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金雁:十月革命的前因後果

作者:
他們"放棄了建黨時候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觀念、背離了他們原來追求的政治變革的目標,這是成為後來政治衝突和流血事件的根源"。1917年2月開始的進程本來是由傳統專制向憲政民主的轉型,結果到1918年1月後演變成"專制"到"專政"之間一場改朝換代式的戰亂。繼1905年後俄國歷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實驗,就這樣以更慘痛的內戰以及內戰後的"專政"告終了。

【作者金雁】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一、十月革命的解釋體系面臨的困境

說我們都是"十月革命"的後代應該沒有什麼錯,這場在世界土地上1/6的革命過去90周年了,至今沒有令人滿意的詮釋體系。過去十月革命被說成是"人類歷史的新紀元"(這話是托洛茨基說的,他下面還有一句話:"開闢了鐵與血的新紀元",這個一般我們都不提),社會主義革命的普遍模式,以此為題材的著作以數十萬計。蘇聯僅1958-1959年就發表了7千部著作,多是內容重複的應景之作。就連搞十月革命史的明茨也說,沒有一部像樣的總結性著作。白俄學者說得更坦率,"每個獨攬大權的領袖人物,實際上自己就是歷史學家"。斯大林二十五年的統治是最沒有歷史成果的,克倫斯基說"蘇聯關於十月革命的歷史著作都是贗品"。西方普遍認為"缺乏邏輯、太貧乏無力和殘缺不全了",蘇漢諾夫等社會主義者認為"背離了馬克思主義"。

總之,至今還沒有一部客觀的、科學的、接近於歷史真相的十月革命史。

二、為什麼能夠發生革命?

我認為,十月革命與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論述的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沒有關係,革命是突然爆發的。俄國是後發資本主義國家,1861年剛剛起步,進入20世紀還在慢慢爬坡,和資本主義最高階段不沾邊,與最後的、寄生的、腐朽的資本主義不靠譜。當時產業工人只有300萬,佔總人口3%,但是比較集中,絕大部分在彼得格勒、烏拉爾、中部工業區,彼得格勒有40萬人,佔12%,60%是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業,這在其它國家是少見的。

在這樣的條件下,列寧創造了與馬克思不同的革命前提:馬恩認為建設社會主義需要高度發展的經濟和文化,需要高度的文明,這是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高一個層次的前提;而列寧把這個邏輯順序倒過來了,說馬克思說的是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絲毫不排斥在發展的形式和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俄國就不是像經典馬克思主義那樣,先在資本主義的範圍內建立起物質基礎,然後使上層建築與之適應,而是恰恰相反,先用革命手段取得社會主義,然後發展經濟趕上別國——理論上叫"逆向操作"。

列寧說:"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創造這種文明的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資本家,然後開始走向新的文明呢?"過去說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其實這是違背馬克思主義,篡改馬克思主義。他本人當時對革命即將來臨也表示過懷疑,說"我們這些老頭子看不到未來的革命了"。他根本就沒有想到一國可以勝利,認為十月革命只是歐洲革命的一個導火索,沒有世界革命做後盾俄國革命是沒有辦法成功的。

當時有一點說得不錯,十月革命"是各種矛盾的總爆發"。

1905年革命是一個關鍵。20世紀初俄國在農奴制改革以後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宗法式的農村公社與市場機制的矛盾越來越明顯。當時俄國有兩個總理大臣(維特和斯托雷平),荷蘭血統的自由派貴族維特(當過財政大臣和總理大臣)主張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相配套,他從03年開始修改農民立法;斯托雷平(1911年被民粹派暗殺)主張用警察方式以鐵腕解決農民問題,先搞經濟改革,他的典型語言是"哪裏富足了,哪裏就會有文明和真正的自由"。

日俄戰爭失敗,國內的革命情緒大漲,維特忙於日俄合約在國外奔走,國內的保守派一度得勢,於是發生了"1·9流血星期日"。這一事件在社會上造成極大的影響,沙皇的威信掃地(以前俄國是傳統皇權主義的,沙皇一直是慈父的形象,"抑強扶弱",是弱者的沙皇,"流血星期日"打破了人們對沙皇的幻想),緊接着革命爆發。

為了調查1·9事件,沙皇命令成立由各方人士參加、工人占相當比例的調查委員會,"蘇維埃"一詞是古俄語(同拉達、杜馬一樣),來自於村社議事會的協商傳統,意即"以公眾的民主決策"為首選,立憲民主黨人提出借用這個古老詞彙命名新的人民協商機制——調查委員會,後來在1905年革命中人們就用它命名群眾選舉產生的權力機構。蘇維埃存活了五十天。

1905年革命當中,維特要求群眾運動克制、冷靜、在法律的程序下運行,只要給他時間,他一定會盡力而為,但是托洛茨基說,我們不需要沙皇的配合,維特的憲法是虛偽的,我們24小時就能喚起整個俄國。這樣使俄國的變革錯過了一個上下互動的絕好時機,沙皇下決心鎮壓,自由派右轉。

責任編輯: 李安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11/211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