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慘!入職國企投資部3年,就投了2個上層授意的項目,現在部門越來越有轉經營的感覺,半年沒發工資了。」
「國企私募投資5年,近一年幾乎無項目可投,都在搞投後,一大堆觸發回購的項目,已轉後台管理運營。」
「上周剛剛被動轉崗,投資轉融資部了。地方國企戰投部下移子公司!」
最近社交平台上出現了許多來自國資央企投資部門員工的吐槽,細看之下「降薪、轉崗」紛紛成為關鍵詞。國央企開展投資業務本大多是希望通過投資拉動增長,但現實卻是:優質項目稀缺,現有業務難以維繼。特別是很多三四級子公司在投資方面缺乏靈活性,除非與政府有密切合作,否則很難找到值得投的好項目,長期業績不佳,不僅面對激烈的市場壓力,還要應對內部資源的削減,整個部門都有被撤銷的風險。
前不久深圳證監局就對一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不規範行為進行了公示「點名」,其中就包括身處金字塔尖的央企旗下百億級私募機構——中廣核產業投資基金。這一事件可謂打破了公眾對央國企穩健形象的固有認知。
月薪1萬的投資經理
被要求「掏腰包」跟投
前不久有某國資PE員工在社交平台吐槽,公司要求全員跟投,包括投資經理、風控合規團隊、基金運營等。「每月工資1萬,還沒賺到手就要先給公司兜底。如果投進幾個月工資,幾年見不到收益,最後還可能因為(被投)公司倒閉,血本無歸。」據該員工透露,這家國資PE位於上海外環,背後是上海某大國企,地點比較偏但很知名。
以前一級市場紅紅火火,個人跟投是很多VC/PE機構給員工的一種賺錢福利,好項目除了合伙人跟投外,會給內部員工一些份額。但如今,一級市場周期調整,很多項目退出周期被拉長,特別是科技企業,打工人又不會在一家機構呆很久,久到能等到企業上市,何況如今IPO還在收緊,離職後的carry怎麼辦?所以多數人都很排斥跟投,但沒辦法,大環境不好,找工作不易,只能被動接受。
2018年以來,國務院加大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程。在此背景下,跟投機制也逐漸成為國企探索中長期激勵機制的一種有益補充和重要實踐。華南某國有基金平台負責人陳真真告訴記者,「從政策看,我國對國有企業探索跟投機制持鼓勵態度,但在實操層面其實仍缺乏詳細的指導。部分國資平台存在跟投操作不規範,適用範圍界定不清、跟投平台和員工持股平台共用、跟投比例設置不合理、跟投退出不當等問題。」
像中廣核產業投資基金背靠中廣核集團、三峽控股,此次被曝存在「信息報送異常」及「存在長期處於清算狀態基金」等提示信息,也是暴露其在合規運營、風控方面存在嚴重疏漏,直指私募基金管理的核心環節。對投資人而言,這樣的違規行為無疑會動搖他們對大型央企私募的信任。
截至2023年底我國已成立的國有資本投資平台主體數量超過23000多家。前些年基建行業房地產行業迅猛發展,城投、交投、國投這些地方國企如日中天,是不少求職者中意的工作單位。然而這幾年地方國企主營業務受到影響,加上債務嚴重等因素疊加,整體發展勢頭大不如前。不同地區不同層級的城投、交投、國投甚至出現分化,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國央企投資平台壓力較大,部分開始降薪、裁員,加上市場對投資崗的要求越來越高,首當其衝的就是業績不佳的投資部門。
上海某知名國企朋友前不久就收到了裁員通知,賠償N,說「這都算好的。之前有部分停職的人又復崗,名義上復崗,實則逼員工自己走人。」此前也有部分國企單位發佈正式文件,宣佈執行降薪政策,月收入30000元的員工薪酬下降30%,15000至30000元之間的薪酬下降15%。如今這些情況都已經延伸至國央企的投融資崗。
根據一些社交平台上的分享,很多國企投資部同事在崗位撤銷後,紛紛轉向如綠色投資、科技創新等熱點領域。這種背景下,只有不斷學習新的投資理念、加強行業研究和與外部機構合作等方式,保持專業能力和市場敏感度,才能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合併重組大潮下
國企「人員安置」是關鍵
一直以來國央企給人的印象都是「養老、鐵飯碗、穩定、躺平」。對於投資崗位,相對市場化PE/VC,收入也相對穩定,入職第1年年薪約在15-30萬元,工作3至5年後,年薪可提升到50至70萬的範圍,但一般不享有投資獎金和carry錢的福利。但是如果業績不佳,長期沒有投出優質項目,那麼在40歲左右就可能面臨失業。
由於地方國資平台主要承擔當地政府的相關社會性職能,其投融資方向主要集中在傳統製造業、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民生服務類為主,自身缺乏具有競爭力的業務結構,造血功能不足。即使如今轉向高新技術產業,但由於投資回報周期長,且有較大不確定性風險,國企投資平台佈局的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也制約了這些國央企的投融資轉型。
根據A股5346家上市公司發佈的半年度業績,上半年合計總營收34.87萬億,同比下降1.41%,實現歸母淨利潤2.9萬億,同比下降2.36%。這5000多家公司可以說是全社會的核心優質資產,卻幾乎都在虧錢,不乏一批「中字頭」企業。如中國船舶上半年營收360.17億,但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38.14億元,同比減少86.36億元。
