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劫掠商船,綁架肉票,綁架後勒索贖金。肉票的親屬一旦對贖金表示猶豫,他們會立馬寄出肉票的一根手指或一隻耳朵,以示恐嚇,手段毒辣而殘忍。他們唯一遵循的江湖規矩是,收到贖金,立馬放人,從來沒有發生食言的案例。在海盜眼裏,最值錢的是洋人,被紅旗幫綁架的英國人格拉斯普爾,最終花了7654西班牙銀元才被贖回。
第二,控制粵西的運鹽航線。通過對運鹽船隊的劫掠,把大鹽商們都嚇到了,鹽商們直接向海盜交納一筆保護費,以換取安全通行的權利。到後來,大鹽商甚至為海盜提供糧食和武器,讓他們為運鹽船護航。這就變成了海盜幫派的固定收入。類似的生財之道,很快被海盜們用在了鴉片商身上。
第三,直接將勢力向陸地上滲透,在華南沿海一些市鎮、村莊收取保護費。那些抗命的市鎮、村莊,難逃被夷為平地的厄運,上岸的海盜殺死男性村民,擄走婦女兒童。最囂張的時候,海盜們公然襲擊官軍營地,搶奪武器彈藥,無所畏懼。
他們會通過製造殘忍的名聲,來傳播海盜的震懾力,對膽敢抵抗的商船船員進行非人的折磨,對待打擊他們的水師船員,一旦擄獲,不是凌遲就是開膛破肚,手段極其兇殘。據當時的西方人觀察,海盜們在參加戰鬥前,都會將火藥摻入酒中喝下,有時甚至會吃下被擄者的心肝,藉此壯膽。
他們劫掠的手段也十分卑劣。在打定主意劫掠一艘大商船之後,他們會先劫下兩艘小渡船,把同夥安置在小渡船上,偽裝成遭遇海盜襲擊的樣子,向大商船求救。當大商船出於同情實施救助,允許他們登上船艙時,他們就露出真面目,與此同時,幾艘海盜船靠攏過來,一起對大商船進行洗劫。
海盜聯盟在鄭一嫂、張保仔等人的帶領下,在4年時間裏規模擴大了一倍。1805年,六大幫派大約有800多條船,到1809年,已經擁有1800條船和7萬人。歷史學者穆黛安說,這個規模是1588年英國艦隊和西班牙無敵艦隊兩者規模之和的兩倍。
而此時,廣東水師的兵力和船隻,僅為海盜聯盟的1/4左右。
對於紫禁城內的嘉慶皇帝來說,該操心的遠不止於此。
在華南海盜聯盟勢力最強的同一時期,帝國東南閩浙海疆也出現了一個海盜巨魁——蔡牽。南起福建、北至山東的廣大沿海地區,都曾留下蔡牽的海盜幫進犯的痕跡。在其鼎盛時期,1805—1806年,蔡牽自稱「鎮海威武王」,不斷進犯台灣,想學鄭氏家族獨佔台灣為長期據點。
嘉慶被帝國海岸線充斥的龐大的海盜勢力,徹底激怒了。他幾乎對那些地方官員破口大罵:
現在閩浙粵三省海盜這麼猖狂,還不是各個衙門的官員胥吏,與這些海盜聲息相通,提供庇護,收受陋規導致的!
