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穀雨實驗室:三年後,我降價95萬賣掉了房子

作者:

沒有人經得住被這樣問,它的潛台詞是:「要真賣虧了你得負全責哦。」

這時又有中介打來電話,說是有個阿姨看了我家房子後特別喜歡。阿姨兒子在這個小區,她去年把老城區的學區房賣了,跟兒子媳婦住着,一直在找房子。看了我的房子急得不得了,一定要跟我見面談。

那個阿姨看房時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八十高齡仍稱得上雪膚花貌,說話時會看着你的眼睛,無端有一種哀懇的表情。但正因如此,我更加踟躕了,如果我貿然把房子賣掉,那我豈不是下一個她?

如果現在的我能對當時的自己說一句話,我會說:「我勸你善良」。但是以今天的情形看,是不是不賣給她更善良一點?

回絕掉已經談得差不多的那位買家更加艱難一些,畢竟給人家一場空歡喜。我語無倫次,結結巴巴,在電話這邊腦門上出汗。對方倒沒怎麼指責我,而是呈現出一種疲憊的悲傷,似乎這結局在她意料之中,她不想再爭取什麼,問我是不是有人出了更高價,大概想求個真相。

我說,沒有,就是不想賣了。我心懷愧疚地掛了電話。

處境真的很決定認知

我打算先買後賣。2021年底出了新政策,限購限貸,新房都得搖號。市場冷了許多,但位置稍好點的房子依然搶手,我參加了幾次新房搖號,顆粒無收。二手房價進入平台期,相當穩定。我想要不將來就回老房子裏養老,那麼漂亮的阿姨都能在那養老,以我之平平無奇,要求不要太高了。

直到2023年初,這種平穩的心態被打破了。沒有發生驚天動地的大事,但這一年從年初就給我一種奇怪的感覺,看似如常,但總有哪裏不對,我比過去焦慮得多。

首先是花大錢的幾件事突然變得迫在眉睫。孩子即將面臨高考,成績飄忽不定,就算運氣不錯,上個一本乃至211,聽說本科生工作也不太好找。年輕人都去卷考研,比高考輕鬆不到哪裏去,人生苦短,這麼年復一年地煎熬太不划算。

國外的碩士相對好申請一點,但這幾年國外學費飛漲,加上匯率變化,和我原本的預算之間就有了不小的缺口。

再有,這兩年我父母身體都不太好,住院吃藥加上請護工,是不小的一筆開支,而且是長期開支,不能不準備好。

本來我也知道會有這些花銷,只是覺得早着呢,以後都能掙到。疫情結束後,這模糊的希望多少有點破滅,我的收入沒有像想像中那樣好轉,反而更差了。

明天變得難測,手裏有筆現錢才敢說話。前兩天不還有「富二代留學生被家裏斷供一年後」上熱搜了嗎?大進大出的生意人,都有可能現金流斷掉,我等工薪族,更來不得半點莽撞。

盤來盤去,也就是那套老破大能賣點錢。我重新踏上賣房路,一切都比上次來得更艱難。

第一個絆腳石是我老公。他是那種超級厭惡損失型人士,就是寧可不賺一萬塊也不能虧一百塊。上次是置換,他稍微能接受,這次我說的是賣房,在他看來,這就屬於「國有資產」流失了。

一個房子放在那裏,就算貶值,他覺得那是造化弄人,要是他親手賣了,房子又漲了,他不能原諒他自己。所以上次都快要賣掉了他還會那樣問我,無所作為更能維持他內心的秩序。

另外和很多男人一樣,他有一種「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自信,自認為早已洞察宇宙全部奧秘。樓市不好,那一定是周期。你要是在最低點賣掉了,將來得多後悔啊。他這樣對我說。

我知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沒用,直接歷數他這些年來在理財決策上的失誤,感情專家眼裏這是大忌,但不這麼幹真沒法觸及靈魂。

他總算是同意了,只是要我徐圖之。之後他今天說要出差,明天說要下雨,後來說要去舊房子好好收拾一下,慢性子治急性子,有的是辦法。

一晃就是小半年,到了六月間,樓市上很少再有好消息。於是又吵了幾架,說了很多傷感情的話,老公才答應立即、馬上把房子掛出去。

還是去門口那家中介,當年的小哥已經離職。接待我的小哥告訴我,他手裏有個房子正在談,面積位置跟我們家差不多,樓層低一點,買家出300萬,賣家堅持305萬,就為這五萬塊僵持不下。

老公的臉色已經變了,大概他想到會跌,沒想到會跌這麼多。

情況好轉,但風沒刮到我家

低迷行情下,房東們無不姿態放低,我聽說有房東甚至會給看房者準備零食飲料,中介帶看一次送一包中華煙。還有的房東給所有中介拉個百人大群,天天發紅包給他們鼓勁加油。我沒有這麼雞血,但也拿出全部情商。

首先人家看房時我絕不跟隨,因為我自己逛商場常常承受不了售貨員的熱情落荒而逃,賣房同理;其次,客戶指出的問題我不隱瞞不迴避,那麼,你指出的優點對方也會相信。

我從前不知道,我在給人介紹房子這件事上是有天賦的,具體地說,就是我的描述很有場景感。

我告訴他們餐廳的窗外是一片海棠花,三月份時坐在餐桌前每天看花開一點點,非常夢幻。我也跟他們說,防盜網種多肉再合適不過,一個冬天都不用管,全靠老天照顧,轉年春天也能好看得要命。當然,沒有一盆多肉能熬過夏天,所以我種多肉的訣竅就是秋天再重買。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穀雨實驗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10/204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