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陸地上活着都那麼難,你還敢跟中國老人擠郵輪?

前些日子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豪華遊輪的上海首航,全程只能用一個「癲」字形容》。

作者寫道,前些日子某國際郵輪在上海母港首航,結果遭遇瘋狂吐槽。在郵輪上吃飯全靠搶,不搶根本吃不飽。「食物搶了又不吃,麵包雞蛋整個扔,公用的牛奶連大瓶一起端走。在家裏一碗剩菜都要熱了又熱吃兩天的人,上了遊輪,突然就GET到了肆意揮霍的爽點。」

自助餐廳還算好的,主餐廳更慘烈,「潑水的,插隊的,澆牛奶的,打群架的,砸桌子的……」

文中提到一個細節,幾年前,有國內媒體向某國際郵輪餐飲負責人問到過一個問題:是否會因為乘客的不同而在食物儲備上有所不同?

負責人的回答是:「如果郵輪上大部分乘客是中國人,食物至少要多準備三分之一。」但很顯然,三分之一也是不夠的。

除了吃的問題之外,郵輪這個封閉空間一旦有了大爺大媽,那就徹底失去了郵輪原有的休閒感。因為大爺大媽會安排上統一服裝,甚至自備喇叭音箱,在郵輪上跳廣場舞。還有穿着紅裙在甲板上排隊繞場的,完美演繹了老一輩對整齊劃一的愛好。他們還會舞動紅旗來一場千人大合唱……

當然,這篇文章引用的一篇名為《大爺大媽吃垮諾唯真》的舊文,其實是有點問題的。2018年,諾唯真喜悅號退出中國。當時有媒體報道,該郵輪五天就消耗了約60噸肉類及禽類、20.5噸魚類、7噸西瓜、1噸香蕉、11噸土豆、5.2萬個雞蛋以及750加侖牛奶,是其他地區同一級別郵輪的5倍,而這些食物中有80%是被浪費掉的。許多人認為諾唯真是被吃垮的,所以喜悅號不到一年就離開了中國市場。

我當時寫過一篇《諾唯真沒被吃垮,只是中國人還不懂郵輪》:

毫無疑問,經過渲染後,這件事變得非常有爆點,幾乎每個字眼都自帶流量。那些被廣場舞所苦的人、不敢扶起倒地老人的人、吃自助餐時被老人瘋搶場面嚇退的人,一起聚集到這一新聞之下宣洩由來已久的情緒。

但只要稍有理性,就會知道在一艘郵輪的運行成本中,飲食成本的比重並不大。根據「喜悅號」2018年第二季運營數據,食物成本在整體郵輪運營成本(不包括郵輪之外的市場營銷、公司運營等成本)中的比重只有6.3%,約為燃油成本的一半。占郵輪運營成本最大比重的是佣金和交通等支出,佔比28.96%,其次是勞動力支出,佔比25.42%。更有意思的是,2017年的食物成本支出甚至比2016年有所減少。

誠然,以中國老人公共意識的欠缺,喜悅號郵輪也會和其他同類場域一樣,存在自助餐瘋搶加浪費的情況。而且,因為是大海上的封閉空間,這種現象會更嚴重。據說因為許多中國老人習慣在自助餐廳裏帶走食物,因此每艘郵輪在上岸過海關時,大媽們都要現場從包里將所藏食物取出丟棄,以滿足海關入境要求。這個場面,哪怕是想想都覺得丟人。

但這並非喜悅號退出中國的主要因素,諾唯真碰壁的真正原因是市場判斷和運營思路。

所謂郵輪,其實早已徹底告別了運載功能,更應被稱作遊輪。百年前,郵輪開始提供簡單的客房和餐廳服務,並在20世紀中期興起為重要旅行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迅猛,以一個個「海上度假村」的模式融入旅行產業。

在歐美,郵輪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們習慣於將旅行和度假區分開來,郵輪屬於後者。而在中國人的概念里,旅行和度假往往是一個意思。

