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明清時期安徽潛山官莊余氏科舉初考——《余英時回憶錄》的一點補正

作者:

在《余英時回憶錄》中,晚年的余英時先生回憶說:"根據我家的家譜,余家早在潛山縣官莊鄉落戶,但余氏一族中在明清以來都沒有產出過舉人、進士。"

按照余先生回憶,1937至1946年,他在老家官莊住過九年,從八歲到十七歲,從兒童到青少年。在這樣的階段,要準確了解家族往事,對大多數人而言,並非易事。

事實真的如余先生所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闡明余先生的家譜世系,並以此為坐標系,討論清楚相關的人物關係。

據民國二十(1931)年辛未第三次合修的《潛山余氏宗譜》和乾隆《潛山縣誌》等資料可知,該支余氏望出下邳郡,總堂號"篤親堂";可追溯的最早一代,是"餘四十",宋元之際官居"總轄",約在南宋端宗景炎二(1277)年、元忽必烈至元十四年"歿於王事";其六個兒子"負公骸來潛,葬天堂上清羊角河廖家嶺伏虎型戌山辰向"(約在今安慶市岳西縣來榜鎮三河村羊角河余宕里附近)。此後,其六子及後裔散居餘四十墓周圍地區。

其中"餘四十"次子"真二",諱仕珍,元誥敕朝議大夫。仕珍長子良輔,元"明經進士",仕至南陽太守,誥敕中憲大夫,致仕後居水貴官莊,是為官莊余氏始祖。仕珍次子俊輔居槎水烏石。仕珍三子侍輔居蘆茅園余家灣。前述《潛山余氏宗譜》即依此分為良股、俊股和侍股。

良輔子忠義,是元"博學鴻詞進士"出身。忠義長子紫寧,明旌義士。紫寧四子彥鑒,武庠生,考授百戶,明初從征有功,升雲南宣慰司副使。彥鑒長子浦,選授州司馬。浦子紹堯,紹堯子學仕,學仕長子則績,則績次子克才,克才長子明曾。

就余先生這一支,最早記載生卒日期的是明曾次子尚貴,生於萬曆庚申(1620)年五月十六日,卒於康熙庚申(1680)年十月初四日。尚貴次子有志,生於順治七(1650)年九月初七日,卒於康熙五十四(1715)年四月初四日。有志次子從本,生於康熙十九(1680)年四月二十六日,卒於康熙四十四(1705)年正月二十四日。從本子文章,生於康熙四十三(170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卒於乾隆五十八(1793)年三月十三日。

余文章為鄉飲大賓,是余先生的烈祖,曾被乾隆皇帝兩次御賜"五世同堂""七葉衍祥"匾額,共有七子,其中三子必名生於雍正十三(1735)年正月二十三日,卒於嘉慶十九(1814)年十二月十一日,州同知。七子必升生於乾隆十七(1752)年正月初三日,卒於道光十六(183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附貢生。其後人所屬的分堂號依次是七子之號:必名之後為"三省堂",必升之後為"七業堂"。

其中必名又有七子,其第五子輝宣生於乾隆三十八(1773)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於道光八(1828)年十月初四日,邑庠生。輝宣有子宗謨,生於嘉慶十八(1813)年十月十四日,卒於光緒六(1880)年七月初七日,國學生。宗謨第三子祖圭名翰,生於道光二十六(1846)年又五月十七日,卒於光緒二十八(1902)年六月十五日,例貢生。

祖圭有七子,其中長子誼師、次子誼儒、三子誼玉均早殤。

四子誼明,字位中,號朗卿,縣丞,生於光緒六(1880)年九月十三日辰時。

五子誼傑,原名誼諒,字捷中,號卓然,光緒十六(189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未時生,曾充交通部路政司總務科辦事員,京兆財政廳地畝局調查股主任,直隸全省賑務處辦事員,陸軍第十五師團部一等軍需,財政部緝私處指揮部上尉副官兼經理員,委任職分發任用,時任安徽泗縣建設局局長。

