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在命運為你安排的時區里,一切都非常準時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90%以上都是廢話,那麼這個人一定很快樂;如果這個人說的廢話不足50%,那麼他大概率過得不太開心。

你之所以覺得時間一年比一年快,是因為時間對你而言一年比一年重要。

——「言論」,《讀者》2024年第8期

年輕的時候,總感覺時間過得很慢,需要做很多很多事,才能把一天的時間填滿。

那時候,我們對時間所使用的動詞,往往都是「打發」「消磨」這一類的。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要工作掙錢,要幹家務,要管孩子,要兼顧老人,要處理一些重要的人際關係,再加上自己的身體和精力不如從前,就總感覺時間過得好快。

仿佛才剛過完年,一轉眼,一年已經過完一半了。

其實,時間從未改變,它沒有長短、多少和快慢之分,是我們一天天在成長,一天天在改變。

不是時間太快了,是我們要做的事太多了;不是時間不夠用,是我們能使用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正如有句話所說:「時間沒有流逝,流逝的是我們。」

口紅的盡頭是裸色,醫美的盡頭是養生,燙染的盡頭是黑長直,消費的盡頭是斷舍離,時尚的盡頭是黑白灰。

——「言論」,《讀者》2024年第6期

人生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從有到無的過程。

一開始,都在尋找,在爭奪,在佔有,在使勁折騰,拼命玩出各種花樣。

漸漸地,發現那些東西是負累,是麻煩,是束縛,是徒有其表,是浪費資源。

究其原因,不是當初追求的東西,現在變得不美好了,而是我們終於了解了自己,與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訴求,產生了共鳴,達成了和解。

所以我們開始摒棄那些繁瑣複雜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崇尚極簡主義。

古希臘哲學家科蒂塔說:「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應該來自儘可能減少對於外來事物的依賴。」

再燦爛喧囂的白晝,都會歸於寂靜的黑夜。

終有一天,我們會漸漸過濾掉生活的雜質,剝掉花哨的外包裝,擺脫形式上的桎梏,讓靈魂輕盈,讓自我騰飛。

在人生中,出現時機恰到好處的食物,往往會成為記憶里無敵的味道。

——江鵝,《讀者》2024年第1期

可能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覺:餓的時候,吃什麼都香。

其實,不是那些食物原本有多麼香,而是你餓了,它剛好在眼前,替你充了飢,所以你覺得它格外香。

就像很多老人,現在生活條件已經好了,但還是對年輕時吃的槐花燜飯、紅薯稀飯、野菜饅頭等,記憶猶新,念念不忘。

因為他們吃不飽飯時,是那些食物剛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

事實上,不只是吃東西,很多事都是同樣的道理。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擇日不如撞日。

凡事不趕早,不趕晚,恰逢其時,最熨帖。沒有選擇的時候,唯一的選擇,就是最好的選擇。

換句話說,讓我們難忘的,可能從來不是某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它帶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體驗,和無可替代的感覺。

不用期待命運在某個瞬間被突然扭轉,那些改變我們人生的能量,就在普普通通的每一天。

——李筱懿,《讀者》2024年第5期

有句話說:「人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而不是突變。」

沒有誰的人生,會突然發生變化,只有變化的徵兆早已出現,而你從未察覺。

所以,對命運這個宏大的話題而言,基本不存在「突然」一說。

你不可能突然就一夜暴富,你不可能突然就瘦下來,你不可能突然就身患重病,你不可能突然就升職加薪。

儘管有些時候,這些東西貌似就是「突然」降臨的,實則不然。在這之前,你一定做過些什麼,只是你沒意識到。

我們從小就明白一個道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凡事都有一個積少成多、由小變大的漸變過程。

果實不是一天結出來的,而是在你摘它之前的每一天每一刻,它都在努力成長,成熟着。

這就是麥穗原理——無論愛情、事業,還是婚姻、交友,都不存在最優決策,不求最好,但求適當。

——陳琳,《讀者》2024年第5期

俗話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這不是沒自信,沒追求,沒擔當,不敢承認,而是世界實在太大了,我們所知道的、能窮極的東西,真是滄海一粟。

所以,在樣本基數太小的時候,盲目判斷或貿然認定,皆非明智之舉。

況且,欲望是永無止境的。你如果說非要找一個「最」,那估計這輩子都找不到。

這山望着那山高,可是到了那山,卻發現山外還有山。

與其追求「最」,不如追求「適當」。駕馭不了的東西,再好都不適合你。

適合你的,哪怕不好,那也是你最該善待和珍惜的。

老天爺為每個人都準備了一碗飯,或許對你來說,它不是最香的,但一定是你能吃到的最可口的。

好壞不重要,合適才重要。

而怎麼確定「合適」,如何接受「合適」,安於「合適」,是我們一生都要修煉的基本功。

得有點兒廢話,我們的生活才有意思。

——朱自清,《讀者》2022年第13期

人這一生,說短很短,說長也挺長。正事當然要做,正確的話當然要說,但若天天如此,時時如此,也是很刻板乏味的。

有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

如果一個人說的話,90%以上都是廢話,那麼這個人一定很快樂;

如果這個人說的廢話不足50%,那麼他大概率過得不太開心;

只有當一個人心情放鬆、感到幸福的時候,才會想說話,多說話,說廢話。

經常說廢話的人,大都活得比較鬆弛。而身邊有隨時能跟你說廢話的人,亦是人生之幸事。

家人之間,親朋好友之間,同事之間,多說廢話,可加強交流,增進了解,拉近關係。

廢話其實並不「廢」,它不是語言的邊角料。

相反,它是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第一語言」。

生命就是等待正確的時機行動,所以,放輕鬆,你沒有落後,也沒有領先。在命運為你安排的時區里,一切都非常準時。

——蔣曼,《讀者》2022年第3期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什麼季節該幹什麼事,都有自己的日程和節奏,不會早一步,也不會晚一步。

正所謂,萬物皆有周期。

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落後了,其實沒有,只是你的進步周期,跟別人不一樣。

就像有些花開得早,有些花開得晚,但最終都能盛開。

所以,不必羨慕別人,不用妄自菲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和生命周期,你適應自己的就好。

命運從不偏愛誰,如果你覺得它偏愛誰,也只是你不了解那個人曾經做過什麼罷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時區,不要讓其他人的時間,催着你走。

人生有很多事,急不來,也模仿不來,你只管按照自己的節奏,堅定地往前走。

其他的,交給命運吧。它安排的賽期,自有它合理的打賞。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讀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610/2065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