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巴九靈:為什麼留守兒童的孩子,還是留守兒童?

願天下不再有骨肉分離之痛。

就在昨天,邯鄲初中生被害案,這起群情激憤的社會惡性暴力事件終於有了新進展。

該案件的三名未成年嫌疑人正式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追究刑事責任。

這起事件,除了人性的恐怖,還有一系列引發爭議的法律問題,但小巴更想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給這起事件找到一個答案。

幾經摸索後,一則關於城市公立學校學位預警的新聞,引起了小巴的注意。

從去年到今年以來,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杭州、南京等多個城市都陸續發佈了學位預警,許多地方的戶籍適齡兒童數都高於公辦小學、初中的學位數。

而另外一則關於鄉鎮幼兒園蔓延到小學、初中的關停潮數據,卻更加引人注意。

根據教育部數據,全國的小學、初中都出現關閉潮,2021—2023年間,全國小學分別減少了約3700所、5100所、5600所;全國初中從升到降,分別增66所、減400所、減200所。

而中小學的關閉潮主要出現在鄉鎮,原因自然是缺少生源。

這兩個相互背離的數據,反映了教育資源在城市、鄉村裏的供應極度不平衡。

這背後,有鄉村空心化的原因,也有「撤點並校」的教育改革原因。

但種種因素在一起,卻讓另外一個群體飽受了磨難。

「留守兒童」。

沒錯,這是這次邯鄲事件里受害者所屬的群體,也是一個誕生已有30年的名詞。

1994年《瞭望》雜誌首次提出後,它便伴隨着一代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後代,共生至今。

它指的是一群因種種原因而被父母留守在家,無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孩子。

即便這些年留守兒童總數已經減少,但依然還有較大基數。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共有6693萬留守兒童,其中包含4177萬農村留守兒童和2516萬城鎮留守兒童。

另外還有7109萬流動兒童,與留守兒童加起來合計達到1.38億,佔中國2.98億兒童人口的46.4%。

如今,這一代人早已長大,但卻令人萬萬想不到的是,他們的孩子,成為了留守的第二代。

曾是留守兒童的胡森告訴小巴:「我家裏有10個堂表兄弟姐妹,8個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的下一代——12個孩子裏,6個都是留守兒童。」

「留二代」城市上不了學,農村沒學上

「我做電商運營助理,我老婆在工廠上班,我倆一年到頭加起來,也只能賺12萬—14萬。」何雲的學歷是大專,如今和妻子在深圳打工,自己一家總共六口人。

何雲和他的孩子,是真正的留守一代和留守二代。

曾是留守兒童的他,也想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下一代留守兒童,但是他真的感覺到力不從心。

因為他竭盡全力,也無法把孩子帶到城市裏一起生活。

他父親在老家做石匠,一個月四五千的工資,母親無工作在家帶小孩,還有個沒工作的妹妹,相當於三個人要養六個人。

「我們夫妻倆每個月房租1500到1800,工作穩定的情況下,兩人一個月合計能存5000,也就是一年能存6萬,到年底會給家裏一次性寄1萬元左右。」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10/204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