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烏克蘭對庫斯克地區發起進攻,許多城市都被戰火吞噬。圖:擷取自@FilonenkoOles X分享影片
烏克蘭8月6日跨境攻擊俄羅斯領土庫斯克州(Kursk)屆滿一個月,但似乎有點走不動了。在8月27日,烏克蘭官方宣稱佔領包括蘇賈鎮(Sudzha)在內的100處聚落,約1294平方公里土地;之後的這2個禮拜,似乎陷入停滯,沒有更多的戰果可以宣傳。甚至在某些西方媒體上揭露,俄軍藉二戰庫斯克會戰教訓,開始建立防禦縱深穩定戰場局勢,並分析當時的庫斯克戰役是「蘇德戰爭」的分水嶺,同時也被視為歐洲東部戰線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關鍵轉折點;以此斷言烏軍突襲庫斯克使得俄烏衝突出現軍事決戰化和政治終戰化的趨勢。
攻入庫斯克的烏軍。圖:翻攝自海事先鋒
庫斯克戰場態勢的轉變
平心而論,烏克蘭突襲庫斯克,初期的「戰略欺騙」相當成功,包括烏克蘭以白俄羅斯軍隊集結為由,藉此向北部邊界調動軍隊,給俄羅斯誤以為烏軍為了防禦的錯覺;另外,烏東戰事膠着,使俄羅斯認為烏軍可能根本沒有能力和意願開闢新的戰線。從純軍事角度來看,烏克蘭這種在雙方相持中儘可能爭取戰爭主動權來牽動敵人的計劃,確實可圈可點;但戰事發展至今,也可以看到烏克蘭最大的問題在於能力與目標脫節,導致局面開始轉向不利於烏克蘭的方向。
筆者上周已經指出烏克蘭跨境突襲行動有4項目的:
1.提振烏軍士氣與信心;
2.向美國等西方國家證明,烏克蘭在有援助的情況下是能夠向前推進的,可以取得一定勝利和成果,甚至能打到俄羅斯本土;
3.增加談判籌碼,佔領俄國土地用來「換回」被佔領的烏東土地;
4.「圍魏救趙」,牽動俄羅斯以入侵烏東地區的部隊回防。
但是「圍魏救趙」計策能夠獲得成功的前提是如果對方不回救,「魏」是真可能被滅的。而從烏軍實際的軍力和派入庫斯克的兵力數量,對照二戰歷史,烏軍想有效佔領庫斯克州主城庫斯克市和位於該州境內的庫斯克核電站,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
烏軍正在庫斯克地區使用波蘭1年多前提供的 PT-91 Twardy坦克作戰。圖:翻攝自 NOELREPORTS X賬號
俄烏衝突走向軍事決戰化
發生在1943年7月5日至8月23日的「庫斯克會戰」,德國與蘇聯雙方共投入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4輛戰車。根據文獻,當時的進攻方--德國動員2928輛戰車、9966門火炮和迫擊炮、2110架飛機以及至少78萬名作戰人員;戰後德方傷亡估計:38至45萬軍士陣亡、受傷、失蹤或被俘,1500輛戰車和火炮、1030架飛機被擊毀。蘇聯當時以兵力比2.4:1、戰車比1.9:1的態勢迎戰,50天左右的戰事,蘇聯陣亡軍士25餘萬,受傷60餘萬、被擊毀戰車和自走炮6799輛、被擊落飛機2200餘架,雖然都比德軍慘重,但贏得戰役的最終勝利,蘇軍從此完全獲得戰場戰略主動權,蘇聯紅軍從這裏開始了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奠定二戰歐洲東部戰線勝利的基礎。
德軍黨衛軍第2師在庫斯克戰役。圖:翻攝維基百科/Zschäckel, Friedrich/ CC-BY-SA3.0
回頭來看,烏克蘭突襲庫斯克的軍力組成。根據揭露的訊息,參與庫斯克戰事的烏軍大概有10幾個旅級「番號」,但久經戰事加上是抽掉其他戰場兵力組成突擊集團,估計全兵力最多約2萬人。以這樣的兵力,在突襲初期快速推進約30公里後,烏軍的進攻動能就逐漸衰減,到8月底已完全陷入與俄軍互有攻防的陣地消耗戰中,離烏軍的目標庫斯克市和核電站還有50公里以上的距離。在最初的驚訝甚至有點興奮之後,現在歐美主流媒體和軍事觀察家大都認為烏軍在庫斯克的前景並不樂觀,大多將這次行動視為「庫斯克戰役2.0」,認為進攻的烏軍最後恐怕難免面臨失敗。
