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中國消費者為何如此沮喪

—中共要民眾擴大消費以推動經濟增長 而消費者對經濟缺乏信心不願配合 

中共當局在疫情爆發之後直至2022年底所採取的「新冠病毒清零」強制措施也對全社會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些看似武斷的關閉、封鎖和隔離措施讓許多中低收入的中國人相信,他們的收入並不像他們之前想像的那樣有保障,並因此抑制了消費。

2023年7月18日,北京一商場內顧客稀少

儘管房地產危機是目前中共最大的經濟問題,然而中國消費者的不安狀態更為根本,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多年來,甚至在COVID-19疫情發生之前,中共就一直在談論將經濟重點從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房地產開發和出口轉向國內消費者。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也提出了同樣的建議。然而北京中南海的一眾高官們從未做出調整,毫無疑問,這是因為原有的經濟重點產生了看上去不錯的增長數字,使國家領導層看不清真正的問題所在。

現在,隨着房地產危機、出口下滑以及中國的地方政府普遍債務纏身,中共急需刺激廣大消費者。然而,中國家庭似乎沒有興趣像中共當局所需要的那樣自由消費,這在很多方面是由於中國過去的政策造成的。

各種經濟指標都表明,中國消費者不僅不願意消費,而且感覺非常沮喪。中共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不久前進行的一項調查反映了這種難堪的感覺。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人員設計了一個指數來權衡對個人收入增長的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在最近的這次調查中,該指數為49.7,比COVID-19疫情之前的56有了明顯下降。

在收集這些數據的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發現多達15%的中國家庭遭受過收入下降,有更多的家庭預計會發生這種情況。在就業前景方面,約43%的受訪者表示對工作沒有安全感。在房地產價值方面,悲觀與樂觀的權衡指數比疫情前的水平低近15%。僅有15%的中國家庭預計房地產價值將會很快上升。

因此不足為奇,約60%的中國家庭向人民銀行表示,他們將儲蓄置於消費之上,而只有約25%的家庭則偏好相反。無疑,中國人在傳統文化上是傾向於儲蓄的,然而這些數字表明,與三五年前相比,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銀行存款的增加反映了這種極端的偏好組合。新增存款在去年年初就已迅速增長,進入2024年後更是加速增長,尤其是人們願意將資金鎖定在期限更長、收益更高的定期存款上。節約而非揮霍的趨勢在於一個明顯的事實:去年中國人償還房貸的速度超過了新貸款的速度,導致房貸總額實際上出現了下降,這在歷史上是相當罕見的。

即使在中國人民銀行降息的情況下,這些趨勢仍在持續。顯然,這些舉措不足以改變人們的消費行為,尤其是因為中國的通貨緊縮已經超過了降息的幅度,因此即使名義利率下降,購買力回報也比以前要高。

到目前為止,造成消費低迷的最大因素是房地產危機。大型房地產開發商的倒閉使金融市場背上了過重的債務負擔,從而削弱了其支持鼓勵消費的商業和就業擴張的能力。特別是由於數百萬中國家庭從現已倒閉的房地產開發商那裏預購了商品房,但卻經過漫長等待,始終無法看到自己的住房完工,因此許多中國人乾脆放棄了購房。

全國範圍內建築活動驟減,房地產價值下降。由於約80%的中國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房地產價值的下降嚴重打擊了家庭淨資產,同時造成了消費厭惡情緒和強烈的儲蓄動機。

使問題更加複雜的是,中國消費者在疫情爆發前的繁榮泡沫是通過銀行借貸催生的。當時,房地產價值快速上升,鼓勵了抵押貸款和一般消費,而這些人普遍已經擁有至少一套住房,並隨着房產價值的上升而感到富有。現在,大部分債務依然存在,然而作為支撐物的房地產在價值方面已經下降了很多。

如果說這還不足以讓中國消費者保持警惕,那麼中共當局在疫情爆發之後直至2022年底所採取的「新冠病毒清零」強制措施也對全社會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這些看似武斷的關閉、封鎖和隔離措施讓許多中低收入的中國人相信,他們的收入並不像他們之前想像的那樣有保障,並因此抑制了消費。

顯而易見,這些惡劣影響不會很快消失。病毒清零政策帶來的收入不安全感可能很快就會轉移,然而中共才剛剛開始解決房地產危機。中共政權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而這些事件的遺留問題及其造成的債務負擔也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重新提振消費者的情緒。中國經濟未來的道路漫長而艱難,如果沒有廣大消費者累積信心積極參與,這個道路只會佈滿更多荊棘,越走越狹窄。

作者簡介:

米爾頓·埃茲拉蒂(Milton Ezrati)是紐約州立大學(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簡稱SUNY)布法羅分校人力資本研究中心主辦的《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的特約編輯,亦是總部位於紐約的知名傳播公司Vested的首席經濟學家。在入職Vested之前,他曾擔任Lord, Abbett& Co.等公司的首席市場策略師和經濟學家。他還經常為總部位於紐約的《城市雜誌》(City Journal)撰寫文章,並定期為《福布斯》(Forbes)撰寫博客。他的最新著作是《即將到來的三十年:未來三十年的全球化、人口統計學和我們的生活方式》(Thirty Tomorrows: The Next Three Decades of Globalization, Demographics, and How We Will Live,2014)。

原文: Why Chinese Consumers Feel So Blu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304/2025663.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