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首季經濟增長放緩 私人消費失動力復常以來最差

作者:
作為首季經濟「火車頭」是貨品出口,按年急升6.7%,增幅較進口增3.2%大,表現是過去兩年最好,這主要反映在輸往中國內地出口顯著改善,以3月出口數據為例,由2月跌0.6%,轉為大幅上揚12.1%。不過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及偏緊的金融狀況將持續影響貨物出口,特別是易受外圍因素影響,包括聯儲局減息時間不確定、歐美經濟不穩等,出口貿易能否持續好轉是很大疑問。

香港今年首季本地生產總值(GDP)初值按年增2.7%,較去年第四季按年升4.3%有所放緩,為去年第二季以來最低增長,但好過市場預期的0.8%。不過從細項看,首季GDP向好主要受惠於出口按年增加6.7%,但占本港GDP比重高達七成的私人消費開支,卻出現大幅放緩,由去年末季增3.5%放緩至1%,為2022年第四季以來增幅最小,而本地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按年升0.3%,升幅較去年末季的17.5%顯著放慢,反映的是經濟結構改善並不全面,甚至有機會全年表現是先高后低,未必能達到政府預期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

作為首季經濟「火車頭」是貨品出口,按年急升6.7%,增幅較進口增3.2%大,表現是過去兩年最好,這主要反映在輸往中國內地出口顯著改善,以3月出口數據為例,由2月跌0.6%,轉為大幅上揚12.1%。不過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及偏緊的金融狀況將持續影響貨物出口,特別是易受外圍因素影響,包括聯儲局減息時間不確定、歐美經濟不穩等,出口貿易能否持續好轉是很大疑問。

消費增長引擎失動力,表現為通關以來最低增長

經濟師真正關注的,是去年恢復通關帶動香港經濟復甦的私人消費,近日的表現卻強差人意。首季私人消費開支僅增長1%,是2022年底以來表現最差。按月計今年三月更是大幅倒退7%,終止了連升15個月的趨勢,與去年同期增長四成表現更是不可同日而語,反映的是在去年初復常之後引發的反彈效應已經終結。

更不尋常的疲弱,是源於3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僅為312億元,按年下跌7%,遜於市場預期升0.9%,是兩年來表現最差,而且與2019年1月零售業銷貨額高峰的481億元比較,目前較當時大幅下跌35%。這主要是3月底復活節假期開始,大批市民出外旅遊及北上消費。據入境處資料,復活節假期首三天(3月29日至3月31日)共有逾151萬香港居民出境,當中絕大部分均是北上消費。

翻查自去年初復常以後,香港的零售銷貨額是在317億元(2023年9月)至365億元(2024年1月)之間,而即使在聖誕、農曆年的12月、1月,亦分別只有360多億元,可以說每月330-340億元已是香港零售業的新銷貨常態,要重上2019年前400億元疫前的每月平均水平既不容易也不現實。

但3月的零售額降至僅有312億元,就令人相當震驚,因為金額不單遠低於去年的所有月份,更是回復至2022年11月時水平,要知道當時仍是「動態清零」近乎封鎖邊境的狀態。因此這個數據實際是反映港人外游次數增加及北上消費趨勢日漸明顯,加上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模式轉為深度體驗游(換句話就是「窮游」),都對私人消費有影響。加上本港金融業前景仍未明朗,如美國的制裁,以及聯儲局將減息時間不斷推遲,息率高企影響本地消費意欲。

零售管理協會會員調查顯示,有九成會員表示4月生意錄得跌幅,其中超市、食品及電器零售商生意錄得單位至低雙位跌幅,至於珠寶首飾及健康食品生意錄得二至四成的跌幅。整體來說,3月零售疲弱的趨勢延至4月,預料4月本港零售額或有高單位數至低雙位數跌幅。至於外界寄予厚望的五一黃金周,縱有煙火匯演,反應亦不及預期理想。

雖然不少外資大行包括花旗、高盛及摩通均上調今年香港經濟增長預測至3%或以上,但也有部分是較為保守,當中包括摩根士丹利、德銀及野村。大摩特別關注本港零售銷售自2月起明顯放緩,雖然內地訪港旅客增長,港人北上情況緩和,但人均消費疲弱,加上年初以來港元兌人民幣升值、利率高企,以及經濟疲弱,皆不利零售表現,故將今年本港零售銷售預測,由原先估計增長5%下調至跌5%;因應以往季節性表現,料至6月才見底,屆時跌幅料為11%。

大摩又指,由於疫情令內地訪港旅客減少,2017至2022年期間,15個主要奢侈品牌合共結束34間店鋪,轉移到其他地區開店,到過去兩年情況雖稍有改善,但增加數目僅是4間奢侈品專門店。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年2月預測本港今年GDP實質增長介乎2.5%至3.5%,德銀經濟學家卻指,不利的基數效應造成了影響,預測今年香港全年GDP只會增長2.5%,這低於去年的經濟增長3.2%,亦僅是政府預測的下限。

北上消費續損本地零售,官員無視結業潮難推動經濟轉型

還有一個數據是間接反映港人北上消費程度,說的是第一季服務輸入按年升17.6%,已經是連續五個季度錄得雙位數增幅,服務輸入保持近兩成增長,實際就是預示本地居民外游及北上消費意欲旺盛,不利本港消費。

貿易信用保險公司科法斯(Coface)表示,北上香港居民與訪港內地遊客的比例約為3比1,是疫情前約1.5比1的兩倍。從結構上看,隨着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完善,更多港人周末北上消費及內地出境遊客分流至其他目的地會成為新常態,將降低本港旅遊業在短期內全面復甦至疫情前水平的可能性。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上周行政會議前的記者會中,被問及結業潮時回應指「如果我們沉醉在日常生活經常會見到的一些變化,並把它以一個誇大的方式處理,我覺得未必是一個最正確的方法……每個人都希望香港可以更加輝煌」。

這種「離地」式的回應,幾乎完全不是「人話」,只像內地地方官員或官媒的一些歪理言辭,可說是毫無意義。市民日常生活看到自己屋企附近很多店鋪結業、滿街「吉鋪」,有什麼人會像特首說會「沉醉」在此?市民及媒體只是將日常見到現象放到社交媒體,為何會被指責為「誇大自己感受」?雖然GDP仍然有正增長,部分經濟數據如失業率仍然理想,但更多的數據證實經濟復甦不全面,像樓市負資產宗數突破3.2萬宗,突破廿年新高;個人破產呈請按月急升近21%,是自去年11月以來新高。強制公司清盤呈請按月勁升三成,屬兩年以來的新高;貨櫃碼頭排名跌出全球十大;至於僱主拖欠強積金供款比率亦按年大增,難道這些現象我們就要視而不見?

我同意今時今日香港要回歸昔日的發展模式並不可行,如果特首說的不要「沉醉昔日」指的是經濟轉型,亦大概是事實,行業更替、店鋪開業結業是日常生活時有發生,但從未聽聞政府說過已踏入這個經濟轉型期,亦看不出有任何良方帶領市民走出困境。官員常說今天的香港優勢是「背靠祖國」,諷刺的正正是這個「靠山」正在日益掏空這個曾經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主事的官員只會向上「唯唯諾諾」,向下就叫市民不要「誇大自己感受」,豈不哀哉?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507/2051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