六子誼光,字得中,生於光緒二十二(1896)年三月二十一日,北京國立高等警官學校肄業兩學年,以勤學積病故,卒於民國八(1919)年九月初三日。

七子誼爽即為余先生之父,更名誼達,字協中,以字行,生於光緒二十五(1899)年三月十一日,北平燕京大學畢業,文學士;美國紐約省卡拉格大學政治學碩士;麻省哈佛大學博士待補生。歷任北美中國學生月刊英文編輯,北平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國立女師、燕京各大學講師,天津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兼教授,江蘇區長訓練所教務主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著有《劉知己之史學》及英文《美國婦女運動史》各書。

余先生派名敦雯,字寶生,號清遺,民國十九(1930)年庚午正月二十一日未時生,承祧誼光。

余先生出生時,其祖父和嫡祖母儲氏已故,生祖母吳氏仍在;父輩中四伯父誼明、四伯母張氏,五伯父誼傑、五伯母高氏與側室張韻華在世,而六伯父誼光已逝;同輩中的堂兄德剛(誼明長子,派名敦億,字愛仁,號漢鈞)任安徽省政府警衛營營副連長,敦漢(誼明次子,字居仁),居慧(誼明四子,派名敦鑒,字愛智)任中央路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憲兵排長,敦慰(誼傑長子),居敬(誼明四子,成祧誼光,派名敦節,字愛禮)任中央財政部緝私處指揮部暨陸軍軍官校少尉書記。

所以余先生的譜系傳承為:文章——必名——輝宣——宗謨——祖圭——協中——英時。余先生為第二十二世,屬"三省堂"。雖不能說大富大貴,但稱有仕宦背景的書香世家倒也並不為過。當然,己丑鼎革對這樣的家族而言,往往是災難的淵藪。

至此,可以回答本文開頭的問題了。

第一個反例是余際春。

據《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登科錄》《光緒二十一年乙未科會試同年齒錄》,潛山縣廩生余際春,中癸巳(1893)科江南鄉試第三十八名舉人,乙未(1895)科會試第四十三名貢士,殿試三甲第一百五十二名進士,欽點即用知縣。

余際春的會試硃卷履歷與前述《潛山余氏宗譜》記載顯示,其派名誼林,生於同治二(1863)年十二月十三日,卒於民國二(1913)年五月十五日,曾祖輝宙,祖宗儒,國學生;父祖發,國學生;世居潛山縣北鄉官莊,移居不遠處的水貴。在其旁系親屬中記載有胞叔曾祖輝宣、嫡堂叔祖宗謨、堂叔翰、從堂弟誼明(幼讀)。

查《潛山余氏宗譜》,余際春曾祖輝宙,即必名第六子。余際春的譜系傳承為:文章——必名——輝宙——宗儒——祖發——際春。

由此可知,余際春為第二十一世,屬"三省堂";余際春是余英時的六服族伯。

第二個反例是余英時先生常談及的余誼密,曾考取光緒丁酉(1897)科拔貢。

據《光緒丁酉科明經通譜》,潛山縣增生余誼密,生於同治十二(1873)年七月二十二日。其曾祖輝暘,邑庠生。祖父為輝暘第三子宗綖。本生祖父濂為輝暘次子,邑庠生。父芳,派名祖竤,邑庠生。再據《潛山余氏宗譜》,余文章第七子必升有四子,輝暘最幼。

由此可知,余誼密的譜系傳承為:文章——必升——輝暘——宗綖——芳——誼密。他是第二十一世,屬"七業堂",是余英時先生的七服族伯。

(余誼密與余大化)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則刪。

第三個反例則是余際春和余誼密的一位老師余受之,他在潛山余氏的科舉史上舉足輕重。

據《潛山余氏宗譜》,余受之,派名祖翊,字天佑,號鳳溪,由廩膳生中光緒癸巳(1893)恩科江南鄉試亞元,甲午(1894)科會試堂備,敕授文林郎;生於咸豐七(1857)年十月初一日,卒於光緒二十七(1901)年九月十七日。

