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日本諾獎得主:我根本不配拿諾貝爾獎

—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底層小職員的神奇逆襲

2019年初NHK的一個訪談紀錄片,看哭了很多網友。

「感動,這才是真正的大神啊!」

紀錄片的主人公,是2002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田中耕一。

17年前,他的獲獎幾乎是「都市傳說」般的爆炸新聞:「底層小職員神奇的逆襲」,「日本史上最年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日本諾獎史上學歷最低得主」……

當時只有43歲的田中耕一,在一夜之間,從一個公司最底層的小職員,變成了有無數粉絲打call的「平民英雄」。

但他本人卻在領獎後,從公眾面前消失了將近16年……獲得諾獎以後,田中耕一用了16年的時間,總算跟自己握手言和,他向全世界證明,自己不是走了狗屎運,而是一個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

如今,60歲的他,終於能挺直了腰板走路。

「我根本不配拿這個獎」

和其他拿諾貝爾獎的學術大牛不一樣,田中耕一的人生,平凡得像一條鹹魚。

大學念的是電氣工程,不僅跟化學沒有半毛錢關係,還因為掛科留了一級。好不容易混到大學畢業,想去索尼工作,第一輪就被刷了。後來還是有人介紹,才去了島津製作所。

在企業搞了近20年的儀器研發,田中的頭銜也只不過是個主任——不要以為這個「主任」有什麼了不起,在日本企業,這差不多就相當於公司最底層:一般職員進公司一兩年就能升任主任,往後還有系長、課長代理、課長、次長、部長等等階次,每一種階次又往往分兩三個階次。據說,田中是為了能夠能在第一線從事實驗,拒絕了所有晉升的機會,這可能就是他在公司內部被稱為「怪人」的原因。雖然他喜歡很動手做實驗,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成為什麼了不起的科學家。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公司,田中耕一都沒有什麼存在感。「害羞到幾乎沒什麼朋友,更沒談過戀愛,一直到35歲才通過相親結了婚。」

要說田中耕一身上最大的特質,大概就是省吃儉用。因為從小在貧寒的家庭長大,就連隨手扔掉一團廢紙,都會被奶奶念叨說:

「太浪費了,明明可以留着擦鼻涕哇。」

他唯一一次在公司得到褒獎,也是因為他的省吃儉用……

那是在1985年,26歲的田中在一次工作中,不小心操作失誤,把甘油倒入鈷試劑中。因為覺得鈷試劑挺貴的,丟了怪可惜,從小就習慣勤儉節約的他,決定將錯就錯,把測試進行到底。

沒想到事發生了,這次測試竟然使生物大分子相互完整地分離了——這在之前,可是很多科學家想破了腦袋,都沒能搞定的。

田中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分析儀器,連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請了專利,並獲得批准。公司老闆挺高興,給了他11000日元的獎勵,折合成人民幣,大約是700塊。

對此,剛工作了兩年的田中還挺不好意思的:

「這次實驗,完全是由於我對化學的無知,把不該放一塊兒的東西混到了一塊兒……」

田中根本沒意識到,自己那個偶然的發明有多麼了不起。事實上,島津製作所利用田中申請的這項專利技術所得的利潤,將近1億元人民幣。

如果不是因為一通看似莫名其妙的國際電話,田中的人生,或許還會繼續鹹魚下去。

那是在2002年10月9日,和平常一樣,在公司老老實實上着班的田中,突然接到了一個電話。電話里的人很奇怪地說着英文,田中只勉強聽懂了「恭喜」,心裏想着不是詐騙吧,就默默地掛了電話。

誰知道,幾分鐘後,公司電話就響炸了。

公司同事都衝過來說:「天吶,你得了諾貝爾獎?!」

就這樣,沒有一點點防備,田中耕一的名字就上了頭條。

可是,整個日本化學界,幾乎所有人都在問:「田中耕一是誰?」

此前,田中僅有的幾篇論文,只是發表在不很重要的會議和雜誌上,他與日本學術界幾乎沒有任何交往,獲獎消息傳來時,日本學術界措手不及。

名古屋大學野依良治教授(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當即打電話給筑波大學白川英樹教授(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可是他們誰也都不知道田中耕一何許人也。面對電視採訪的鏡頭,野依良治教授只能結結巴巴地說:「這說明只要自己努力,不在學術界活躍也能得到諾貝爾獎。」

