺得中文無法表達情緒,會切換成英語哭訴。

我那時並不能感同身受,雖然嘴上會說安慰的話,但心裏會覺得她有點太過敏感了。我會覺得一個美國人,拿着美元在中國消費,項目提供的又是保姆式服務,還有什麼不開心的呢?

但人又不是機器,哪能設定好固定的參數,就能保持穩定的狀態?

我覺得自己已經是相對積極理性、心態平穩、獨立成熟的人了,但這樣一個成年人也難免有情緒波動,那些還未成年或20歲出頭就獨自出國的小朋友們,真的會經歷更多的情緒問題。如果他們堅持了下來,那真的非常棒。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羊君醫學翻譯筆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4/2139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