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買食品時,是不是習慣性的都會被商家的「宣傳語」吸引,什麼「非油炸」、「0蔗糖」、「無添加」、「0脂肪」等等,讓人聽着都有一種健康安全的感覺,選擇的幾率也更高。
但我勸你,千萬別被這些字眼迷惑了,其中很多都是「文字遊戲」,宣傳語也只是個「表面意思」,根本經不起深挖,不看配料表買就等着被坑吧!
1、「非油炸」並非「真的無油」
根據咱們普通消費者的選購經驗,只要食品上標註「非油炸」,那肯定食品就是無油的或者低油的,比油炸的肯定更健康。
所以,購買零食時,就會不經意的去選那個「非油炸」的。
但其實,油炸與非油炸,並不是有油與無油的區別,它們只是食物加工過程中乾燥的工藝不同而已,油炸就是需要在油鍋里炸的,非油炸就是採用熱風烘烤的方式,無需過油的。
因此,所謂的「非油炸」,並不是說食品里不含油,只是它不經過油炸這道程序而已。
相反地,非油炸食品,他們往往是在食品烘烤之前,就將油與原材料混合了,必要時,烘烤過程中還會刷上一層厚厚的油,總體下來,用油量並不見得比油炸的低。
因此,我們選擇零食時,注重熱量的話,主要看配料表是否有油以及營養成分表的熱量高低更靠譜。
2、「0蔗糖」不是「真的不含糖」
現在買飲料,最坑的莫過於「0蔗糖」了,我們消費者一看,大大的「0蔗糖」三個字,第一反應往往是不含糖,很健康,但其實大錯特錯。
「0蔗糖」它就是個表面意思,只是表示沒添加蔗糖,但不等於沒添加別的糖。
比如不少飲品、酸奶之類的,瓶身寫着大大的「0蔗糖」,但其實,又添加了果葡萄漿、玉米糖漿、麥芽糖等其他的糖,這些糖本質上還是高熱量的來源,純粹的文字遊戲。
而真正想要無糖,我們要看到「0糖」字眼,這種一般不含高熱量的糖,而是一些純代糖,一般就是安賽蜜、木糖醇、阿斯巴甜之類。
這種代糖有甜味,但不會被人體吸收,但因為屬於添加劑一類,過多食用對人體健康也並無好處,總之飲品少喝。
如果想喝又想要不含糖的飲品,認準0糖0卡的,相對更靠譜一些。
3、「其他沒有了」是個商標
如今很多商家,為了體現自己的產品,添加劑少,都會有一句「其他沒有了」或「其他沒了」的文案,讓人聽起來很放心。
但其實,這種宣傳文案,也是文字遊戲,很多都是「註冊商標」,後面會標註TM,也就是說,只要是他家的產品,上面都可以用的。
但具體產品到底是不是真的無添加,還不好說。
所以,為了排除此類情況,我們還是得仔細看配料表,僅憑一句文案很難精確判斷是否有貓膩。
4、「0添加」掛麵其實「鈉含量很高」
很多掛麵,配料表還挺乾淨,基本就是小麥粉、水和食用鹽,沒有額外的添加劑、防腐劑,讓人感覺很放心。
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麵粉中添加的食用鹽,也就是氯化鈉,它是一種天然的防腐劑,商家們為了增加保質期,雖然沒有其他添加,但氯化鈉也是過量的。
這就導致,麵條中的鈉含量非常高,像有的掛麵,每100g中鈉含量高達900甚至2000mg。
要知道,鈉含量乘以2.54就相當於鹽的重量,比如900mg的鈉乘以2.54=2.2g,就相當於每100g掛麵中就有2.2g的鹽。
中國膳食居民指南提到:每天成人吃鹽量不要超過5g,吃多了可能引起高血壓、腎臟等疾病。
而如果按照每100g中含900mg的鈉來算的花,成人吃300g的掛麵,鹽的攝入就已經超標了,還不算添加的醬汁之類。
所以,我們選擇掛麵時,就看配料表中只有小麥粉和水就行,鈉含量越低越好,如果實在找不到無鈉掛麵,那也儘量選擇每100g含鈉在400mg以下的。
5、「0脂肪」不等於「0熱量」
選食品時,如果處於減脂期,我們也會額外關注是否脂肪含量高低,如果標註「零脂肪」,那顯然更瘦減脂期人士的喜愛。
但千萬別被這文字遊戲耍了,標註了零脂肪,但並一定是零熱量。
比如,我們日常吃的三大能量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它們都是有熱量的,1g碳水化合物的熱量是4大卡,1g蛋白質的熱量也是4大卡,1g脂肪的熱量是9大卡。
看似脂肪是其中熱量最高的,但其實,通常我們吃的食物中,油脂往往是以調料的形式出現的,在食物中的佔比相對較少,真正大量的熱量,反而是來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所以,選擇食品時,一定注意,並不是標註零脂肪,就一定是零熱量,看營養成分中的能量高低才更靠譜,1千焦=238.9大卡,按照此公式去換算,能量越低,熱量也越低。
編後語
這5種文字遊戲,很多人看完都破防了,讓人有點看不清這個虛假的世界,包括近期爆出的配料表造假風波,讓消費者更沒有安全感。
但總得來說,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配料表依然是認識食品的第一要素,入手之前仔細看一看,就能大幅度降低被坑的幾率,還是不能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