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何清漣:川普回歸意味奧巴馬進步主義的失敗

《華爾街日報》在選前的10月30日發表社論《哈里斯勝選意味着奧巴馬第四次連任》,除了嘲諷這場選舉不誠實之外,指出哈里斯參選實際上是奧巴馬的第四個任期,是試圖延續進步政治浪潮。結論是「我們對川普先生的缺點及其帶來的風險不抱幻想。但選民也有理由擔心現代左派的血腥,包括其監管脅迫、文化帝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以及剝奪司法獨立的願望。如果哈里斯女士輸了,這就是原因。」

2024年美國民主黨敗選,共和黨取得壓倒性勝利。與歷史上所有美國大選不同,除了民主黨全國委員會官員林迪·李(Lindy Li)宣稱哈里斯的競選活動是一場耗費10億美元的史詩般災難」之外,更有趣的是奧巴馬這位民主黨前總統亦發表敗選聲明,表示權力將和平接交。這對美國人來說倒也不意外,因為媒體都公開談論拜登四年是奧巴馬第三任期,哈里斯敗選意味着奧巴馬失去第四個任期。只是奧巴馬聲明中的一句至關重要的話卻被忽視了:「但生活在民主國家就是要認識到我們的觀點並不總是獲勝,並願意接受和平的權力轉移。」——奧巴馬在這裏的所謂「觀點」,其實是以DEI系統為核心構建「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價值觀。

DEI系統是按照受害者理論(Diversity-多樣性;equity-公平; inclusion-包容性,縮寫為DEI)構建的一個按身份賦權的等級金字塔,誰被定義為最大的受害者,誰就居於頂端,在政府、軍隊及學術部門甚至企業的升職競爭中按照這個等級優先考慮,同時兼具數種的更加優先。奧巴馬創設的DEI系統是引起美國近十多年社會分裂的深層原因。

部分民主黨人承認進步主義不得人心

大選前夕,《紐約時報》首席政治評論員Nate Cohn文章:《為什麼民主黨想擊敗川普那麼難》,首次承認進步主義大勢已去。該文先回憶進步主義的風光:自2008年以來,民主黨和自由主義一直主導着美國政治。民主黨連續四次在總統大選中贏得大多數選票。自由主義在文化中也佔據了主導地位,這一時期以一系列積極的左翼民眾運動為標誌,從奧巴馬2008年的競選到「佔領華爾街」、Black Lives Matter、Metoo、伯尼·桑德斯的競選,以及呼籲「綠色新政」和全民醫保。

作者接下來就是陳述拜登四年「進步主義」政策的雪崩式瓦解:拜登政府的政策「對自由主義的論點造成了嚴重損害」,高政府支出刺激了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綠能政策(暫停鑽井許可和終止Keystone輸油管道項目)導致油價高漲;政府寬鬆的邊境政策導致移民(其實是非法移民)激增,在政治上站不住腳;無家可歸、犯罪和混亂使「法律和秩序」成為必要,美國社會向右轉變。這點在政黨認同方面也很明顯。大選之年,多份民調發現,民主黨在政黨認同方面近20年的優勢已經消失,甚至被逆轉了。皮尤研究中心、蓋洛普、NBC/WSJ、時報/錫耶納等都發現共和黨自2004年以來首次領先於民主黨。國家政治環境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有利於民主黨獲勝,民主黨人不得不淡化幾年前他們滿懷信心向選民宣揚的政策(國家主義經濟、開放邊境、綠能),在上述問題上,通過向右轉來應對。作者不得不承認「進步主義時代或已終結」。

《華爾街日報》在選前的10月30日發表社論《哈里斯勝選意味着奧巴馬第四次連任》,除了嘲諷這場選舉不誠實之外,指出哈里斯參選實際上是奧巴馬的第四個任期,是試圖延續進步政治浪潮。結論是「我們對川普先生的缺點及其帶來的風險不抱幻想。但選民也有理由擔心現代左派的血腥,包括其監管脅迫、文化帝國主義、經濟國家主義以及剝奪司法獨立的願望。如果哈里斯女士輸了,這就是原因。」

新身份政治遭遇美國社會抵制

強調種族膚色性別、忽視本國民生是奧巴馬進步主義的特質。奧巴馬從第一任期開始,就着手在聯邦政府與軍隊中推行DEI系統,從2020年以來,這個身份金字塔的成員從BLM、穆斯林、女權增加到lgbtqi+,等級處於不斷調整之中,女權現調整至最後。

