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大舞台,有種你就來。
1179萬新人即將到達戰場,請各單位及時查收。私企、國企、高校……集體沉默。只有工廠眼巴巴望着:來我這!來我這兒!
01 社會變化的速度比你翻臉還快 先想想怎麼搞錢
臨近畢業季,表弟在群聊里說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尤其在社交平台上看了別人分享的經驗後,更迷茫了。
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迷茫是好事,說明小伙子終於開始思考了。
應屆生明面上有三條出路:考研、進體制內、去私企。
說是三個,其實就倆。
除了醫學之類的特殊專業,讀研等於是把問題往後退,過兩年還是要選擇後兩者。
在過去,大學生畢業肯定是優先找工作,考研是次一級的選擇。
我是2017年畢業的,印象中同屆校友、往屆學長,選擇考研的確實是少數,大家基本都是大三就開始找實習,早點積累工作經驗。
這也符合下面圖表中的數據。
但最近幾年情況反過來了。
恰好也是從2017年開始,中國考研人數以十分誇張的速度暴增。今年雖然降了點,但依然高達438萬。
438萬,1179萬,這個比例有點嚇人了,可以想像有多卷。
讀研本身,自然是沒啥毛病的。多在校園待幾年,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知識,還能繼續享用幾百塊一年的宿舍、廉價的食堂,以及僅存於學生時代的青澀愛情。
但付出的代價,也是沉重的:時間。
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不太把時間當回事。但社會不這麼想,用人單位更不這麼想。
學校里教的,和企業要的,不是一回事。
你22歲去找工作,大家是允許你什麼都不會的,而且很樂於教你。但25、甚至快30歲的時候,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尤其是,當你發現有些同齡人已經事業小成,你只會更焦慮。
更難受的是,你當初考研的時候,某些行業還挺熱門的。結果等你碩士畢業,這個崗位都沒了。
社會變化的速度比你翻書的速度還快。
當然,考上了,並讀完研、讀完博出來,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中國社會對高學歷還是有些偏愛的。
那萬一考不上呢?
考研,與其說有多大價值,不如說已經成了一種執念。
我最近潛伏在一個互幫互助學習群,裏面有相當一部分大齡青年,從大四就開始考研/考公,結果五六年都沒考上。
這兩撥人每天都聚在一起閒聊,相互打氣。
我一點也不覺得勵志。
讀研是條好路子,但前提是不要一條道走到黑。
誰都知道,研究生學歷能給自己鍍金,也是給自己將來就業增加必要的籌碼。
但不是所有人的家庭條件,都支持你用至少兩三年的時間,去搏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人都是現實的,年輕人要先想辦法儘快找到工作先養活自己,而不是一直拖累你壓力越來越大的父母。
為什麼今年考研人數有所下降?
不是大家不愛讀書了,而是在自欺欺人幾年後,大家開始接受現實。
之前應屆生想的是考個研,在學校里多躲個2~3年,等經濟恢復後,再拿着一紙碩士學位走向社會大施拳腳。
可這兩年更嚴峻的就業形勢,打了無數人的臉。
就業越來越難,使人傾向於更關注短期的穩定,不如早早走向社會佔個坑位。而不是先投資一筆費用,博未來更長周期的回報。
普通人生存的四要素是陽光、空氣、水和人民幣。
搞錢,不寒磣。
02 未來2-3年 蘿蔔多,坑少
大學生如今的困境,學歷貶值是一方面,社會太卷了是一方面。
還有更關鍵的一點:現行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目前,全國普通大學錄取率超過75%。
假設每個人平均18歲高考,拿歷年出生人口乘以0.75,可以算出,至少在未來十年,全國每年依然有千萬以上大學畢業生。
十年,就是一個多億。
一億多新鮮出爐的大學生啊,他們的出路在哪?
一句話:蘿蔔多,坑少。
更難頂的是什麼呢?
蘿蔔不再是曾經的蘿蔔,坑也不再是曾經那些坑。
比如今年退休的老人,基本都是60後,60年代每年的出生人口都超過2500萬。他們大約在40年前參加工作,比如1984年,當年的應屆生數量是28.7萬。
當時大學生占同齡人的比例是多少?1%多一點。
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當年社會上只有1%多一點的工作崗位,是針對大學生的。
而2024年新來的這一批,大學生佔比75%,對應1984年剛走的那一批,對應得上麼?
