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振華重工生產的集裝箱起重機﹐佔全美集裝箱起重設備的80%,是美國港口運營不可或缺的設備
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振華重工)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機製造商。其組裝廠位於上海長江口的長興基地,佔地廣闊。這座巨大的生產基地擁有充足的空間,可以製造、組裝世界各地港口常見的集裝箱起重機。通常,這些起重機組裝好後裝運,振華重工有大型碼頭,可以將起重機裝上專門設計的重型船隻,然後將它們運送到世界各地。
振華重工的工廠毗鄰中國的一個重要設施——中共海軍瘋狂擴張的旗艦造船廠江南造船廠,中共海軍的003型航空母艦「福建」號正在進行海試,第一艘004型核動力航空母艦也正在建造中。
振華重工生產的集裝箱起重機,佔全美集裝箱起重設備的80%,是美國港口運營不可或缺的設備。這些起重機效率極高,可以連接互聯網,確保其可以完全收集、共享多個數據流,包括監控起重機內部和周圍所有活動的攝像系統。互聯網連接意味着這些起重機不僅僅是起重機,還是全球網絡上的互聯網協議(IP)終端。
中共「間諜起重機」將被替換
配置IP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壞事。美國政府下令拆除海康威視閉路電視攝像機(CCTV),因為人們擔心這種廣泛使用的閉路電視系統在美國政府中無處不在,並被用來監視敏感的政府設施。依照同樣的指令,也拆除了華為和中興的信息技術設備。
聯邦應急管理局負責為美國政府的運營連續性(COOP)站點提供支持,正在協助州和地方政府機構從其應急操作中心(EOC)中「拆除並替換」海康威視。
振華重工的起重機上裝有類似的攝像頭,帶有複雜的傳感器,中國的分析師可以利用它們來登記、追蹤貨物,還可以向起重機發送信號,使它們可能變得不安全或無法操作。
拜登政府於2024年2月宣佈計劃,向港口提供200億美元,用於拆除振華重工的起重機,並用三井E&S有限公司的美國子公司PACECO公司生產的起重機取而代之。
與修復美國政府設施、COOP站點和EOC的閉路電視情況相比,「拆除並替換」港口起重機是一項更大、更複雜的土木工程。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進行周密的規劃和調度,以確保美國港口的商業吞吐量不受干擾,也不會因國際事務(如西太平洋的緊張局勢)引起任何突發事件而發生中斷。
港口安全等同於網絡安全
拜登政府發佈行政命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港口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存在於美國海岸警衛隊、國土安全部(DHS)其它部門、國防部和司法部的角色和職責之間的縫隙之中,從而被忽視。
該行政命令賦予海岸警衛隊「擁有明確的權力來應對國家海上運輸系統(MTS)中的惡意網絡活動,要求船隻、海濱設施應對可能危及船隻、設施或港口安全的網絡狀況」。
與此同時,政府發佈了美國海事公告《2024-002-全球外國對抗性技術、物理和網絡影響》。這份非同尋常的公告詳細介紹了民用海事環境中的多個網絡安全問題。在海事物流跟蹤中,被廣泛使用的中國國家物流平台(LOGINK)軟件被確認為一款不可信的、源自中國的軟件,可能被用於惡意目的。中國同方威視(Nuctech)公司生產廣泛用於港口的先進檢測設備,該公司同樣被列為值得關注的公司。把不受信任的中國設備在敏感的港口和運作活動中剔除出來並非毫無根據。
「伏特颱風」網絡攻擊
2023年5月,微軟首次公佈了中共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網絡攻擊的報告,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伏特颱風行動正在尋求發展能夠在未來危機中破壞美國和亞洲地區之間關鍵通信基礎設施的能力。」
美國國土安全部網絡安全和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發表了初步意見,隨後便進入了平靜期——這很可能是因為美國政府正在召集工作組進行研究、評估並提出建議。
從2023年12月開始,CISA主任詹‧伊斯特利(Jen Easterly)、FBI局長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Wray),以及新任的國家安全局局長和網絡司令部司令蒂莫西‧霍夫(Timothy Haugh)將軍的公開評論開始透露了這期間的分析結果,官員們以響亮、直率且毫不含糊的方式多次出現在國會,公開分享這些發現。
霍夫將軍表示,中共正在確保在中美兩國直接對抗之前獲得對美國關鍵網絡的訪問權限。
雷先生更為明確地表示:「很難知道這些準備活動的意圖,但它與中共止阻美國捍衛台灣的廣泛目標一致。」
伊斯特利女士說:這實際上是一個「無處不在,一擊而中」的狀況。中共政府相信他們很可能會在一場重大衝突中擊潰美國保衛台灣的意志。
清除中共的「間諜起重機」並加強美國港口的設施,促使中共加強「伏特颱風」行動,確保他們在攻擊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各個可能方面,具備多種手段。
作者簡介:
退役上校約翰‧米爾斯(John Mills)是國家安全專家,服務於五個時代:從冷戰,和平紅利,反恐戰爭,混亂世界,到現在的大國競爭。他是國防部網絡安全政策、戰略和國際事務前主任。
原文:Chinese『Spy Cranes』 Targeted in Port Security Executive Order Shortly Before Baltimore Disaste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表達作者的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