▲電影中的「清夫人」,原型是鄭一嫂。圖源:影視劇照
4
1805年春天,嘉慶寄予厚望的新任兩廣總督那彥成到位了。
這個滿族高官,以鎮壓白蓮教起義成名。嘉慶顯然是想利用他的鐵血個性,去廣東發動一場清剿海盜的大行動。
但,那彥成很快就領教到,華南海盜這塊硬骨頭有多難啃。
廣東的水師官兵,懼怕海盜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經常以船隻壞了為由,不出海緝盜。實在推諉不過,必須到海上巡查,大多時候也繞開海盜經常出沒的海域。
而海盜的勢力,確實如嘉慶所說,已經滲透到了官兵內部。官匪相通,導致清廷發動的打擊海盜行動屢屢失敗。1805年3月,廣東巡撫孫玉庭得到一個海盜頭目潛回老家陸豐縣的密報,隨即率兵前往搜捕。突然,一個官兵一聲槍響,泄露了整個秘密抓捕計劃,行動宣告失敗。
雄心勃勃的那彥成,在當年9月份發起一場清剿廣州灣海盜的戰役。雖然官軍出動全部主力,取得擊斃海盜600名、俘虜230多名的戰績,但這點損失對於海盜聯盟來說根本就微不足道,而官軍卻耗盡了所有精力。此後,廣東水師再也打不動了,那彥成只得走回傳統的老路子——改剿為撫。
那彥成把主要精力放在招撫海盜的計劃上。他命人在沿海城鄉遍貼「通諭口岸接濟自首免罪」「通諭裹脅難民殺賊投誠立功」等告示,規定一名海匪來投,可免其罪並賞銀10兩,海盜頭目帶隊投誠還可額外得到官銜。
這個計劃反響「熱烈」。很多海盜紛紛帶着據稱是海盜大頭目(實際上無法分辨是肉票或者無辜漁民)的人頭,向官府投誠,目的是換取賞銀和官位。在這一撥投誠的浪潮中,官府至少接納了3000名海盜,其中數十名匪首搖身一變,當上千總、把總等官。
但事實上,真正強悍的海盜,仍舊活躍在華南海面上,並且囂張到時不時會對珠三角的重要市鎮發起攻擊和劫掠。那彥成對這些情況通通隱匿不報,只向皇帝匯報海盜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假消息。直到廣東巡撫孫玉庭揭穿了假象,指控那彥成向海盜濫賞頂戴銀兩,開了一個非常惡劣的先例。
孫玉庭在奏摺中向嘉慶說,原本罪該萬死的海盜,現在非但不問其罪,還加以重賞、授予官位,以致民間出現了「為民不如為盜」的俗語。
1805年12月,任職不到一年的那彥成,遭到解職。後來被判充軍,流放伊犁。
兩年多後,1808年初,一起悲劇發生了。
當時,浙江提督李長庚,追剿福建海盜巨魁蔡牽,在進入廣東洋面後,進行了一整夜的戰鬥。但李長庚不幸被海盜船發炮擊中,次日斃命。
這起悲劇對廣東的官員震動很大,一個恪盡職守、力主剿匪的朝廷要員,最終命喪大海,結局悲情。時任兩廣總督吳熊光的第一反應,是趕緊向嘉慶請求組建一支新艦隊。
不過,吳熊光永遠也等不到皇帝的批覆了。
在他上奏之後,張保仔率領的海盜聯盟就侵入珠江口,把戰火燒到廣州城外。70多歲的虎門總兵林國良在戰鬥中喪命。海盜們在後來的戰鬥中,幾乎掃清了進入珠江的一切障礙,出入珠三角如入無人之境。第二年,1809年1月,吳熊光被撤職。
新任兩廣總督來不及到任,走到半路就死了。嘉慶只好臨時更換人選,提拔漢軍正黃旗人百齡為繼任兩廣總督。
百齡是4年內的第四任兩廣總督。
百齡到任後,採取了兩條措施,一是改海路運鹽為陸路運鹽,二是下令實行「海禁」。通過這兩招,切斷海盜的補給來源。
廣東沿海居民苦於海盜肆虐,這次願意配合官府的行動,出海的漁船紛紛回港,秘密為海盜提供糧食的內奸,也受到了嚴懲。海盜們撐不住了,紛紛上岸搶劫糧食。
1809年7月,虎門總兵許廷桂的船隊被海盜圍住。經過激烈的戰鬥,許廷桂最終被張保仔的紅旗幫殺死,屍體拋入大海。這是一年時間內死於海盜之手的第二個廣東總兵。
