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如何避免被自己的情緒傷害?

  最近,經常在網上看到關於情緒的討論,比如:

  情緒究竟是不是合理的?

  當我們「情緒上頭」時,應該如何對待它?

  一個成熟的人,是不是應當追求情緒穩定、不容易情緒化?

  諸如此類。

  那麼,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情緒呢?

  我的看法是:情緒是一種正常的、必要的生理功能,是我們社會化的基礎。產生負面情緒,或者說偶爾「情緒不穩定」,當然是完全合理的。

  但在現代社會中,它往往會被不必要地放大和凸顯,甚至會跟我們的理性爭奪大腦的控制權,這就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

  比如:

  在氣頭上對親密的人說了一些非常過分的話,儘管過後可以解釋清楚,但關係還是產生了裂痕;

  衝動之下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答應了某個要求,過後卻又感到後悔,不得不自己承擔選擇的責任;

  總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抱有不切實際的恐懼和焦慮,導致做事束手束腳,不敢冒任何的風險;

  ……

  情緒和理性,就像兩個小人,在我們腦海中爭奪着方向盤。我們往往知道遵循理性能得到更好的答案,但很多時候,情緒總是會佔據主導地位,要麼,讓我們做出一些悔之晚矣的事情;要麼,讓我們長時間生活在內耗和糾結之中。

  因此,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如何才能在接納自己情緒的前提下,做到不被情緒所傷害,儘量減少它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我們常常說:一個成熟的人,就是要不那麼容易情緒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成熟的人不應當產生負面情緒嗎?

  當然不是。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你可以產生情緒,但你要能夠跟情緒「隔離」開來,避免讓它長時間地主導和影響自己。

  什麼叫隔離呢?

  舉個例子:請你回憶自己任何一次生氣的經歷,你是什麼樣的感受?是不是感到血往上涌,頭腦發熱,身體發抖,手腳冰冷,抑制不住自己的憤怒,特別想說一些攻擊性的話?

  這個從回憶里去觀看當時「情緒上頭」時自身反應和感受的視角,就是一種隔離。

  具體來說:當你在當下感到血往上涌,頭腦發熱,身體發抖,手腳冰冷,抑制不住自己的憤怒,特別想說一些攻擊性的話 —— 這時,你是在生氣。

  而當你把視角轉向自己的內部,體會自己當下的感受,你意識到自己在生氣,意識到自己的身體產生了一些反應,你選擇不去立刻遵從這種反應去行事,而是先觀察它,接納它,理解它 —— 這就是一種隔離。

  它本質上是一種對情緒的「元認知」,也就是把視角拔高,從更高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感受和狀態。

  要記住:情緒是正當的、合理的,不要試圖去壓抑它。被壓抑的情緒,一定會在內心形成一些淤積,產生一些「勢能」,壓抑得越多、越久,這種勢能就越強大。那麼,當它無法被壓抑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我們要訓練的是什麼呢?是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當情緒被釋放出去的時候,我們能夠及時將視角「抽離」出來,把情緒隔離在旁邊,避免這種洶湧澎湃的力量佔據我們的大腦,指揮着我們去做出種種不理智、容易後悔的事情。

  那麼,如何做到對情緒進行隔離呢?

  1.  識別情緒

  有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可以立刻幫助你冷靜下來,那就是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

  我此時此刻產生的是什麼情緒?我能不能給它找到一個最精確的名字?

  這個方法立竿見影,可以立刻幫你擺脫「情緒上頭」的狀態。

  原因很簡單:當我們思考「它是什麼」的時候,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就會開始被激活。此時,它會抑制其他腦區的自發性活躍(尤其是杏仁核的活躍),開始有條不紊地發號施令,協調其他腦區的活動。

  這就可以為我們爭取出一個非常寶貴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在這個窗口期做出自己的選擇:是順應情緒和感受,還是把它「拉住」,讓自己想一想再行事?

  當然,「找名字」這一點其實不是很重要,能找到一個精確的名字固然好,找不到也無所謂,這一步只是為了讓自己緩一緩、頓一頓而已。

  2.  關注感受

  這一步,其實就是前面講過的,問一問自己:此時此刻我產生了什麼樣的感受?我身體的各個部位的感覺分別是什麼樣的?

