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房價半年跌了19.25%
半年已過,當下正是各類半年報發佈的季節。
南京我愛我家研究院近日就發佈了南京二手房半年報。
和前兩天我在文章《久違!二手房,嗨翻了》中寫到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創新高不同的是,南京的二手房成交量並沒有那麼火熱。
2024年上半年,南京全市二手房成交量49525套(含高淳、溧水),環比(與2023下半年比)上漲15.2%,同比(與2023上半年比)則下滑12.1%。
二手房成交量熱度不及去年同期。
最關鍵的是成交均價。
今年1月份,我寫過一篇很火爆的文章《破「3」!南京房價,倒回2017年了!》,由於一些原因,被迫刪掉了。
當時,我愛我家南京研究院披露,2023年年末,南京二手房成交均價已經跌破了3萬元,至29978元/平方米。
而該機構最新披露的數據是:6月末,南京二手房成交均價跌至24206元/平方米。
已經跌破了2.5萬元。24206元/平方米相較於去年年末的29978元/平方米,下跌了19.25%,也就是說南京二手房價格半年跌去了約兩成。
當然,目前全國沒有房價不跌的城市。國家統計局不久前公佈的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二手房價格變化數據顯示,無一城不降。
其中徐州、廈門、廣州、武漢、南京、溫州6座城市同比跌幅均超過10%,處於領跌位次。
恰如我所總結的,在低收入普遍存在的當下,本輪房價調整的根本邏輯,是房價與城市本身的「德不配位」。
但是,南京房價的持續下跌且跌幅領先背後,繞不開產業因素的影響。
02
南京房價持續下跌背後
南京不僅房地產持續低迷,經濟表現上也欠佳。
南京一季度GDP實際增速只有3.8%,跑輸了全國平均增速。而且,這一增速與長沙一起,在26個萬億GDP城市中並列倒數第四。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而所有經濟問題的本質都是產業問題。
南京,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光憑印象或者網絡上的報道,感覺很牛。它是經濟第二強省江蘇的省會、六朝古都、民國都城,並且是目前唯二用「京」字命名的城市。
南京的確很牛掰。
這個地方,古代被稱為金陵、建康、應天,南京這個名稱起源於明朝。
朱元璋在南京開國,以開封府為北京,應天府為南京。十年後,「北京」開封府被撤銷,南京也改為京師。
朱棣在靖難之役後,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開啟天子守國門模式,京師再次成為了南京,形成了一北一南兩京。
儘管告別了京師頭銜,但南京在南直隸頭銜加持下,經濟、人口絲毫不弱於北京。到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如今的南京,雖然再也無法與北京爭雄,但作為中國內地GDP十強城市,南京的綜合實力依舊可圈可點。尤其是教育實力。
南京坐擁5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院校。擁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兩所985兼211高校。另外還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211大學。
在國家公佈的第二批「雙一流」大學數量排名中,南京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京滬。
但南京也有明顯短板。
南方周末最近的一篇文章《南京:直面城市無大廠論》,直指南京的短板。
文章指出:
有大廠,就有學歷與才華兼備的年輕人集聚。在北京、杭州、深圳,這樣的「大廠定律」一直在鮮活上演。然而,擁有五十多所高校、「雙一流」大學數量全國第二的南京,卻略顯尷尬。
文章從人才、營商環境、城市歷史、城市地位角度綜合分析了南京缺少互聯網大廠的原因。
並給出了一項建議,鼓勵被稱為體制之城、公務員之城、國企之城的南京,構造長期主義的營商環境。
體制之城、公務員之城、國企之城這些標籤加身,讓南京獲得了一個「長三角小東北」的稱號。
客觀來說,南京在全國可以吊打一大批城市,但在頭部強城中,卻略顯尷尬。我在之前寫南京的文章中,用了四個形容南京,「中規中矩」。
人口競爭力中規中矩,產業中規中矩。
以產業來說。工業增加值排名在十名開外(由於很多城市沒有公佈2023年的工業增加值數據,所以仍沿用2022年數據對比)。
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營收排名,南京同樣在10名開外。
根據江蘇省統計局公佈的其下轄的13個城市市區工業實力來看,南京甚至比不過萬億GDP新秀常州。
比如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南京市區4294個,其中大中型企業385個。常州這兩個數據分別是5599個、466個。
蘇州的市區的工業實力,在各項數據上都位居第一,所以不要再說蘇州是因為下轄的縣級市強而強,其市區也是
來源:江蘇省統計局
南京的千億產業數量不錯,有6個千億產業。6個千億產業總營收達到了10337.8億元。高於成都、鄭州、杭州。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南京2023年統計年鑑
然而,雖然有6個千億產業,卻沒有特別能打的產業、特別冒尖的產業。沒有一個產業的產值突破3000億元。
從產業實力來說,南京的當家產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22年該產業營業收入2318.6億元,位居南京第一。
