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靠賣桌球成為富豪的桌球選手邁克·費倫打廣告稱:「徵集能夠取代象牙的材料,將獎勵發明人1萬美元。」當時一對象牙只能製作8隻桌球,此舉旨在提前防範大象數量減少。為此,無數人投身新材料研發,一名印刷技術人員約翰·韋斯利·海厄特發明了一種在硝酸纖維素中混入樟腦的材料,名為賽璐珞。這便是最初的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徑為1微米(100萬分之1米)到5毫米左右的塑料碎片,有時也包含納米(10億分之1米)。人類有時也會故意製造微塑料,用於牙膏或去角質化妝品,但大部分的微塑料來自廢舊塑料、膠袋經過磨損、分解或合成纖維洗滌過程中掉落的塑料碎片。這些微塑料散入空氣或流入大海,被動植物吸收,最終經食物鏈被人類攝入體內。人類已經進入無從躲避微塑料的時代。
在整個地球村,預計每年生產4億噸以上的塑料,由此產生20萬噸左右的微塑料。四年前,美國猶他州立大學研究團隊對雨水和空氣成分進行分析的結果顯示,每年有相當於3億個純淨水瓶的微塑料沉降在美國約6%的領土上。另有研究顯示,每周人體攝入的微塑料達5克,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最近首爾市公佈一項檢測結果稱,在市中心1㎥的空氣中平均含有70個微塑料。據一項海外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將瓶裝水冷凍後再融化會產生更多的微塑料。只要呼吸就會吸入微塑料,天氣炎熱卻連冷凍水也不能放心喝,這樣的不安正在擴散。但關於純淨水瓶的微塑料含量,WHO(世界衛生組織)認為,當前檢出的數值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