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3060年的建城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途徑就是去看她的歷史。
那麼,過去的北京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是不是和清宮劇里演的北京城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一樣呢?
還有,那些居住在北京城外的人們,他們又過着怎樣與眾不同的生活呢?很幸運,有人用相機記錄了下了這一切。
1912年,民國元年。法國業餘攝影師史提芬·帕薩特來到中國。在北京考察期間,他拍攝了大量照片,也留下了北京城外的很多珍貴影像。
令人欣喜的是,他拍攝的照片很清晰,也是北京最早期的彩照系列之一。內容包含了100多年前北京城外的村莊和百姓生活瞬間,確實很珍貴!
這是北京城外的一處菜園。一戶菜農在地頭建了兩間茅草房。房子旁邊有水井和轆轤,地里的蔬菜綠油油的。
1912年,北京城外紅螺寺門前一棵大樹下,幾個男子席地而睡,真羨慕他們的自在灑脫!紅螺寺在明代,是"懷柔八景"之一。
在一座寺廟門口,有小販在擺攤,看上去像是賣小吃的。小攤旁是一座石橋,有石碑倒在地上。看得出這座寺廟早已衰敗。
1912年,攝影師來到北京城外一個村子裏,拍下了當時的村容村貌。人們住的是磚瓦房,空地上堆放的有草垛和碾子。兩名村民站在房角處張望。
1912年的夏天,很炎熱。一名老者光着脊樑,肩膀上搭條毛巾,手拿扇子納涼。身後是三間瓦房,看上去有些年頭了。
外國攝影師的到來,讓村子裏的人們很好奇。他們站在路邊,仔細打量這個長着高鼻樑藍眼睛的攝影師。
這是北京城外一處陵墓。陵園門口矗立着一座三間四柱石牌坊,神道兩側,有石馬、石羊、石虎等石像生。埋葬在這裏的,是乾隆的第四個女兒和碩和嘉公主。
這是100多年前北京城外一處農家院。正屋面闊三間,院子建有圍牆,進入大門迎面是一塊照壁。這種形式的院落在北方很常見。
這座圓形的建築,是乾隆的第四個女兒和碩和嘉公主陵墓的寶頂,由磚石壘砌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寶頂磚砌部分已經風化破損。
在一戶人家院牆外,攝影師看到一名男子在磨麵。毛驢蒙着眼睛,正圍着碾盤轉圈,畫面富有生活氣息。這種傳統的磨麵方式,現在已經見不到了。
這是北京城外的一個院落,像是一座小寺廟。除了正門外,在院子的一側,還開有一個門,並用高粱杆紮起來做成一圈柵欄,裏面應該是僧人的菜園。
秋收季節,一戶人家正在打穀場上收拾糧食。在他們身後,大樹掩映下,能看到一座白塔。看到外國攝影師,他們停下手裏的活好奇地觀望。
在一座破敗的寺院裏,攝影師遇到了當地一群孩子,正坐在樹蔭下的石頭上納涼。攝影師徵得他們的同意,拍下了這張照片。
這是村子後面的一條大路,路邊的打穀場上,有一個圓形的秸稈草垛。有網友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還能看到類似的場景。
1912年,北京城外,一戶人家正在辦白事。門前擺放着各種禮器,立柱上掛着巨大的白幡,3名男子穿着特製的服飾。
在村頭一戶人家的院牆外面,有個很小的空場地,平時是曬糧食的地方。邊上還種有不知名的花卉,兩名男子正坐在石頭上休息。
1912年,在一座高大的牌坊下,停着幾輛馬車。從照片上看,這裏應該是一個客棧。拉車的馬兒正在吃草料。
北京城外的莊稼地,地里的莊稼綠油油的。田地有條小路,小路的盡頭是幾戶人家的院落。這畫面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很常見。
兩個位犁地的農民,停下來坐在地頭聊天。兩匹馬拉着犁子,翻出的土很疏鬆。在農耕社會,大部分都是靠畜力耕種。
這也是一處農家院落,建在高地之上。房屋和院牆老舊斑駁,看上去有些年頭了。院子下面是一條大路。
這是位於朝陽門外的東嶽廟。該廟始建於元延佑六年(1319年),後世歷經數次毀建。1900年,隨着時局的動盪,東嶽廟後來也漸趨衰落。
外國攝影師一行人在城牆外停了下來,隨行的有幾輛帶棚子的馬車,還有一輛人力車。攝影師拍下了這張照片。
1912年,一名男子打着雨傘,站在石橋上向下看。他應該是攝影師的隨行人員,我們只能看到了他的背影,畫面很有意境。
這是北京郊區一處樹林。一條小路從樹林間的草地上穿過,延伸向遠方。這意境這色彩,猶如一幅古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