  這樣做的實質,是把自己的視角拔高,從沉浸轉變成觀察,觀察自己的身體在情緒作用下的變化,從而讓自己意識到情緒對自己的影響。

  比如,你可能會發現:在不同的情緒下,你會有不同的反應:

  我的心跳會變得非常快,乃至於感到喘不過氣來;

  我的身體會變得僵硬,甚至會有點感到麻木;

  我會有一種想逃開的感覺,想逃避去面對這個問題;

  我會感到胸口被抽緊,手腳變得冰涼,感覺渾身都失去力氣;

  ……

  當你「沉浸」在情緒之中時,你是發現不了這些感受的,它們只有在你採取觀察視角時才能覺察到。

  它會告訴你一個事實:情緒會對我們的身體產生耗損。一旦大腦意識到這一點,就更容易去消解它和「馴服」它了。

  3.  脫離情境

  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技巧是:當你情緒上頭的時候,不妨離開當下的場所,換一個房間,或者索性走到戶外去,你也許會發現,先前的情緒會奇蹟般地靜靜消散。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我們的記憶、想法和感受,其實是高度跟情境綁定的。換言之,我們的情緒並不是跟着「自己」的,而是跟着當下所處的環境的。是此時此刻的環境,不斷強化着我們的情緒,為它提供力量。

  一旦離開當下的情境,你就相當於對大腦清理了一遍緩存,關閉了大腦後台運行的程序,它會重新恢復到全新的狀態,來準備接受新的記憶、想法和感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作「門口效應」:走過一扇門,哪怕只是一扇虛擬的門,你都可能會忘掉剛剛的事情,產生「咦,我剛才是在想什麼來着」的疑惑。

  (如果你有過這種經歷,就可以放心了,這不是健忘,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效應)

  4.  切換人稱

  當我們自己遭遇情緒問題時,我們與問題的「心理距離」是非常近的。因此,我們需要額外付出一筆龐大的認知資源,來抵消掉情緒所帶給我們的威脅。那麼,剩下能夠供我們思考的認知資源,就會非常捉襟見肘了。

  因此,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就是人為地拉長我們跟問題之間的心理距離。

  我非常推薦的方式是:想像不是自己遇到了問題,而是一個跟自己境況非常相似的朋友,遭遇到了相同的問題。你現在需要去安慰他、開導他。你會說些什麼?你可能會如何幫他分析得失、權衡利弊?

  一旦拉開了跟問題的心理距離,你也許會發現:情緒所帶給你的陰影立刻變淡了許多。你的思維似乎一下子就跳脫了出來,能清楚地看見許多之前看不到的東西,發現許多之前忽略了的想法。

  5.  榜樣對齊

  每個人都一定有一些崇拜、欣賞或者高度認可的偶像。下次當你陷入情緒的泥淖時,不妨想一想:如果換成他,他會怎麼想,怎麼做?

  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哪怕是針對5歲的孩子,當讓他們有意識去思考「在這個情景下,蝙蝠俠會怎麼做」時,他們普遍都能表現出更佳的執行和控制功能。

  如果你的身邊沒有這樣的人,你也不妨假設一下「一個充滿智慧的朋友,遇到這種情形會怎麼做?」這往往可以立刻幫助你警醒,從而跳出情緒的怪圈中。

  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對這個「充滿智慧的朋友」的構建,其實就是我們理想中自己「想要的樣子」。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這相當於讓未來的自己穿越回來幫助自己:

  如果是未來的、更加成熟和睿智的我,遇到這樣的情景,他會怎麼做?

