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飢餓年代的好職業

作者: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這話,是在強調糧食的極端重要性。在中國,幾千年來,老百姓的這個「天」,實際上就是填飽肚子。最重要、最起碼的就是不要餓死,其它的都談不上。那些年,許多中國人一天忙到晚就是為了那一口吃喝。

聽父親講,解放軍圍困長春時,長春隨意一個蹬三輪的就能娶個女大學生。三年大饑荒時期,即便是開飛機的,也不如呼市運輸公司一個趕馬車的榮耀。那是大馬車啊,跑起來轟轟隆隆,雙輪捲起滾滾紅塵。趕馬車為啥餓不起來?因為到處都能找到入口的東西。再說馬每月還供應高粱、黃豆等精飼料呢!你偷吃,馬能舉報你?再不濟,啃上幾口豆餅也挺耐飢。

「一天吃二兩,餓不死司務長,一天吃八錢,餓不死炊事員。」內蒙古衛生防疫站動物室的高大爺,那幾年就沒咋挨餓。因為動物室里的兔子、荷蘭豬、小白鼠都有供應糧。高大爺每天要蒸好幾籠玉米面窩頭,我如果長時間扒在窗口看,有時他會給我掰點吃。

1960年,岳父母都在包頭東河區糧庫工作。聽妻子追憶說,那時她們全家雖然人口很多,但並未感到十分的飢餓,讓我聽得羨慕不已。

糧庫的糧食由火車運進,經由皮帶運輸機或人力肩扛入庫。由於麻袋封口不嚴,破損時時都會發生。散落的糧食,用掃帚掃起來後就變成了「土糧」或曰「砂糧」。土糧是無法加工成麵粉的,可以用來作飼料,也可以分給職工。

妻子說,那時她們家連老帶小八口人,每天晚上都很忙。打開麻袋,把土糧捧在桌子上,大人小孩圍住飯桌,在燈下從土糧里挑揀米粒或麥粒。

人多勢眾,用不了多長時間,挑揀的就夠第二天食用了。這是一件多麼幸運、多麼具有誘惑力的營生呀!

糧庫里的土糧畢竟是有限的。如果不夠分時,有些工人就會故意把麻袋捅破,糧食灑落的遍地都是,大家往往心照不宣。

還有一條比土糧更便捷的方法,那就是偷,當然也不能過分。比如衣袋裏可以有一點兒麥子;挽起的袖口、褲腳里也可以有少許的麥子;甚至鞋裏也可以捎帶一些麥子。

幸好那時「工人階級領導一切」,不容許對工人階級搜身。即便搜身,裝運過程中,不經意在衣褲間留下一二兩糧食,你能說過分嗎?煤礦工人從井下上來,衣兜里,鞋裏也都是煤屑呢。

據妻子說,那時岳母早晨上班,從家走時總要帶點糖精。在單位里,用燒開水的大鐵壺煮玉米吃。東北的馬牙玉米,放久了沒有一點味道,擱點糖精就好吃多了。百萬人口城市的糧庫,玉米堆積如山。工人煮點吃,領導視而不見。

我常常想,即便糧庫的工人進出大門搜身,也不會餓起來的。因為他們每天接觸的都是可以入口的糧食,即便是生大米或麥子,也可以嚼着吃。到了胃裏都是營養,不比草根和樹皮強呀!

糧庫的工人,在那個時期是多麼令人神往的職業呀。那個時期,政府的公務員們也餓得眼睛發藍;機關幹部騎着洋車到處挖野菜,有幾個能吃飽的?

1960年,母親在街頭碰到了一個豐鎮老鄉,名字叫劉燕燕。她是我表姐閏花的初中同學,在離我家不遠的人民路糧站工作。那個年代,在糧站工作的人比現在當個正廳級幹部都吃香。後來我們跟她沾了不少的光,比如用糧票就能直接買到碎大米;用一斤糧票能買到十斤山藥。有時,不用糧票就能買到土面,土面就是糧站下班後,掃地掃起來的麵粉。糧站每天在裝卸、運輸過程中要灑落許多麵粉,這些麵粉都算作了損耗。稍微乾淨一些的都被內部人收撮起來吃了,緊貼地面的,混進泥土的,就賣給員工的親友們了。劉姐在呼市沒有直系親屬,因此,我們就能享受她直系親屬的待遇了。現在想起來,那些麵粉很髒,蒸出的饅頭就像黑面饅頭,但那時,我們吃的都很香,父親說:「土怕啥?莊稼都是土裏長出來的,按聖經上的說法,人都是上帝用泥捏出來的呢。」

母親那時在市醫院工作,有時能幫她開藥;妹妹的舊衣服也都送給她的孩子穿了。記得有一回,劉姐說她貧血,想讓母親幫她買二斤紅棗補血。那時,只有醫院的中藥房裏才有少量的紅棗,人家是用來做藥引子的,最多只能給四五顆。這件事母親沒有給人家辦成,好長時間沒臉去見她,關係也就慢慢地疏遠了。

俗話說,「餓死的廚子一百八」。我有個同學,父親就是廚師,聽他說,他們家在那幾年也不太餓,他爹在做飯時就捏捉的吃飽了,家裏足足省下了一個人的口糧。每年年根,食堂會餐,殘湯剩飯也都給他們收撮回家。

呼市皮革廠,每天有成車的豬皮從集寧肉聯廠運來。要做成皮鞋頭道工序是把豬皮上沒刮淨的肥肉刮淨。我有一個同學的父親在派出所工作,正好分管皮革廠那一片的戶籍,於是經常找人買豬皮上刮下來的肥肉。雖然那點點滴滴的肥肉不怎麼幹淨,而且有的因存放時間長已經霉變。

在中國,每個時期都有每個時期最好的職業。聽舅舅說,毛時代農村地位最高的職業是殺豬匠。那時沒有肉吃,如果跟殺豬匠搞好關係,就可以買一些豬下水、豬血之類。如果沒關係,下水哪能輪到你?你看見生產隊長把槽頭肉白白提走,恨不得奪過殺豬刀一刀把殺豬匠捅死。毛時代的殺豬匠,幾乎個個都是「鎮關西」。

那時,司機、售貨員、賣菜的,也都是令人眼紅的職業。尤其司機,車軲轆一轉,給個縣長都不換。哈哈,這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六十年代,糧庫的裝卸工成了全中國婦女心中目的如意郎君;

文革初起,解放軍戰士是眾多女孩追逐的目標;

七十年代,司機又成了靚妹的首選;

八十年代,知識開始值錢,大學生大多做了東床快婿;

九十年代,暴發戶們可以海選美色;

可惜我呀,生下挨餓,上學停課。無論哪種好運氣,都沒輪上過。

2014-01-20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25/2058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