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形勢倒逼 中共硬不承認一重大事實

作者:

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程曉農近日發文分析,形勢如何倒逼改革?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無非是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但共產黨國家的經濟和政治改革之難度,與非共產黨國家截然不同,因為,經濟和政治改革必然衝擊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和政權合法性,進而造成政權危機。所以,在共產黨國家,從來就不存在為了實現選擇一個好制度的理想而實施改革的可能,因為,一部分人的改革理想必然與另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激烈衝突。民主化在中國由此而成禁區,唯一能改變的只可能是經濟制度。

中國的經濟改革過程中,一直有一個說法,即「形勢倒逼改革」,指的是,經濟社會形勢逼着政府採取轉變制度方向的政策。所謂的「形勢倒逼」,是現實經濟當中出現了原有經濟系統無法解決的重要難題,使得主張改革的人有了理由。中國的經濟改革分成前後兩大步,先是農村改革,然後是國企改革,這兩大步都是被形勢倒逼出來的。

倒逼農村改革的壓力來自糧食產量低下,無法充分滿足國人的需要。特別是七十年代末期上千萬知青回城之後,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供應相當緊張,結果就逼出了「計劃生育」政策,主要目的就是減少農產品的需求壓力。正在這時,農民自行實驗的「包產到戶」創造出來巨大的農業生產力,讓農村改革一下子變成了一個難以抵拒的潮流。結果,毛澤東建立的人民公社制度被「包產到戶」衝垮了,土地承包改變了土地和農村的公有化管控,也動搖了農產品的計劃經濟管理。

趙紫陽時代,城市經濟改革只能是通過經濟管理上的「雙軌制」,稍稍鬆動全面計劃經濟管理的桎錮而已。所謂的「雙軌制」,無非是對企業產品的部分自銷、自行定價、原料的自行採購等,「開窗開門」,讓自由經濟的活躍來補充死氣沉沉的國企經營。但是,當時的經濟狀況尚可,也就沒有形成倒逼城市經濟改革的真正壓力。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前半期,國企改革終於被國企衰微逼出來了。由於許多國企瀕臨破產,全靠銀行貸款來維持,結果造成了銀行系統陷入破產危機。於是朱鎔基在1997年底決定推行「企業改制」,也就是中小型國企的全面私有化和大型國企的逐步上市,計劃經濟的最後支柱就此瓦解。但至今中共不肯承認「私有化」三十年前就已經實行過了,因為中共很清楚,雖然事實上完成了大部分國企的「私有化」,但意識形態上卻必須死不承認。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727/208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