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郭沫若:悔不該當初趕這個時髦

作者:

1956年5月26日,陸定一郭沫若要求,代表中央在懷仁堂向科學界、文藝界作了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報告。受到這次報告的鼓舞,郭沫若在「1956年暑間,曾經打算以百花齊放為題,選出一百種花來做一百首詩。結果試做了三首——牡丹、芍藥、春蘭,便擱置了。」

之後受大躍進的鼓舞,又重拾筆墨,從1958年3月30日開始,在10天之內創作了98首新詩,加上1956年創作的3首共計101首,開始在《人民日報》上連載。這件事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巨大反響,並在四年內共出版了六種不同形式的《百花齊放》,其中包括純詩集一版、剪紙兩版、木刻版畫兩版、木版水印一版。

這些詩在當時可謂耳目一新,與流沙河1957年寫成的《草木篇》,斷然是另外一種不同的面貌。譬如流沙河的《白楊》:「她,一柄綠光閃閃的長劍,孤零零地立在平原,高指藍天。也許,一場暴風會把她連根拔去。但,縱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誰彎一彎!」

郭沫若筆下的百花,就非常不一樣了,一呼一吸都緊扣時代精神。你看他的《蜀葵花》:

箭莖條條直射,瓊花朵朵相繼,

由下而上,直射不倚,相繼有序。

我們要做多快好省的花模範,

我們要做力爭上遊的青雲梯。

超過英國,趕上美國,不算稀奇,

不僅六億人民都有這種志氣,

萬花萬匯也都服從黨的指揮。

多麼光榮呵,花開在七一佳期。

又《荷花》:

宋朝的周濂溪曾做文稱讚,

他說我們是「出污泥而不染」。

這其實是攻其一點不計其餘,

只嫌泥污,別的功用完全不管。

藕,我們的根,滿身都是污泥,

蓮藕和蓮花難道不是一體?

誰要鄙視污泥而標榜清高,

那是典型的腐朽思想而已。

又《荷包牡丹》:

有一位同志把我們比成紅線女,

但我們卻沒有紅線女那片歌聲。

那真是盪氣迴腸,可以繞樑三日;

那真是清徹於玉,可以響遏行雲。

荷包中我們帶來了一封一封的信,

信上都沒有字,而是一顆一顆的心。

在大躍進的春天六億人民在躍進,

一顆一顆的心托我們帶到了北京

又《馬蹄蓮》:

我們雖然是非洲的原產,

非洲和亞洲本一脈相連。

我們已經移植到了中國,

更處在萬馬奔騰的目前。

我們也要響應着大躍進,

雪白的馬蹄倒踏破青天。

號召亞洲非洲團結一致,

快把帝國主義丟在後面。

又《水仙花》:

碧玉琢成的葉子,銀白色的花,

簡簡單單,清清楚楚,到處為家。

我們倒是反保守、反浪費的先河,

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

人們叫我們是水仙,倒也不錯,

只憑一勺水、幾粒小石子過活。

我們是促進派而不是促退派,

年年過年,為大家合唱迎春歌。

就不一一往下列舉了。總之,郭沫若《百花齊放》中的101首詩,在形式上,全都運用「形象描述﹢政治概念」的公式,通過對花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的描述,上升為對思想觀念的圖解。

例如由水仙花的「只憑一勺水,幾粒小石子過活」,而聯繫到總路線「多快好省」的方針,說這是「活得省、活得快、活得好、活得多」的「促進派」。

詩集出版後,居然獲得了一致讚賞。但冷靜下來一看,種種不足便毫無遮攔地顯現出來了。它不但開了簡單化、淺薄化詠物抒懷的先河,而且大話、套話充斥其間。

但值得關注的是,郭沫若在1959年致陳明遠的兩封信中,也已經意識到《百花齊放》的問題了,他誠懇地反省說:「我的《百花齊放》是一場大失敗!儘管有人作些表面文章吹捧,但我是深以為憾的。」

又說:「儘管《百花齊放》發表後博得一片溢美之譽,但我還沒有糊塗到喪失自知之明的地步。那樣單調刻板的二段八行的形式,接連101首都用的同一尺寸,確實削足適履,倒像是方方正正、四平八穩的花盆架子,裝在植物園裏,勉強地插上規格統一的標籤。」「現在我自己重讀一遍也赧然汗顏,悔不該當初硬着頭皮趕這個時髦。」

客觀說,能自我反省到這種程度,相比某些無恥的文人學者,以及所謂專家教授,郭沫若還算是比較有臉皮的。

2024-04-27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漢嘉女1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10/205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