換言之,郵輪本是休閒度假的選擇,而非旅行選擇。對於許多中國年輕人來說,如果把郵輪當成旅行,那麼過低的時間效率、極短的上岸時間使得性價比極低,因此會覺得郵輪不好玩、不划算。郵輪公司在失去這個消費力最強的群體後,又只能將目光瞄準中老年人。但礙於後者的消費力,只能走低價路線。熱衷旅遊又怕累的中老年人,也容易被郵輪吸引。

但對於這個群體來說,除了房費,他們往往捨不得其他消費。2017年,世界各地遊客在美國嘉年華郵輪集團累計二次消費達到100億美元,涵蓋郵輪酒吧、高檔餐廳、健身房以及免稅店等場域,占嘉年華郵輪全年收入的7.3%。同時也有數據顯示,85%以上的中國遊客並不會在郵輪上進行二次消費,只有3%的中國遊客會光顧郵輪上的酒吧和高檔餐廳。當然,中國遊客會在免稅店裏一擲千金,購買各種酵素之類的爭議保健產品。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諾唯真恰恰犯了所有的錯,也因此深陷泥潭,只能抽身而去。

與喜悅號標榜的「精心定製」相比,更吸引受眾的也許是它當時的低價。每人2699元的海景房價格,使得真正具備消費力的群體反倒被排除在受眾群之外。而貪圖低價而上船的人,你能指望他們消費高端餐飲和各種娛樂項目嗎?自助餐的擁擠和爭搶固然有中國老人文明缺失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們捨不得在其他餐廳消費,只能去搶房費里包含的免費餐廳。

而且,因為以老人為消費群體,因此必須滿足中國大媽的廣場舞等需求,進一步降低了郵輪的舒適性和空間私密性。

當然,在價格問題上,中國郵輪業有着特殊性。為了培育市場,郵輪公司往往採用包船或切艙方式將艙位賣給旅行社或中間商。後者礙於競爭態勢,更喜歡採用低價攬客。失去了定價權的郵輪公司也只能隨行就市,降低檔次。

不過話說回來,在2018年開始遭遇低谷,新冠疫情期間基本停滯的郵輪游,如今重啟所面對的問題,也還是那些老問題。《豪華遊輪的上海首航,全程只能用一個「癲」字形容》裏對老人的批評,並非單純「厭老」,它的確是客觀事實的呈現。

有人會說,什麼年紀的人都有不文明的,不應該瞄準老人。這話看起來是對的,但對一個群體的文明度判斷,是通過比較、相對而言的,我從不否認年輕人里有許多不文明的,但從概率上來說,從小能吃飽的人,吃相正常的幾率會大一些,從小接受教育的人,要臉的幾率也會大一些。

我以前經常舉一個例子,小時候乘坐公交車上學放學,座位基本靠搶,車子一靠近,一大群人呼啦衝過去,在車門處你爭我搶,有人被擠在半空中,人上了車,鞋和眼鏡沒跟上。像我這種小學生,從來只有最後上車的份兒。在當時,經常聽父母「教育」孩子:「做人要靈活,要長眼神,要會卡位置,要會擠,不能謙讓,做人太善良了,你連個車都坐不上。」

別笑,我小學六年的公交車生涯,見過無數父母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們的論點就是「適應社會」,既然是叢林法則,那就要做叢林裏的餓狼,能爭會搶。文明?文明能當飯吃嗎?不僅僅是公交車上搶座位,在當時的社會各個領域,資源都是匱乏的,能搶的就是「能人」,就是能在社會上混得好的人。

他們當然挺噁心,但他們說的是對的,因為直到今天,一個文明的、要臉面的人,往往還是會舉步維艱。比如在郵輪上,你要是謙讓,大爺大媽只會嘲笑你這種「文明的傻子」。

這年頭,乘坐公交車好好排隊,基本上已經是城市生活的共識。偶爾還是會有人插隊,大媽的幾率最高,年輕人畢竟愛面子,一旦大家嫌惡的眼神飄過來,只要不是太不文明的人,都會「退縮」——這樣的退縮當然是好事。

