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民俗風情 > 正文

端午竟有20多種不同叫法

新華社天津9日電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6月10日將迎來端午佳節。 你知道嗎,這個傳統節日竟然有20多個別稱。 除了端午節,你還能說出幾個?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它是夏季唯一的一個民俗大節,也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

民俗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來華介紹,古漢語中,「端」字可引申為開頭、初始的意思,將五月五日稱為端午,是指「初五」。 古人通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五月為午月,「午」「五」同音,因此端午節又稱「重五節」「重午節」。 午日為「陽辰」,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傳統京劇《白蛇傳》中就有「慶賀端陽」的戲詞和劇情。

端午節又稱「粽子節」,這是因為吃粽子是端午節的普遍習俗,只是這堪稱美食的粽子南北各異,一個人很難在一個端午節把它嘗遍。 粽葉是粽子製作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古人端午吃粽時,曾有解下粽葉比長度的遊戲,長者為勝,端午節就有了「解粽節」之稱。

端午節也稱龍舟節,這是因為除了吃粽子,另一個著名的節日形象是賽龍舟。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了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辦「屈原杯」龍舟賽。

端午節還稱詩人節。 端午節來源的說法不少,最具影響力的是紀念屈原說。 公元前278年,秦軍破楚,屈原投江殉國。 屈原所作《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被傳頌至今。 人們敬仰屈原的高尚品德和傑出詩才,在端午節時會深切地感念他

端午節又叫「浴蘭節」,這是因為古人在這一天有「蓄蘭為沐浴」的習俗。 宋代歐陽修在《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中說:「正是浴蘭時節動。 菖蒲酒美清尊共。」 到了明代,端午節又添了「女兒節」稱謂,《帝京景物略》中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此外,端午節還有五月節、龍日、夏節、菖蒲節、艾節、娃娃節、天中節等諸多別稱,其產生時代和背景不同,卻有各自的故事及內涵。

「從花樣繁多的端午別稱中,可以看出端午節習俗的多樣與豐富。 了解這些別稱,有助於更好地賡續傳統文化,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與精神。」 王來華說。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世界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0/2065436.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