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一家證券公司屏幕上顯示的中國股市下跌曲線。中國A股市場近期劇烈波動,引發廣泛關注。美聯社圖片
中國A股市場近期劇烈波動,引發廣泛關注,特別是在網紅人物"愛在深秋"這類所謂股市"預言家"的鼓動下,股民們試圖獲取市場方向。然而,實際的股市表現卻讓不少投資者大失所望。
「愛在深秋」是一位上海股民,以其大膽的市場預判和樂觀的預測吸引了眾多追隨者。10月12日和13日,他出現在上海黃浦區的一場股市沙龍上,重申了自己的觀點:「記住3182點,不管股市如何波動,這裏將是重要支撐位。」儘管他的言論鼓舞了一些投資者,但市場的現實卻是充滿不確定性。隨着股市下跌,他一度遭到憤怒的股民圍攻。
投資者損失慘重
隨着市場的震盪加劇,不少股民的損失不斷擴大。網上流傳的股民抱怨聲此起彼伏。一位網民在抖音說:『我三天損失了40%,我今天跑了一半(股票),我的本金現在只有8000元了。」
大量投資者被股市的急劇波動深深困擾,甚至有人表達了對股市的絕望與怨恨,一位網民說:「說一句心裏話,我恨透了股票,如果我有足夠能力,我一定要讓股票消失,這次股市行情讓一群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殺進了股市,他們把結婚用的彩禮錢,買房用的首付款全拿出來了。沒錢的能去貸款平台,能借錢的熟人都帶進股市。」
有股民哀嘆,自己通過網貸籌集資金入市,最終血本無歸,這種投機行為給社會穩定帶來了潛在的隱患。
一名中國股民正在觀察股市動向。中國A股市場近期劇烈波動,引發廣泛關注。(法新社圖片)
新股民入市風險增加
最近有大量年輕投資者湧入股市,特別是30歲以下的股民數量激增。然而,這群新股民在面對市場波動時,往往缺乏經驗,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以成都90後程式設計師楊先生為例,他在10月8日入市,短短四天內便虧損32萬元,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議話題。
與此同時,其他股民的故事也令人唏噓不已。安徽股民徐小牛、山東股民曹先生等人同樣在劇烈的市場波動中損失慘重。這些案例凸顯出市場中普遍存在的高風險投資行為。
資深股民趙先生本周一對自由亞洲電台說:「年輕人其實不是因為股市的意義來進行炒股,他們只是拿它作為投機手段,很多年輕人據說入市時靠網貸,就是向各種網貸公司借錢或者從銀行貸款,以這種方式籌集資金入市。這種做法存在社會不穩定因素。因為這筆錢註定要賠進股市的。」
專家提醒:股市投機風險大
面對股市頻繁的波動,專家們對投資者發出了多次警告。資深財經人士張洪亮指出,中國股市的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控制,普通股民往往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利。他對本台說:「大量資金也是政府的,操控股市的手也是政府的。他跟民意、社會、經濟基本上沒有關係。十年前就出現過這種情況,這波股市就是一個政策市,其特點就是漲得快,跌得也快。這種操作股市的玩法有一個臨界點,一旦突破臨界點,那麼股市的暴跌是非常快速的。」
另外,任澤平等經濟學家呼籲股民應謹慎投資,不要盲目加槓桿。他指出,中國股市具有「牛短熊長」的特徵,即牛市時間短暫,熊市則常常拖延較久。據統計,過去十次A股牛市平均持續13個月,而熊市則長達27個月。任澤平建議投資者只用閒錢投資,避免在市場大幅波動時面臨資金困境。
A股暴跌的連鎖反應在國慶長假結束後的首個交易日,A股市場經歷了罕見的大幅下跌。上證指數一度重挫近7%,創業板指更是暴跌超過10%。這一輪暴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股民焦慮,山東濟南的廖女士表示,自己賬戶已縮水25%,不願再提及股票。
東莞的陳先生則對本台透露:「有多少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在這個股市的家庭帶着自己幾乎全部銀行儲蓄,進入股票市場,結果遭遇了他們完全無法承受的虧損,這又將導致多少個家庭支離破碎。」
與此同時,大股東和主力資金的撤離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震盪。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9月24日至10月11日期間,172家上市公司發佈了減持公告,大量資金從市場撤出,導致中小股民在股市下跌中首當其衝。專家提醒,股民在面對波動時需保持理性,避免被短期的市場反彈蒙蔽,陷入「牛市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