再據民國《潛山縣誌》,余受之"少聰穎,博涉經史,為文力避恆蹊。既補諸生,遂肆業省城,與諸名宿相切劘,學乃大進。所作詩、古文、詞,力追古人,而又能自出機杼,一空依傍,惟不苟作。偶為之,皆戛戛獨造,見者驚服。當時傳誦者,多為制舉之文,不足盡所長也。性高潔,與人落落寡合,家故貧,當代達官有欲延課其子孫者,輒謝之。掌敎祁門縣書院,復為本邑天柱書院山長,訓迪後進則娓娓不稍倦。侄際春、猶子誼密皆得其指授,以科第仕宦顯於時。受之獨刻苦學問,未老而齎志以歿,惜哉。誼密方欲刻其遣集,以稿多散佚,搜輯不齊,尚末果"。

需要補充的是,民國《懷寧縣誌》(卷十九˙文苑˙四十三)記載,余受之身後,其友葛天民(懷寧人)"教其遺孤,妻以女。"這與《潛山余氏宗譜》中余受之長子誼諧"配葛氏廩貢生吏部註冊教諭改授湖北府經歷天民公長女"的記載相合。

值得關注的是,《潛山余氏宗譜》記錄了余受之自擬的輓聯。他去世前遭逢庚子(1900)之亂,因此讀來頗為感觸:

生不逢時,四百兆眾之中莫謂無人,幸未留名污青史;

死何足惜,十二萬年以後可還有我?欲將此意問蒼天。

因此,余受之的譜系傳承為:文章——必升——輝暘——濂——受之。他是第二十世,屬"七葉堂",是余誼密本生祖父濂的次子,從血緣上說是余誼密的胞叔,也是余英時的七服伯祖。

除了余誼密,元明清三朝余氏還有二三十人躋身"五貢"。如元代余良輔"明經進士"即貢生的雅稱;再如明代成化、弘治、正德(1465-1521)年間,余紹武、余紹廉、余紹典、余紹文、余紹崇等五人先後成為拔貢、歲貢、恩貢,御史吳鉞據此題請建"棠萼五芳"五貢坊;而最晚的一位余炳宗則是宣統二(1910)年庚戌正科的歲貢生;其中擔任教職者、載入邑志者均不在少數。

清末民初國家和社會轉型,科舉制被廢除前後,新式教育亦逐步興起,並為官莊余氏所接受。這其中的佼佼者除了余協中,還有道路與鐵路工程專家余立基先生。

據《潛山余氏宗譜》及相關信息記載,余立基派名敦簾,號建中,生於光緒二十(1894)年五月十四日,民國七(1918)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數理系,民國十七(1928)年獲得史丹福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民國二十(1931)年曾加入中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曾擔任中國近代第一條省際國道(南)京杭(州)國道建設總監,民國二十五(1936)年擔任京贛鐵路工程師,曾任湖南福湘中學校長,安徽省立第一職業中學教務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主任、教授,山東大學教授兼系主任、焦作工學院教授、西北農學院教授、安徽學院教授兼系主任、安徽大學教授、南京大學教授以及南京工學院教授,1972年因病去世,是東南大學交通學院道路工程設計與施工的奠基人,被尊為"道路五老"之一。

余立基先生的世係為:必名——輝宇——宗晉——祖靖——誼吉——立基,亦屬"三省堂",是余英時先生的六服族兄。只不過余立基先生的祖母和父母安葬在來安,因此相關材料稱其為來安人,但其祖籍卻在潛山。

至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就科舉功名而言,余先生所在的安徽潛山官莊余氏,雖不能與余先生母親張家瓊(字韻清)所在的桐城張氏相比,但歷經元、明、清三朝,也是弦歌不輟、詩書繼世,當不為過。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故園隨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24/2119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