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地球上有三個國家實裝過網絡實名制,在這三個國家裏邊有一個和其他兩個格格不入,那就是韓國。韓國作為一個無論是網速網民比重還是帶寬普及程度,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名列前茅的互聯網發達國家,他的經驗我覺得值得很多其他國家借鑑。
2005年6月5日,首爾地鐵2號線上,一個女孩的寵物狗在車廂內排便,鄰座老人要求女孩清理,女孩拒絕,還惡言相向。這場面被人拍下之後傳到網絡上,立刻激起了公憤,有網民揚言要開盒女生。不久後,女孩的真實姓名、電話、住址、學校等個人信息都被公諸於中,「狗屎女」成了他的代號,網上開始流傳各種各樣的侮辱和調侃他的二創。迫於壓力,女孩公開道歉,並且退學了,父母也搬家換了工作,但是最後女生還是患上了精神疾病。韓國民眾開始反思網絡暴力。2005年7月,雅虎韓國的一項用戶調查顯示,79%的受訪者支持網絡實名制。9月份,信息通訊部召開聽證會,提出要在大型門戶網站推出有限實名制。2007年7月,網絡實名制正式實行,要求日均瀏覽量超過30萬的網站引入身份驗證機制,共計35家。2008年10月,韓國女星崔真實因網絡謠言自殺,韓國民眾繼續反思是不是藥不夠猛,於是2009年4月,實名制的範圍擴展至日均瀏覽量10萬的網站,共計153家。但是2010年12大學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該制度實施三年,誹謗跟帖數量從13.9%減少到12.2%,減少僅1.7%。可是,為了這1.7個百分點,韓國政府和社會付出了巨大的管理成本。
另外,以 IP位址為基準,網絡論壇的平均參與者從2,585人減少到737人。網絡實名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們在網上交流的欲往。2010年前後,韓國政府要求油管實名,油管拒絕後,關閉了韓國站的視頻上傳和留言功能,將用戶轉往國際。2011年3月,韓國政府將推特、臉書、油管兒等排除在實名對象之外,理由是社交網站屬於私人領域,不適用實名制。
對網絡實名制的致命一擊發生在2011年7月,韓國最大的社交網站,約3,50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泄露,包括姓名、生日電話、住址、郵箱密碼和身份證號碼等等。11月,一家遊戲公司又有1,300萬用戶的信息被泄露。可以說正是實名制的推行導致了韓國電詐案件數量劇增,垃圾短訊垃圾郵件劇增,而且個人信息一旦泄露就不會徹底消除,他會永遠躺在世界某個角落的硬盤裏,等待着被下一次倒賣。
2012年8月,韓國憲法裁判所判決網絡實名制違憲。判決稱,網絡實名制的目的是公益性政策施行後,網上的惡性言論和非法信息並未明顯減少,反而促使網民選擇使用國外網站,使國內網站與國外網站的經營產生差距,未實現預期的公益性。至於其控制上傳非法信息,在造成損失時能獲知加害者的立法目的,完全可以通過 IP追蹤和刑事處罰、損害賠償等手段實現綜合衡量。
網絡實名制的弊端遠甚於公益性。至此,韓國網絡實名制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目前地球上有3個國家實裝過網絡實名制,兩個成功了,一個失敗了,失敗的原因韓國人已經給我們展示了,我們來看一下成功的原因。
要清楚成功的原因,就要先了解一下支持者是怎麼說的。梳理一下大概是五個點。第一,有利於網民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都實名了,都是不能亂說話了,對吧?說話得負責任。第二,有利於打擊網絡犯罪,追蹤 IP比較麻煩,還得監控攝像頭配合找人。理論上來說,實名之後可就方便很多了。第三,有利於保護言論自由。這個說法是說實名制可以約束政府行為,避免行政權力的過度擴張。第四,有利於保護網民私隱權。網民的身份資料得到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嚴格保護,未經授權不得隨意查詢,所以它安全的很。第五,有利於促進網絡經濟的發展。都實名了網上交易,大家也都彼此放心了,對吧?
但是在我看來,這都不是主要原因。第一,韓國人誹謗跟帖降了1.7個百分點。雖然現在時代進步了,跟帖數量似乎已經不能作為一個關鍵指標。但是人性是不會變的,因為即使實名了,網上發言的人還是會相信法不責眾,別人都造謠,幾千幾萬幾十萬抓也輪不到抓我啊。第二,單個案件也許是降低了成本,但是因為信息泄露而帶來的案件數量的暴漲反而加大了行政成本。
第三,說實話我是沒看出來這裏邊的邏輯,不做評論。
第四,事實勝於雄辯。
第五,重點就在這裏了,不可否認電子商務是實名制的最大受益者,但是主要原因還是因為21世紀互聯網世界中那個最偉大的發明(編者註:數字長城)。得益於它,我們不用考慮那些讓韓國政府尷尬的問題,國內電商企業才能夠在不受干擾和競爭的條件下迅速做大。最近越南和俄羅斯就一直也想推網絡實名制,但是可惜他們沒有這項偉大的發明,所以他們搞不起來。
再來看韓國廢止了網絡實名制。雅虎又做了一次調查,這次92%的受訪者認為原本就不該實行網絡實名制,和05年的那一次形成戲劇性的對比,但是後悔也沒有什麼意義,泄露已經成為事實。在實名制廢止7年之後的2019年,韓國警方搗毀了一個黑客組織,發現這個組織只有三個人,但是他掌握了80%的韓國國民的個人信息,主要來源就是2011年那三家公司的泄露。另外一些是他們從韓國公共機關通過黑客手段盜取。
資料來源:https://gd.sina.cn/finance/news/2019-02-26/detail-ihrfqzka9186150.d.html
資料來源: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24623498
資料來源:https://gxzv.com/blog/the-source-of-the-shanghai-gov-police-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