百齡知道,要擊敗強大的海盜聯盟,官軍並不可恃。他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珠三角各地的精英和民眾身上,發動團練,組織鄉勇,通過人民的力量保家衛國。
這是一場慘烈的對決。一些市鎮的村民組織起來,打贏了入侵的海盜,但另一些市鎮,則遭到海盜們的瘋狂報復,最終被洗劫一空,放火燒光。順德一個村子,在海盜洗劫過後,帶走了全村的婦女兒童,僅留下被殺村民的80個頭顱,掛在村口的榕樹上。
1809年下半年,整個廣州城陷於恐慌之中,囂張的張保仔張貼告示,要求百齡交納贖金,換取廣州安全。駐廣州的英國領事館報告稱,大小河道出沒無常的海盜船隊,已經使清朝最繁盛的通商城市的進出口貿易十分糟糕。
澳門——葡萄牙人佔據的貿易據點,也一度被海盜聯盟圍困。
在這種形勢下,廣東官員開始聯合英國、葡萄牙的艦隊對海盜聯盟進行追剿。1809年11月20日起,廣東水師提督孫全謀率領百餘艘兵船,會同葡萄牙艦隊,突襲紅旗幫的基地大嶼山。這場旨在一舉消滅鄭一嫂、張保仔海盜集團的海戰,在歷史上被稱為「大嶼山(赤瀝角)之戰」。
戰後,葡方海軍向澳門報告,吹牛說他們摧毀了1/3的海盜艦隊,但清朝方面則承認這次海戰,聯合艦隊失敗了。當時被紅旗幫綁架為肉票的格拉斯普爾,後來回憶說,聯合艦隊一字排開,對大嶼山海盜基地進行輪番炮轟,但9天後,11月29日,張保仔的船隻都修理好了,算準風向和潮汐,起錨揚帆,輕易就突破了封鎖線,一點也不把聯合艦隊放在眼裏。
紅旗幫以這樣孤傲的姿態,證明了大清和葡萄牙聯合剿匪行動的失敗。
據說,張保仔在得意之際,曾命人給在澳門的葡萄牙長官寫信,讓對方提供4艘軍艦,等他張保仔打下整個帝國之後,願意以兩到三個省作為回報。
這次清剿海盜的聯合軍事行動失利後,憂心忡忡的兩廣總督百齡,認為自己也逃不掉前面幾任總督的相同命運了。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在華南海盜聯盟實力如日中天之時,崩潰的危機悄然到來。
▲張保仔畫像。圖源:網絡
5
一場內部分裂,毫無徵兆地結束了華南海盜的黃金時代。
黑旗幫魁首郭婆帶,推倒了第一枚多米諾骨牌。
郭婆帶的命運跟張保仔很像,都是出身漁民家庭,少年時代被鄭一擄獲後,得到寵幸而加入海盜幫,晉升為海盜頭目。跟所有海盜都不一樣的是,郭婆帶非常喜歡讀書,船艙內藏着很多書,史書說他「手不釋卷」。他的船頭錦幔上寫着兩行大字:「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人之患,束帶立於朝。」可見這個海盜頭目的見識非同一般。
論資歷和文化水平,郭婆帶都在張保仔之上。但鄭一死後,年輕幹練的張保仔憑藉與鄭一嫂的特殊關係,扶搖直上,這引起了郭婆帶等一批老資格的不滿,只是礙於鄭一嫂的情面而未發作。
有的文獻記載說,郭婆帶其實也傾慕鄭一嫂,所以郭、張二人還是情敵關係。
在大嶼山之戰的尾聲,張保仔的船隊衝出中葡聯合艦隊的包圍圈後,曾派人給郭婆帶送信,請求黑旗幫支援。郭婆帶拒絕了。張保仔惱羞成怒,發誓要報郭婆帶的不義之仇。兩人的矛盾,自此公開化。
僅僅10天之後,黑旗幫與紅旗幫就發起了一場攤牌之戰。在張保仔與官軍的一場對戰中,郭婆帶的船隊突然出現,並圍住了張保仔的退路,張保仔立即對其發起攻擊。戰鬥的結果,郭婆帶取得勝利,俘獲了紅旗幫300多人和16艘戰船。
有了這次戰績作為籌碼,郭婆帶派人向朝廷釋放了投首的誠意。
事實上,兩廣總督百齡在戰勝海盜無望的情況下,也暗自採取了那彥成當年的做法——招撫。只是百齡比那彥成精明,沒有一撫到底,而是邊剿邊撫,雙管齊下,希望從內部攻破海盜聯盟的堡壘。
百齡等到了這一天。
1810年1月,他親自趕往歸善縣,在那裏接待了黑旗幫魁首郭婆帶和黃旗幫一名重要頭目馮超群。兩名海盜首領帶來5500多名海盜、110多艘帆船和500門火炮,向朝廷投誠。郭婆帶還交出了不久前俘獲的紅旗幫300多名海盜。