  這可以立刻幫你警醒過來,讓你用一種更客觀、更冷靜的心態面對當下的問題,擺脫情緒的內耗。

  上面這5點,是在產生情緒的當下,對情緒進行隔離,讓我們的理性能夠掌控大腦的主導權。

  但不僅如此,當你解決了導致產生情緒的問題之後,特別重要的,就是要做一個簡單的復盤。

  如同我在《打開心智》裏面所說的:情緒其實是大腦的警報器。每一種情緒,它都不是毫無來由的,它背後一定有一些導致它產生的根源和原因。

  因此,在你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之後,不妨對自己做一個簡單的復盤和剖析,找到產生情緒的原因 —— 它很可能也是我們的弱點所在。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總是因為事情的發展不順利而生氣,那麼其實是否說明:你接受不確定性和風險的能力比你想像的更弱?或者,你對自己能否處理好意料之外的問題並不自信?

  如果你總是對可能性很小的事情充滿擔憂,那麼其實是否說明:你的大腦太容易對一點風吹草動起反應,對風險的厭惡過強了?或者,你難以接受損失和失敗?

  如果你總是下意識地批判和審視自己的言行,那麼其實是否說明:你有一定的完美主義傾向?或者,你對自己抱持着一個不切實際的「理想自我」形象?

  ……

  這個復盤,其實相當於一個「查漏補缺」,也就是把每一次產生情緒,視作一種對自己進行「心理體檢」的機會,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弱點,把它們彌補上。

  這樣,當你將來面對類似的問題時,就更不容易產生破綻,也更不容易因為自己的種種弱點而犯錯。

  這就是一個自我提升和成長的過程:一切打不倒我的,都會成為讓我變強的養料。

  Image

  另外,也要注意一點:身體和大腦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的身體狀況,會極大地影響到大腦對我們自身的預判,從而決定我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心態和狀態。

  如果我們的身體狀態欠佳,那麼一個明顯的結果就是:我們的思考、決策和判斷也會受到影響,很難表現出100%的最佳狀態。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你常常犯困,總是感到萎靡不振,那麼你多半會很難思考複雜的問題,總是感到大腦「轉不動」,喜歡順着下意識的反應行事;

  如果你容易腰酸背痛,那麼你多半很難堅持把一件事情做下去,總是很容易放棄或妥協,不願意在上面投入太多精力;

  如果你容易感到疲勞,常常覺得喘不過氣,那麼你多半不願意面對太麻煩的任務,總是喜歡走最簡單的路徑,不想多花費一分力氣;

  ……

  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已經加了這麼多 debuff 了,還如何能保持良好的心態,從容地面對情緒問題呢?

  一個簡單的原理是:大腦每時每刻都在掃描着我們身體內部的信息,獲取我們全身的狀態,把它作為一個參數,輸入到我們的預測模型里,以此來判斷我們的「綜合能力」,來判斷我們能做成什麼樣的事情、解決什麼樣的任務。

  因此,我們身體上的短板和毛病,也會忠實地傳遞到大腦的思維裏面。

  所以,我常常說:身體和大腦同樣重要,我們除了鍛煉心智之外,也必須鍛煉身體。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大腦的作用,讓它達到100%的狀態。

  當然,你不需要非常強壯,只需要做到「健康」就可以了:適當的心肺鍛煉,讓自己保持精力充沛;適當的力量訓練,讓肌肉不容易酸痛;靈活切換姿勢和活動,讓身體維持在一個均衡的狀態;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避免出現明顯的短板……

  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保持良好的狀態,更好地應對情緒問題。

  最後,補充幾個我自己的觀點,僅供參考。

  1)情緒是自己的課題。一個人的情緒,最好是自己去消解和解決,而不要寄希望於別人來幫你解決。這樣一方面會讓自己難以得到成長,另一方面也會消耗跟別人的情感連接,導致這種關係不斷地被消磨,乃至於破壞。

  2)我們可以向別人傾訴,從別人處獲得力量和支持,但應當避免將別人當作「情緒垃圾桶」—— 也就是不要對別人採取攻擊的姿態,不要過度消耗別人的時間、精力和共情,不要汲取別人的能量來彌補自己的損失。

  3)同樣,如果你碰上將你當作「情緒垃圾桶」的朋友,那麼或許可以考慮遠離他,避免自己陷入不必要的耗損之中。

  4)產生任何情緒都是合理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情緒不穩定」。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要讓自己不產生任何情緒,而是要解決問題。情緒只是解決問題途中的一條支流而已,它不應影響我們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l L先生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9/2137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