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傅國涌:端午節,告別屈原人格

作者:

01

每年到端午節,總會有許多人想起屈原,我也不例外。

屈原是誰?胡適甚至懷疑歷史上是否真有屈原其人,他在1922年寫的《讀<楚辭>》一文中提出這一疑問,他認為屈原是一種複合物,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與希臘的荷馬同類。

在胡適之前,清末民初的學者廖平也提出過這樣的疑問,他認為並沒有屈原這個人,司馬遷《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前後事實矛盾,既不能拿來證明屈原出處的事跡,也不能拿來證明屈原作《離騷》的時代。

郭沫若不同意他們的看法,1942年寫了一篇長文《屈原研究》,認為還是要相信和屈原相去不遠的人所說,在司馬遷之前,西漢時長沙王的太傅賈誼就寫過《吊屈原賦》中就說:"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這個賈生與屈原的時代相去不過一百多年,又生在長沙,當時親眼見過屈原的人都有可能還在世,關於屈原的傳說仍十分新鮮。司馬遷把他倆合在一起做傳並非無緣無故。西漢還有一位以楚國最後舊都壽縣為封地的淮南王劉安,也寫過一篇現已失傳的《離騷傳》,在司馬遷筆下有所引錄。

郭沫若相信屈原是真實存在的,並推算出屈原出生在上距孔子卒(公元前479)一百三十九年,下距秦始皇兼併天下(公元前221年)五十七年,處在中國的文化最為燦爛的時代,是一個"在情感方面發展的純粹詩人",與同時代的學者、策士很不一樣。

這一論斷很值得注意,也正是《離騷》《天問》這些詩篇,讓屈原戰勝了無情的時間。試問,今天還有誰關心楚懷王、上官大夫之流?權勢榮華不過一時,曇花一現,轉眼成空,而詩人在憂愁憂思中上天入地,所袒露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心靈,二千多年來一直引發無數中國人的共鳴。

02

聞一多就是其中之一,雖然他不相信端午節起源於對屈原的紀念,據他考證,粽子、端午和屈原的相關傳說最早記載出現在《續齊諧記》,這是南朝梁時作家、史家吳均的筆記體小說,同時代的《荊楚歲時記》也有類似說法。端午這個節日遠在屈原出世前就已存在,變為屈原的紀念日又遠在屈原死去之後。但對於詩人屈原,聞一多的推崇是由衷的,稱之為"人民的屈原"——"端午是一個人民的節日,屈原與端午的結合,便證明了過去屈原是與人民結合着的,也保證了未來屈原與人民還要永遠結合着。"

他甚至說,對於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楚亡於人民革命,非亡於秦,秦國大軍一到,那種潰退和叛變的方式,就是拋棄萬惡的統治者。"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則是楚人對暴秦的反抗。

他說,陶淵明歌頌過農村,農民不要他;李白歌頌過酒肆,小市民不要他;杜甫是真心為着人民的,人民聽不懂他的話。只有屈原,沒有寫過人民的生活,訴說人民的痛苦,實質上等於領導了一次人民革命,替人民報了一次仇。

與其說聞一多在闡釋詩人屈原,不如說在自道心曲,他寫《人民的詩人——屈原》一文是在1945年6月,其時他對國民黨統治的不滿已漸近沸點。僅僅一年多後,他即遭到無情的暗殺。

03

魯迅不懷疑屈原的存在,完成於1926年的《漢文學史綱要》即有專篇講《屈原與宋玉》,對於屈原的《離騷》有極高的評價——"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對於屈原的生平,魯迅相信《史記》所述,然對於屈原其人,他並非一概肯定,1932年,他在《言論自由的界限》一文中說:"其實是,焦大的罵,並非要打倒賈府,倒是要賈府好,不過說主奴如此,賈府就要弄不下去了。然而得到的報酬是馬糞。所以這焦大,實在是賈府的屈原,假使他能做文章,我想,恐怕也會有一篇《離騷》之類。三年前的新月社諸君子,不幸和焦大有了相似的境遇。(他們只不過批評)不料'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來了一嘴的馬糞……"。(《魯迅全集》第五卷,115頁)

如果說,這只是魯迅慣用的雜文筆法,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需要罷了。那麼,1935年,他在《從幫忙到扯淡》一文說得很清楚:"屈原是'楚辭'的開山老祖,而他的《離騷》,卻只是不得幫忙的不平。"(《魯迅全集》第六卷,344頁)在他生前這篇雜文被官廳檢查封殺了,直到他死後(1937年7月)才收入《且介亭雜文二集》公開發表。

魯迅稱《離騷》"只是不得幫忙的不平",讓我想起胡適1922年說過的一句話:"屈原的傳說不推翻,則《楚辭》只是一部忠臣教科書,但不是文學。"(《胡適文存二集》)也讓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我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過的話:"屈原的那種對等級專制的絕對忠誠,對昏君、貪官、小人的刻骨仇恨和對人民的同情完美地結合在《離騷》之中"。他們的意思是相通的。二十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小文《告別屈原人格》,大致上也是這些思路的繼續。

04

端午節,看到一位朋友自創的粽子畫,我曾寫了這樣幾句話:粽子畫,竟可以如此之美!唯有美,可以勝過一切無情、無聊、無趣、無恥的時代,美,正是抵禦專橫權勢、守護人類純淨心靈的最後一道防線。

我想到的是屈原,在他所在的時代,他不就是一個美的象徵嗎?連他的自沉也成了一種悲劇的美。秦楚之爭誰勝誰敗,興耶亡耶,變得如此次要,二千多年了,這一切難道還看不明白嗎?

《史記》所論定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這樣的"屈原人格"貫穿二千餘年的中國史,成了君主專制制度重要的道德基礎。如果說屈原為楚而憂,乃至為楚而死,確實不值得。

個體生命的寶貴遠高過他所忠誠的對象,在人類文明史的譜系中,比起那些顯赫的成功,更有價值的還是個體的情感、想像和心靈的追求,最後能在時間中留下來的也是這樣美好的價值。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兮遲暮。……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告別"屈原人格",並不是告別在審美意義上的屈原,告別他詩中那種可以超越時間的美,即使要告別,又如何告別得了,那才是楚人楚地之魂。

楚王的權杖早已被折斷,秦皇的霸業也不過是驪山腳下的土堆,兵馬俑的陣勢無論如何雄壯也只是死的文物。而屈原仍活在這些詩中,這些詩中隱藏着他活的心靈。就算沒有端午節,沒有粽子,有這些詩句在,他就不會在文明的時間中消失。楚必亡,秦也必亡,亡秦必楚,又何必一定要等到秦亡的那一刻,即使楚秦未亡,那些寄托在屈原這個個體身上的美好價值也照樣會長存世間。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盡可以糞土當年楚懷王,糞土當年秦始皇。在絕對的專橫勢力遮天蔽日、窒息人間正道的漫漫長夜之中,個人如何找到自己得以留存的價值,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曾在心中追問,答案早已不言自明。今天,我們要紀念的是一個以美勝過強權的屈原,我們要告別的是為君王分憂、至死忠誠的屈原人格,如此而已。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家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1/2065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