作為回報,百齡賞予郭婆帶把總的官銜。
郭婆帶的投誠,起到了極大的示範作用。很快,投誠的海盜達到了9000人。當初六大幫派的海盜聯盟,無形中被瓦解了。
張保仔的紅旗幫,依然實力雄厚,但他已經開始懷疑與朝廷對抗下去的意義。在上一年,1809年,福建海盜巨魁蔡牽在得到張保仔和烏石二的援助後,仍然被官軍擊敗,死了。華南六大幫派之一,白旗幫幫主梁寶,也在這一年死了。現在,與他反目的黑旗幫幫主郭婆帶,投降了朝廷。中國海盜衰歇的勢頭,看來是越發明顯了。
張保仔可能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獨和孤立的滋味。他也動了投誠的念頭。
他派人與官府接觸,試探投誠的可能性與條件。
就在郭婆帶投誠一個多月後,張保仔與百齡第一次會面,談條件。張保仔堅持朝廷要給他保留80艘船和5000人,而他將以這支隊伍加入清剿華南其他海盜的行動。百齡則認為,如果是真心來投,就應將船隻器械全部上繳,將來隨同官兵出海剿匪,戴罪立功,還怕沒船、沒人?
史載,在雙方談判過程中,突然有10艘英國船開炮駛過。張保仔十分警覺,懷疑官府與洋人背後有陰謀,立馬率隊離開珠江口,駛出外洋。談判因此中斷了。
此後,張保仔投誠之事一直陷於膠着狀態,沒有突破性進展。直到兩個月後,鄭一嫂出馬,才打破了僵局。
1810年4月,鄭一嫂不顧眾人反對,僅帶了一隊婦女兒童,前往廣州面見百齡。她始終要求百齡承諾給張保仔保留一支船隊,最後,百齡屈服於她的要求。
數日後,張保仔、鄭一嫂的紅旗幫有17318名海盜、226艘帆船和1315門火炮,向廣東當局投誠。當局則授予張保仔千總的職銜,允許他保留一支有二三十艘帆船的船隊。同時,鄭一嫂被准許嫁與張保仔。
至此,馳騁華南海域十餘年的第一海盜大幫,煙消雲散。
張保仔、郭婆帶雙雙受命於朝廷,開始率水師親征,圍剿廣東西南洋面上的海盜餘部。
同年夏,黃旗幫幫主吳智青(東海霸)降清,藍旗幫幫主麥有金(烏石二)被斬獲。廣東海盜餘部遂告土崩瓦解。中國大規模海盜活動的高潮,落下了帷幕。
在投誠7個月後,張保仔被調往福建任參將。兩年後,1813年,他和鄭一嫂有了一個兒子。再後來,張保仔被擢升為福建閩安副將,委任到澎湖駐守,鄭一嫂被誥封為命婦。就在張保仔還可能進一步升遷的時候,1820年,監察御史林則徐向朝廷上奏,提出「勿忘台灣鄭氏」,意見被朝廷採納。從此,張保仔再沒有升職,以副將終身。
1822年,道光二年,張保仔病死於澎湖任上,終年36歲。鄭一嫂第二次成為寡婦。
兩年後,鄭一嫂帶着11歲的兒子回廣東南海縣定居。據說她在家祠中供奉着兩廣總督百齡的畫像(百齡死於1816年)。
到1840年,時任兩廣總督林則徐翻起張保仔的舊案,上奏說,張保仔「所聚大小匪艇數百艘,盜伙數萬人,劫掠商民,戕傷將士,其罪逆更有甚於鄭一,粵省濱海村莊,受其荼毒之慘,至今閭巷傳聞,痛心切骨」。意思是,這樣的人即便投誠了,也是朝廷罪犯,無法洗白。在林則徐的建議下,朝廷褫奪了鄭一嫂「命婦」(朝廷命官之妻)的頭銜。
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作為曾經最為傳奇的女海盜,鄭一嫂開了一家賭場,過着淡漠的生活。她老死於1844年,終年69歲。
▲19世紀西方報刊上的鄭一嫂畫像。圖源:網絡
6
隨着雄霸帝國海疆的大海盜相繼被剿滅或被招安,嘉慶終於在他統治的後期實現了海不揚波。
但是,僅僅過了30年,當英國的戰艦從海上來,用船堅炮利轟開了帝國的大門,他的繼承人道光皇帝感受到了一種更深刻的來自海上的屈辱。後來的史學家定義這個時期為「嘉道中衰」,說明道光朝承受的屈辱,嘉慶朝是脫不了干係的。
