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杜耀明:三中全會不接地氣 中國經濟已迷失方向

作者:

中共的三中全會循例是尋求改革變通的會議,但期望今次三中全會與46年前那趟同樣帶領中國走出困局,未免是美麗的誤會。

改革變通首先要掃除迷信,實事求是,才能對症下藥。四十六年前,三中全會在鄧小平領導下,首先破除毛澤東的權威,拋棄所謂「兩個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繼續革命」的毛澤東路線,同時開始平反冤假錯案,並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實際效果和利弊來取捨政策,而不是政治掛帥立場先行。

掃除思想障礙之後,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雖然仍欠缺具體的措施,但方向清晰不過,即以經濟建設為國家發展主線,對內努力改變體制,開始注重國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企業績效,對外則與西方國家交好,利用他們的技術、設備、資金和組織經驗提升發展動力,不怕政治犯禁,只怕經濟停滯不前。

反觀今次三中全會,只是將原有的政治主調加強。開會前,中共機關刊物已經努力為會議定調。例如中央刊物《求是》發表文章,強調「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人民日報新華社的系列文章更預早講明,三中全會的結論是以堅持黨的領導,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證」,改革才能「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這些論點不外覆述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一貫想法,也代表習思想主導三中全會的走向。首先,在北京來看,西方國家聯群結隊,通過貿易關稅、科技制裁、軍事結盟等等,全方位限制中國進一步發展,令國家安全面對三十多年未有的挑戰,因此不能再倚靠西方,必須「自立自強」,在科技發展自力更生,並且全力開發新產業(所謂新質生產力)。北京深信,只要在電動車、電池、太陽能人工智能等等帶領人類未來的產業佔領全球市場,誰也擋不住中國崛起。

其次,所謂黨的領導是「深化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證」,是確保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強國夢,不是企業利潤最大化,而企業的經營方式及所得盈利,也得確保能為黨國服務,才算保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否則私營企業成功卻不聽黨的指揮,只會後患無窮。因此,國有企業在主要行業佔主導地位將不可動搖,「國進民退」依然穩如磐石。

其實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策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早已列為兩大最優先事項之一,另一項為通過科研和教育建立高質發展的基礎。短短四個月,李強總理的說法需要三中全會加持,黨媒全面宣傳以凝聚信心,反映北京建制中人亦對既定政策懷疑,而今次三中全會不是建立改轅易轍的改革軌道,而是確認推動「新質生產力」、「自立自強」以至加強黨的領導為改革內容,通過全會統一黨內思想,然後徹底推行。

問題是,新策略即使成功,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提煉新質生產力是改善供應面,卻不能治癒眼下中國經濟需求不振的痛症。經濟學家早已指出,最新公佈的上半年經濟數字亦再次顯示,經濟走弱的關鍵在於內部需求提振不足。其中如消費物價指數(0.1%)、房地產投資(-10.1%)、新樓銷售額(-25%)、零售銷售等均表現差勁,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對外貿易,上半年有6.1%增長,但隨住歐美國家對中國製品加征關稅,今年能否保持5%的經濟增長目標尚屬疑問,更不要說有望再上新台階。

另一大問題是地方政府債務嚴重,不但無力償還,更拖累經濟發展。過去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除了倚靠地產及相關行業,亦有賴地方大量舉債,再投資於基礎建設及旅遊項目,推高生產總值,再通過賣地給發展商來償還欠款。奈何房地產低迷,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加上地方政府投資項目欠缺經濟效益,地方收入不足以還債,據華爾街日報估計,至今欠債總量高達七至十一萬億美元,由地方舉債大興建設的增長模式已經崩潰。

三中全會標榜改革應變,應該老老實實按經濟規律解決問題,提振內部需求、克服地方債務危機、修好外交關係以至改善就業,才能予人對前景的希望,否則號稱發展「新質生產力」,對內無助眼前困境,對外衝突頻頻,儘管抱負非凡,中國經濟最終難免掉進迷失的年代。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719/2081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