不光是今年這一批,你哪怕是再往後推10年、20年,依然對不上。
直到世紀初,中國社會絕大部分的就業崗位,都是民工,少數是體制內工人,極少數是坐辦公室的白領。
因為我們的產業結構就是如此,需求自然也是如此。
如此一錯配,就導致白領和藍領的價值倒了過來。
誰都知道,物以稀為貴。
以前咱們是白領少、大學生少,所以才個個金貴。搬磚、擰螺絲的農民工?保姆?泥瓦匠?去人才市場一招一大把,根本不值錢。
這就是過去幾十年的人口「紅利」。
現在呢?大學生早就爛大街了,有手藝、能賣力氣的反而變得稀有。
於是你發現,在大學生剛畢業底薪3000的時候,貼瓷磚的月入過萬,水電工月入兩萬,住家保姆更是不忍言。
但即便如此,這些「髒」活累活,依然不受人待見。
大多數人,寧願嚮往辦公室白領幾千塊的窩囊費,也不羨慕工地2萬的血汗錢。
這都是約定俗成的觀念所致:人分三六九等了。
不信隨便找個老師傅問問,哪怕他的收入挺高,依然不願意自己的兒女接班。結果等孩子畢業了,在社會上四處碰壁,才發現回家跟老爹幹活才是正道。
這種家庭、這種職業,都還算比較好過日子的,起碼有門手藝。
最難的是那些單純賣力氣的。
去年有個段子,北漂騎手奮鬥20年供兒子大學畢業,父子倆成了同事。
前有「三代煙草人的傳承與守望」,後有「一生父子情深,兩代快遞人」,對比何其強烈。
為什麼我們看到這種新聞,會感到氣憤?
說明白點就是,社會上不是沒有足夠多的崗位,而是有些崗位壓根就不是給普通人準備的,剩下那些也沒有那麼多針對大學生。
這個其實誰都知道。
為什麼大家無法接受現實?
收入,收入,還是收入。
我們經常能看到工廠招工難的新聞,也經常有專家恨鐵不成鋼「年輕人不肯脫去長衫」云云。
為什麼招不到人?因為錢少。
同樣的道理,如果外賣騎手真的人均月入過萬,「兩代快遞人」根本不算負面新聞,這是反映盛世繁榮的好事啊。
很多廠招聘時給出了4000~7000元的工資,實際的潛台詞是「計件,不交社保」,熟練工每天干滿12個小時才能拿到這麼多。
而且只有旺季才能拿這麼多,沒活的淡季,無法加班,工資自然就下去了。
相比之下,外賣騎手勤快點能賺八千到一萬,要強多了。
為什麼如今外賣被干成了高學歷行業?
說明越來越多年輕人其實早就脫去長衫了,他們的面子真沒那麼薄。
只是低端產業轉移出去,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水往低處流,我們已經不在低處了,但有些廠子、有些企業,仍舊要靠吃窪地的人口紅利才活得下去,這才是當前勞動力市場錯配的真實圖景。
產業轉型、產業升級都需要時間,必然存在漫長的陣痛期。
痛的不止是行業、經濟,更是一個個真實的人。
03 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坑 才是好蘿蔔
現實是殘酷的。
大部分的前1/4人生都在上學,無論你曾懷有怎樣的理想,最後的結局都是找個班上。
為啥想去讀研,還不是因為找不到好工作?是吧,如果有一份好工作,誰還去考場上卷?
但你得明白現在選擇的餘地是越來越窄的,適當降低預期未嘗不可。
有人已經接受現實,有人還在逃避,在上班與上進之間選擇了上香。
上香不是不可以。
但你燒幾塊錢的香,就想讓菩薩辦幾百萬的事兒……菩薩也虧不起啊。
突然想起《三大隊》裏那句旁白:你是誰?為什麼來這裏?
到哪個山頭,就唱哪支歌。時代是不斷向前的,不能總以過去的標準評判。
不論你學的什麼專業、畢業於哪所大學,總要先學會生活。不能在校園裏掌握生存之道,就必須在校門外認清社會。
只會做題和不會做題的,兩種人其實一樣。
畢業不等於就業,高學歷也不是高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坑,才是根好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