美國歷史學者安樂博說,1520一1810年是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中國海盜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範圍上,一度都達到了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海盜均無以匹敵的地步。
但在1810年,以張保仔為首的海盜幫派被招安或被剿滅後,清政府未能抓住這一向海洋發展的良機,仍然執行內收性海洋政策,將掌控海洋社會權力的勝利果實丟棄掉。
對於海盜的投首,清政府雖然表現出了相當的寬容,赦免其罪,賞賜官位,但在對投首海盜的安置上卻出現了極大的失誤——絕大部分擅長海上作戰的海盜,被強行遣散至內地,並令地方官嚴加管束,永遠扼殺了他們再次涉足海洋的機會。
從某種意義上說,帝國海盜的消失,是大清帝國的勝利,卻是構建海洋帝國的失敗。
史學家已經達成共識,這是大陸性王朝的統治思維使然。大陸性王朝「總是充分利用大陸資源,以消滅海盜為第一目標,把國家水陸武裝力量用于禁海遷界,以斷絕沿海對海盜勢力的交通接濟為海防的不二法門。王朝國家這種與海盜海商勢力勢不兩立的姿態,是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迭遭不幸的一大根源」。
與此相對應的是,西方的海洋性王朝。最早的海上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無一不是通過海盜方式向世界擴張並掠奪財富;繼起的荷蘭,靠劫掠葡、西的商船起家,以「海上馬車夫」聞名於世;給中國造成近代民族創傷的英國,更是公開支持本國海盜對其他國家的掠奪活動,同時限制其對本國商船的劫掠。正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寵臣雷利所說:「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貿易,而誰控制了世界貿易,誰就控制了地球的財富和地球本身。」
海盜,在這些國家的海上力量建設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一歷史時期,中國也曾出現海盜的黃金時代,結局卻是另一種命運。
明朝中期以後,汪直、鄭芝龍等海商海盜集團,不僅要對付國外的海上競爭力量,還要迎接來自本國朝廷的剿殺。儘管如此,他們對本國朝廷仍有強烈的體制認同心理。也正因此,汪直才會被明朝誘捕而後殺死,而鄭芝龍也才會最終投降清朝,並在兒子鄭成功東渡台灣後,失去誘餌作用而被處死。
明清兩朝對於來自海上的力量,都有相同的懼怕,懼怕的結果是要全力殺死它而後心安。
1805年,當英國通過特拉法爾加海戰最終確立全球海上霸主地位的時候,中國華南的海盜聯盟也達到了權勢巔峰。但是僅僅5年後,這股孤立於帝國海疆的強大勢力,就以表面被招撫、實際被遣散的命運收尾。歸根到底,他們無法像在西歐國家一樣,被接納成為合法的海上力量。
中國的海上力量,在官匪對抗的結構中,不僅不能一致對外,反而互相內耗,最終無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如今,我們回望這段歷史,僅能得出一個悲劇性的結論:
19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海盜的最後一個傳奇時代,留下了恐怖而血腥的歷史記憶,留下了鄭一嫂和張保仔的歷史傳奇,卻沒有留下一點點有利於時代與國家進步的歷史貢獻。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