另外,在烏東地區,俄軍持續在札波羅熱州(Zaporizhzhia)推進,情報顯示下一個進攻目標是頓內茨克州波克羅夫斯克市(Pokrovsk),這個城市是烏東的鐵路和公路樞紐,一旦被俄軍佔領,等於一直到聶伯河(Dnieper)都「無險可守」,不排除俄軍「重演」庫斯克會戰後蘇軍大反攻一直衝到聶伯河岸邊場景。烏軍的現實狀況是烏東戰場和庫斯克戰場都無法放手,因為如果棄守一方,騰出手來的俄軍必然會增加另一方的壓力,使得原先想改變戰場被動地位的突襲行動,變成牽制自己的內耗。筆者在上一篇「楊宏基觀點》好棋?險棋!烏克蘭攻入俄羅斯庫斯克和談無望恐招報復性核戰」已經預言,俄烏衝突只剩下一個選項:「打!繼續打下去」。也就是在北約不介入的前提下,俄烏雙方軍事衝突的規模、強度將再次升級,形成決戰態勢。但若北約接管烏克蘭軍事體系與俄羅斯對抗,那可預見將是更大規模的對決,甚至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俄羅斯總統普丁(左)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右)。(資料照)圖:翻攝俄羅斯總統官網/澤連斯基IG(新頭殼合成)
俄烏戰事的政治終戰化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先前講過烏克蘭跨境突襲行動有4項目的,其中「提振烏軍士氣」與「向西方國家證明」正反應烏克蘭的政治現實。自2022年2月24日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現在正處於最困難的狀態,戰爭狀態下經濟停滯不必多說,政府主要財政支出、甚至公務員薪資都必須依賴歐美援助;戰爭傷亡加上大量人口或在戰爭初期「出逃」,或淪陷為俄羅斯控制區,導致烏克蘭的人力窘困,想進一步的戰爭動員也愈來愈困難。而美國是「大選年」,如果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幾乎明擺停止對烏援助,可能影響北約國家決策;加上中東局勢一日數變,促使歐美把更多注意力和資源轉向投注以色列。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必須讓烏克蘭問題重新成為美歐關注焦點,而將戰火推進俄羅斯境內,在某種程度上的確達到這個政治目標。
對俄羅斯而言,庫斯克遭到入侵是二戰以後,俄羅斯本土第一次被攻擊,對普丁(Donald Trump)和俄國政府都是極重大的壓力,因此儘快將烏軍驅逐出境,已經不是軍事問題,而是上升至政治任務。10月份俄羅斯將主辦「金磚首腦峰會」,若屆時烏軍仍佔據庫斯克部分地區,絕對會讓俄羅斯國際形象受損,傳出普丁已經下令要求在10月1日前將烏軍逐出庫斯克。目前看來,普丁6月提出的和談基礎,即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從烏東四州「完全撤軍」,可能發生變化;另外,即使俄軍驅逐入侵庫斯克的烏軍,可能也不會止步於雙方的邊界。
而將促使「政治終戰」的是突襲庫斯克讓澤連斯基和普丁都面臨歷史定位的問題。對澤連斯基來說,俄烏戰爭毋庸置疑地會將他的名字載入史冊,而出身「喜劇演員」的澤連斯基能不能成為「戰爭英雄」,卻是取決於歐美的援助,在國際情勢不利於己的狀態下強推突襲行動,某種程度就是用人命逼迫北約表態是否介入或增加軍援,若最後不如人願,澤連斯基可以解釋自己已盡力堅持,最後把責任歸咎於北約拋棄烏克蘭,把自己塑造成「悲劇英雄」。另一方面,對71歲普丁來說,在任內發動的俄烏戰爭,不僅將左右個人歷史評價,也是先前一再宣示拒絕北約東進的成績驗收;在被突襲入侵之後,反而證明俄羅斯先前堅持的戰略態度無誤;而普丁的第五任期到2030年結束,那時的普丁已經77歲,是不是需要解決政治接班人問題?可能也能藉由這場突襲的最後結果出現徵兆。
81年前的庫斯克戰役決定了蘇德兩國戰後以及二戰後世界的政治走向,「庫斯克戰役2.0」必將決定俄烏兩國戰後以及牽動世界的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