此外,國資平台公司掌握着大量國家資產,其投融資決策失誤可能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從實際來看,大多數國企缺乏健全的投融資體系,部分國企缺乏投融資決策機構和部門設置,審批制度不健全,審批流程不合理,許多決策具有臨時性、機遇性。有些國企領導高管存在「拍腦袋」「一言堂」現象,在投融資過程中,前期準備不足,市場調研不充分、投資分析不透徹,風險評估不足,導致相關投融資活動無法保證正確性,且部分投資缺乏持續性,給被投企業帶來了債務風險、財務風險,部分產業經營不善還可能成為「兩非」「兩資」。
就在發稿前一天最新消息,國資委將深化市場化經營機制改革,薪酬分配進一步向基層苦髒險累一線崗位傾斜。到2025年,國有企業必須普遍推行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制度。
「國企」引領的招商模式
將成地方政府重點工作
這些年隨着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提升及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和央國企注意到「資本運作」對於區域經濟的作用,漸漸從以往以地方融資平台向國有資產證券化模式轉變,典型如深圳、珠海等地,推動了國企改革從「管企業」向「管資本」的方向轉變。
事實上,關於國企改革這幾年一直熱議卻沒有定論。今年三中全會《決定》用近萬字篇幅詳盡介紹了國企改革轉型方向和要發揮的特殊功能作用;下半年,《公平競爭審查條例》《關於規範招商引資行為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關於徵求違規稅費返還和虛增財政收入相關問題意見的函》三份重磅文件核心再次指向一處——政府招商要向市場化招商轉變。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推動「管委會+公司」等新模式不斷湧現。
過去幾年,除了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也在積極佈局,下沉發展基本成為政府引導基金的大趨勢,幾千億的基金集中簽約、上百億的單體投資遍地都是。如此情勢下,「內卷式」挖牆腳招商越來越普遍,就連合肥市國資委規劃處處長陳曉明也曾對媒體說過:「確實有些優質企業被其他省市挖走。」一家電子信息科技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辦公室抽屜里放着好幾個地方擬好的招商引資落戶意向方案。「不少地方招商幹部都直接上門,開出了不少誘人的搬遷落戶條件。有的提出減免加補助5000萬元,有的開出給28畝土地和扶持資金3000萬的優惠,還有的承諾可以和當地相關企業合併打包上市等。」出於對所在地營商環境的認可,他和投資人商量目前公司暫不搬遷。
以前一個普通企業主要考察成本、地段、行政效率等,選址可能在附近看看就能定下,但內卷招商模式下,企業一天之內甚至可以收到幾十個邀約,在返稅、教育、配資、訂單、戶口等方方面面可以對比增值條件,這讓「參選」的各地政府和園區加劇PK。為了順利招商引資,不僅要解決自身的硬件配套和軟件服務,更要向上爭取更多政策優待乃至推動頂層設計,隨之而來就會出現一些無效動作,比如不以落地為目的簽約、不以簽約為目的會談,接待宣傳也成了招商引資人的必備作業。看起來繁忙一片,但實際企業落地並不理想。
企業擁抱資本、擁抱政府的前提是合適的頂層規劃與路徑設計。這也在倒逼國有資本基金的管理人越來越專業。安慶日報曾對合肥招商團隊做過一次報道,合肥市投資促進局有一批數百人的招商人員,每個人負責研究特定的產業行業,每年有200多天在全國各地尋找值得投資的項目。團隊專業到什麼程度?在某地考察一家工廠時,招商人員看了廠房和設備後,直接報價:你這項目的投資額是3800萬,這把企業負責人驚到了,因為這個項目的實際投資額是3700多萬。
好項目誰都想要,但專業招商人員的培養需要時間。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身兼「國企和城市發展抓手」雙重身份,是推動產業引領的重要平台。過往國資團隊往往以過程為導向,導致招商效率不高,資源浪費。如果是公司制,招商成果與績效掛鈎,更能調動招商人員的積極性。
從媒體報道來看,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依託原地方國資平台公司出資設立專業的招商服務公司。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相繼裁撤地方招商部門,取消基層招商指標、組建國有招商公司。目前國內80%以上城市依託現有市/區級產投公司旗下二級招商公司;以經濟發展、招商引資為主責主業的開發區則是在原有主要平台公司麾下設置二級招商公司。雖然真正啟動改革的區縣不到5%,但也在觀望建立招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