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天安門屠殺是中國永遠繞不過去的歷史巨創;什麼時候這一巨創得到正視、清理、平復和正義,什麼時候中國才能走上希望之路。同樣,它也是理解中國晚近歷程所必須面對的重大關節;不明白這一關節,則不可能抓住中國1990年代以來直至今後至少二十年內種種事變的內在邏輯。1989年天安門之殤,是青年之殤、希望之殤,是國人之殤、國運之殤。對於1989年天安門抗議運動的起源、進程、結局與後續影響的記述與研究,是國人、國運自我救贖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步。
戴晴的《鄧小平在1989》這本書,是對於1989年天安門事變研究的具有重大分量的新貢獻。作者有中共最高層「紅二代」的家庭背景,是1980年代自由知識界的風雲人物,「八九六四」被捕入獄,多年來直至出獄後一直投身環保與民權活動。當此八九事變35周年之際,83歲的作者修訂五年前出版的本書,仍然自認此書如同五年前一樣還是「未定稿」,表露出了沉重的責任感與開放的歷史觀。
作為相識於1980年代的老朋友,我有幸為此書作序,首先要表達的是對作者的敬意!鍥而不捨三十五年,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中對很難獲取的歷史資料搜求探索、扒抉鈎剔,寫成面前這本書,甚似太史公拘囚幽厄而著書,亦有如太史公所言「意有所鬱結「「以舒其憤「。惟作者樂觀豁達,舉重若輕,此恐非太史公所可比擬也。
「非黑即白「與「黑白分明」:關於1989年天安門悲劇的主線
本書對當年事變做出了新的思考。作者強調,本書的特點是「不再以學運為主線」,不再如同三十五年來大多數評述那樣採取「專制vs民主、當局vs學生」那樣一種「非黑即白」的分析方法(引號內詞語除另外註明外均來自本書)。如書的標題所示,本書聚焦鄧小平,以中共高層「政爭」與「權爭」為主線,從陳雲、李先念等所謂「毛左衛道」一派試圖藉機拉下趙紫陽而削弱鄧小平的個人權力與經濟改革路線這一角度來透視八九事變,拉開了天安門屠殺大悲劇背後的中共高層政治黑幕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