這一代老人由於經歷過的匱乏記憶,有着豐富的爭搶經驗。平時在酒店吃個自助餐只算練手,在郵輪這種封閉空間才算真的有發揮機會。至於在郵輪上跳廣場舞,愛面子又怕吵的年輕人只能躲在房間裏,任由噪音肆虐。

還是那句話,體面是什麼,很多中國年輕人也不知道,但起碼還有一些知道的,起碼有些事情不好意思做,但放在老人這裏,一句「要臉就會餓死」「必須適應社會」,就能完全不要底線。

當然,全部歸咎於飢餓記憶也是扯淡,不然,自助餐咋能浪費這麼多呢?就像《豪華遊輪的上海首航,全程只能用一個「癲」字形容》裏形容的那樣:

為什麼會一邊搶佔資源,一邊瘋狂浪費呢?

想像一個場景,如果遊輪上每頓飯都要另外付費,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做?

大爺大媽們一定會提前滷好茶葉蛋、帶上大饅頭,就着生黃瓜和榨菜,吃得嘎嘣嘎嘣香。你要想讓他自費點個牛排烤雞,他多半會認真地搖頭,老年人不能吃這麼葷腥油膩的東西,腸胃受不了。

但如果牛排烤雞不要錢,嘿,腸胃魯棒性突然就變強了!

……

花錢買了船票,船票里既然包吃包喝,等於告知各位這些食物都是「公家的資源」,所以吃進去的都是邊際成本,不僅要吃回船票,更要吃出收益來。

誰不吃撐,不就相當於被別人佔便宜了嗎?

公與私之間一直有一杆雙標的秤,只要是公共的資源,能搶多少就搶多少,只要是他人的便宜,能佔多少就佔多少。

也就是說,他們對自己的錢無比節約,但對這個社會沒有任何責任感。這其實也是社會常態,我一直覺得,「責任感」這個詞在很多時候都顯得特別可疑。比如說,中國社會最喜歡批評年輕人沒有責任感的是老一輩,可這也是我眼中最沒責任感的一代人。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一輩子連隨地吐痰的毛病都改不了,你覺得他們真有責任感嗎?

中國社會教育孩子,「長眼神」式的精明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它不僅僅體現在待人接物上,還關乎自保。比如從小就會告訴孩子,在公交車上見到扒手切勿聲張,至於長大了謹言慎行,千萬不要批判社會陰暗面,也是無數家庭的主旋律。這當然是客觀環境所導致,而且客觀存在的風險超過了許多人的想像。但不管怎麼說,「漠視社會責任」早已是這代人固定的生活選項。

當然,我並不是說只有這代人不行,因為社會風氣向上很難,向下很容易。一代人沒有知識沒有邏輯,只有非黑即白、陰謀論和仇恨教育,製造的連鎖反應可能會是很多代人。不過要說「責任感」,那些受過正常文明薰陶的人,普遍來說更值得相信,因為他們起碼能分辨出何為真正的責任感。

在中國歷史上,因為個體權利總被忽視,加上森嚴的等級制,「社會責任」是一個很可怕的詞。一代代人要想如魯迅說的那樣「坐穩了奴隸」,過完貧苦但不惹事的一生,就一定要有「避禍之道」。避禍的關鍵就是「唯上」「唯權」「唯力」,比如在家要聽長輩的話,聽從盲婚啞嫁,在外要聽父母官的話,該下跪馬上跪,面對拿槍拿刀的大兵一定要乖乖的,至於公交車上的扒手,人家肯定是團伙作案,你一個人會被他們報復。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責任」與「家庭責任」實際上是對立的。如今的中國社會,跟你大談「責任感」的人,談的也從來不是社會責任,而是必須與社會責任對立的家庭責任。

所以,假設在一艘郵輪上,兩個老人帶着孫子孫女出行,他們哪怕拼了老命,跟人打架,也要搶到食物,不能讓孫子孫女餓了肚子,因為他們非常有家庭責任感。但如果孫子孫女吃兩口就不吃了,大多數食物被浪費,他們根本不會在乎,只會說「別人都這樣啊」「反正是包在船票里的」,因為他們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感。

現實,就是這麼搞笑。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那些原本是廢話的常識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408/2040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