然而,就是這個位居第一的當家產業,其他城市比起來,不值一提。
在這一產業上的霸主,是深圳。2021年深圳的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24361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其次是蘇州(12096億元),東莞第三(11037億元)。南京的IT產業僅排名第16位。
此外南京另一個千億產業汽車製造業,相比於其他汽車大城,也是不值一提。同樣以2021年數據來看,南京位居第15位。第一位的上海,2021年的總產值為7553億元。
所有的一切都中規中矩,讓南京這座城市過往的增速也都表現得很中規中矩,排名也很中規中矩。
有人梳理過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的GDP排名,45年時間裏,南京的排名堪穩定在第17至第11位。
相比於深圳、合肥等城市火箭式上竄,瀋陽、大連陸沉式下跌,南京堪稱全國第一穩。
直到最近幾年,由於天津被擠掉了水分,南京才取代天津晉級全國十強。
穩,是一把雙刃劍,可褒可貶。穩,讓南京沒有掉隊,但同樣讓南京少了些激情。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經濟問題,而所有經濟問題的本質都是產業問題。
在前兩天分析佛山出口跳水的文章中,我強調過,佛山前五個月出口大跳水,與深圳形成雲泥之別的根本原因,是其產業科技含金量太低。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深圳海關、廣州海關、黃埔海關
產業上的差距,在出口順暢的時候,不會太明顯,而一旦遇到出口逆境,優劣立刻見高下。
南京前五個月的出口與蘇州也形成了鮮明對比。
南京海關披露,今年前五個月,蘇州出口累計6283.6億元,增長9.9%。同期的南京,出口累計1390.3億元,同比下降00.4%。
南京與蘇州產業上的差距,雖然沒有佛山與深圳相差那麼大,但作為省內老大哥,產業弱於省內地級市,是個有趣的話題。
蘇州的工業實力位居全國前三,其擁有11個千億產業,其中還有一個萬億產業。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蘇州市統計局
無論是從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還是千億產業數量,蘇州都領先南京一大截。
產業強悍的結果便是,今年一季度,南京GDP增速在萬億GDP城市中與長沙並列倒數第四,而蘇州則位居第一,高達7.9%。
03
南京需要有緊迫感
有人可能會說,南京已經很強了,如此分析是不是過於求全責備。
並不是。
一方面,南京與頭部產業強城產業強城的差距還是很大,這是客觀事實。
另一方面,在城市角逐中,沒有誰能永遠躺在功勞簿上過日子。
城市競霸賽中,不進則退,進慢了都是退。
永遠記住一句話,無論對人還是對城市,永遠不能墨守成規、不能坐享其成,只有敢於擁抱、主動求變、不斷進取,但求本心,無問西東,才能讓自身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時代在發展,對於人而言,知識體系需要不斷更新才能跟得上時代。對城市來說,產業體系也需要順勢更新,才不會被時代拋下。
深圳為何能長盛不衰幾十年,其出口連續31年位居全國第一,並且今年上半年,出口更是開啟了狂飆突進模式。
製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深圳市進出口1.8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3%。其中,出口1.16萬億元,增長37.2%;進口6525.4億元,增長29.4%。
根本在於,始終堅持工業立市的原則,並將創新打造成了這座城市的底色。
從立市到如今,深圳的發展經歷了四輪變換,最初是依靠「三來一補」的加工出口特區,開啟了城市化序幕,並積累了原始資本。後來進入「仿造」也即山寨階段。
隨着技術積累,深圳之後走向了製造,並最終走上了智造之路,並成為了中國的「科創之都」。
正是基於工業立市的原則,民營、科創的底色,讓深圳成功穿越了多次危機周期,粉碎了衰落論。
更為關鍵的是,在這些既往優勢面前,深圳沒有自滿,而是要自我改革,進一步升級產業。
2022年深圳發佈了《深圳市20大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佈局規劃》,其中明確提到未來重點佈局的產業:
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終端、網絡與通信、超高清視頻顯示、工業母機、激光與增材製造、精密儀器設備、智能機械人、現代時尚、安全節能環保、高端醫療器械、大健康、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傳感器、海洋產業等。
從這個佈局來看,作為」雙范「城市的深圳,成為世界製造業領跑者只是目標之一。
更宏大的目標,是主動承擔起作為國家經濟特區、國家「雙范」城市的歷史使命,成為中國科創的矛,憑藉自身的科研實力,去攻破諸多技術瓶頸,助力中國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
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成為深圳,不是所有城市都能擁有深圳如此紮實的產業,深圳是過去四十多年天時地利人和再疊加自身努力的結果。
但深圳的態度,值得南京等一眾強城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