文部省每年都會列出一大串可能榜上提名的科學家,比如,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小柴昌俊教授,在獲獎前幾年開始屢屢被預測有望折桂,因此,對小柴的獲獎,日本學術界雖然表示喜悅,卻並不驚奇。而田中耕一的獲獎卻像令人喜悅的「晴天霹靂」一般。

很快,得知這個爆炸消息的媒體和日本民眾都聞風而動。都跑去了田中耕一所在的島津製作所,想看看這是何方神人。

在咔嚓咔嚓的閃光燈下,日本最年輕的諾獎得主,畏畏縮縮地現身了。

面對着數不清的攝像機和話筒,從未見過這種大陣仗的田中耕一,連雙手都不知如何安放。

甚至田中耕一的家人,反應也很有趣:

養母看到他出鏡時驚呆了——哈?竟然不是跟他同名的人?而他的妻子,甚至在他接受採訪時「頭暈暈地」打電話來確認:「田中,這,是真的嗎?」

跟妻子解釋完後,局促不安的田中,不停地面對鏡頭鞠躬。

開口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聲音顫抖着的道歉:「今天穿工作服見各位,實在抱歉,我應該換個西裝的。」

去領獎的時候,終於換上了西裝的田中耕一,似乎應該更自信一些。

但在領獎現場,在那樣的榮耀時刻,他依然是全方位無死角的頭疼表情:「Leave me alone,我只想一個人靜靜。」

他覺得自己配不上這麼多的鮮花,和這麼高的褒獎。

「一次失敗卻創造了震驚世界的重大發明,真是讓人難以啟齒。」

頒獎禮後,田中便像明星防狗仔一樣,突出重圍,消失在人海。

「真正的逆襲」

轉眼,17年過去了。

諾貝爾獎帶來的喧囂,似乎在田中耕一的低調迴避中,慢慢沉寂了。很少有人會去想,當年那個連頭都抬不起來的獲獎者,現在怎麼樣了?

2019年NHK的最新訪談中,已經60歲的田中,居然很爽快地出鏡了。大家很驚訝地發現——儘管他頭髮都白了,卻看起來自信多了!

原來,一直擔心自己配不上諾貝爾獎的田中耕一,在獲獎後,也曾在焦慮和困惑中度過了一段時間。

雖然一夜之間漲粉無數,但還是有很多人都覺得田中不過是走了狗屎運而已。

他的上司和同事也很尷尬:難道以後要叫他「先生」了嗎?

別人眼中的幸運,于田中而言,完全是一種負擔,他不停地問自己:

「那麼多專業研究者,把一生的時間貢獻給學術,都沒能獲獎,我一個非化學專業的小職員,憑什麼拿諾貝爾化學獎?」

日復一日的靈魂拷問,讓從來沒有勝負心的田中耕一,開始在一間寫着自己名字的辦公室里,暗暗跟自己較勁。

他一直按部就班的人生,終於有個一個嶄新的目標——要成為真正配得上諾貝爾獎的人。

像一個真正的學者一樣,他把全身心都撲在「提升血液檢查敏感度的技術,以更容易檢測疾病」的研究上。

在實驗室埋頭研究了15年之後,他成功了。

一年前,頂級國際期刊《自然》,發表了田中研究室的突破性成果:提前30年從幾滴血中檢測出阿茲海默症的徵兆。

雖然不知不覺,就熬白了頭。

但這一次,說起自己的研究成果,田中耕一的眼睛裏,有了光。

對着鏡頭拍照時,他的臉上,也出現了久違的笑容。

從獲諾獎到現在,田中耕一用了17年的時間,總算跟自己握手言和。

走路時,60歲的他,終於能挺直了腰板。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31/2123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