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巴九靈:為什麼留守兒童的孩子,還是留守兒童?

所以何雲孩子的處境其實是絕大多數流動兒童的現狀。如今中國有三分之二的流動兒童都無法跟隨父母在城市生活,不得不回老家留守。

可是回到鄉鎮老家的孩子們,也會面臨無學可上的困擾。

「我們這個鎮有16個村,之前每個村下面都會下設一個小學,現在6個小學都被撤銷了,下半年還會再撤一半,到時候就只剩下五個小學了。」吳老師告訴小巴。他是江西一個村小的老師,如今已經年近60歲。

在他的村小里,只有一年級到五年級,六年級的學生會提前升入鎮初中。而每個年級只有一個班,每個班平均只有7——8名學生,也就是整個小學只有不到50名學生,和七八個教語數英的主科老師。

被錯配的資源和空間

「公共服務空間錯配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主因。」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表示。

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有66.2%,但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卻只有47%。

前者指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比例,後者指戶籍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比例。

如今這兩者中間相差19%,意味着有大量的外來常住非戶籍人口,無法享受到城鎮化的現代公共服務。

陸銘教授說道:「作為人口流入地的地方政府,承擔了提供公共服務的主要財政支出。而對公共服務的配置,往往都是按照戶籍人口而不是常住人口來配置,就導致了外來人口的子女教育成為了地方的財政負擔。」

區縣一級的地方政府財政,承擔了接納流動兒童入學的主要責任,使得地方政府每多接收一名流動兒童入學,都會增加一份經濟負擔。

以2022年為例,北京的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小學、初中分別為35896.9元、62214.95元;上海則分別為32009.96元、45055.84元;而即便是全國平均水平,也分別達到了12791.64元、18151.98元。

當然中央財政也會對各省份予以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但這個保障水平並不高。

按照2015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裏的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中西部小學是每人600元,東部則是每人650元,屬於杯水車薪。

除了經濟負擔,學校的公共教育服務短缺也是個重要問題。

「在政策上應大量建設學校,加強學校的供應。」陸銘教授認為,「邊際增量的財政投入要傾斜到學校建設上。」

而在資金投入上,他也表示:「中央層面對於教育相關的財政轉移支付,也要更多地跟隨人口流動方向去配置,而不要像過去將很多資源配置在外來人口的戶籍地,即人口流出地。」

不過,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明確指出,要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突出位置,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讓有意願的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推動未落戶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在去年,戶口遷移政策已經全面放開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的落戶限制基本取消,300萬人以上城市的落戶條件有序放寬。

東部地區除極少數超大特大城市、中西部地區除個別省會(首府)城市外,全面放開放寬落戶限制。

至少在未來,留守兒童的父母在解決孩子入學門檻這一塊,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我打算未來攢點錢在縣城買個小房子,讓我爸媽和孩子從村里搬到縣裏,這樣即便我們不能帶他去深圳,他也能在縣裏享受到不錯的教育。」何雲也說出了自己解決孩子未來教育問題的辦法。

另一批「互聯網原住民」

從宏觀上討論的留守兒童群體,落在具體微觀里,卻是沉默的大多數。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10/204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