這種DEI教育成為新身份政治的理論基礎,加劇了社會分裂,遭遇共和黨州的抵制。2022年底以來,共和黨立法者已針對高等教育機構提出了40項反 DEI法案。這些法律針對基本機構實踐,包括對員工進行強制性 DEI培訓、招聘中要求的多元化聲明、DEI辦公室規劃,以及與系統性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壓迫和特權相關的課程和概念。現階段,禁止 DEI倡議的立法已在佛羅里達州、德克薩斯州、北達科他州、田納西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簽署成為法律。

共和黨州這些行動被左派稱為「針對DEI的戰爭」(War On DEI),左派媒體一片撻伐之聲。2023年10月以巴戰爭發生之後,美國校園的反以反猶風潮,讓原來支持大學DEI教育的猶太捐款者們意識到DEI系統是反猶主義源泉,開始關上支票本並對大學施加壓力。10月28日,對沖基金Pershing Square創始人比爾·阿克曼(Bill Ackman)在X上發表一篇4,000字的文章,概述了他對哈佛大學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政策的各種批評,指出 DEI是「哈佛反猶太主義的根源」,是「逆向種族主義」,是加劇美國分裂的一個重要因素,應該消亡。

2024年大選,奧巴馬及其周圍的親信仍然沉溺於身份政治的「情緒價值」難以自拔,欽定了哈里斯。這位美國歷史上唯一沒有通過黨內初選(Vote)只是被黨內高層指定(Choice)的候選人,被媒體稱頌的優勢與能力無關,均是美國新身份政治認定的優勢,一是女性,二是黑人與亞裔。奧巴馬等偏離美國民眾具體感受,無視底層人民在物價、福利、移民上現實的經濟生活問題,大規模操控媒體與民調機構,以為2020年那種「巨額資金+媒體助陣+民調造勢+投票不驗ID」模式仍然是贏得選舉的必勝法寶。他們甚至對《紐約時報》/錫耶納學院的民意調查所顯示的只有72%的選民表示國家正朝着錯誤的方向前進,也無視《紐約時報》一項對選舉結果的早期分析:自2020年以來,美國3100多個縣中的絕大多數都向右傾斜。

敗選之後,民主黨人陷入互相指責的怪罪遊戲,只有極少數左派對戰略和價值觀進行了反思,比如佛蒙特州參議員伯尼·桑德斯,這位將共產主義馬克思帶回美國公開政治敘事的進步派旗手公開指責:「不只是哈里斯的問題,……民主黨越來越成為一個身份政治的政黨,而沒有理解這個國家絕大多數人是工薪階層,無視工人離開民主黨的趨勢「。

部分中間派民主黨人則猛烈抨擊他們的極左派同事,認為他們對「身份政治」和其他問題的強調為共和黨帶來了巨大的勝利。紐約州民主黨眾議員里奇·托雷斯(Ritchie Torres)認為,種族政治、反警察言論和性別恐慌正在疏遠數百萬選民。托雷斯在 X上寫道:「迎合極左派,在政治上得不償失,因為極左派更代表 Twitter、Twitch和 TikTok,而不是現實世界。工人階級不會相信極左派兜售的那些高高在上的胡說八道。」長期擔任民主黨戰略家的詹姆斯·卡維爾(James Carville)在11月10日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說得更直白,稱「撤資警察」(Defund The Police)是「英語中最愚蠢的三個詞,我們永遠洗不掉它的惡臭」。馬薩諸塞州民主黨眾議員塞思·莫爾頓(Seth Moulton)在大選失敗後發表聲明,稱「我們輸掉大選的部分原因是我們羞辱和貶低了太多選民持有的太多觀點,這種做法必須停止。」

川普宣佈上任後會立即頒佈總統禁令並讓眾議院立法,在五十個州嚴禁學校老師宣傳變性,嚴懲醫務人員參與變性手術,調查為牟利而參與鼓動未成年人變性的藥廠和醫院,以及隱瞞使用性別阻斷劑帶來的嚴重副作用,並且起訴相關人員。這一決定宣佈,社交媒體上一片沸騰。

在選前幾天被拜登稱為「垃圾」的川普支持者們正在歡慶共和黨全面勝選。《華爾街日報》總算願意轉述選民的一句話:「我們太累了。我們認識的每個人都太累了,好比過去四年一直有人用腳踩在美國人民的胸口上一樣。」不少經歷過文革的美籍華人的共同感受是,美國總算逃過了一劫,心情猶如1976年毛澤東離世、「四人幫」被打倒時那般暢快。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聯合早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6/213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