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譯叢:全世界都在關注的短暫平靜

作者:

擔心台灣大選會引發與中國的危機是錯誤的,原因就在這裏。

譯者:樂山

1月中旬選舉日過後,台北街頭一片平靜。選民們選擇了民進黨賴清德擔任總統,一些人認為此舉將引發與中國的危機。

中國曾經譴責賴清德和他的副手、能言善辯的蕭美琴是主張「台獨」的「分裂分子」。那麼隨之而來的一定是火焰和憤怒。

但平靜仍在繼續。中共官方通訊社新華社以不到100字的平淡措辭報道了這一結果,指出兩人當選為「台灣地區正副領導人」。《人民日報》轉載了這一消息,未作評論。其他官方媒體也從這裏獲得了沉悶的暗示。

只有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的一份黨報補充了一位官員一度必須引用的言論,稱台灣無疑是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軍隊繼續在台灣周圍飛行,並將觀測氣球飄入台灣領空。除此之外,沒有發生任何危機。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現實情況是,這充其量只是一個暫停。但這是歐盟及其盟國可以努力加強與一個擁有約2300萬人口、蓬勃發展的中華資本主義民主國家聯繫的空間,而他們生活在超過13億人口的中共國的侵略威脅之下。

安全方面的重任仍將由美國、日本和少數幾個隨時準備並有能力向該地區派遣空軍和海軍的大國承擔。但台灣政治的微妙性和中國反應的複雜性是可以得到更好理解的。

綜合來看,它們為經濟和軍事威懾創造了可能性,為避免戰爭提供了激勵,而這場戰爭,因為其全球後果,將使中東和烏克蘭看起來只是地方爭端。

首先,中國採取克制態度的原因並不神秘。台灣選舉出爐時,中共總理李強正準備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傳遞中國對商業開放的信息。中國經濟正在放緩,習近平的政權將恢復增長視為當務之急。現在不是向全球投資者張牙舞爪的時候。

中國保持克制的第二個原因是,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選舉結果其實並沒有那麼糟糕。賴清德的勝利,是因為他的兩個對手,傳統的國民黨候選人和背叛的前台北市長拆分了選票。在簡單多數票選舉中,他以560萬張選票獲勝,約佔總選票的40%。

台北的立法院也有類似的情況。民進黨在這裏失去了多數席位。這使得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民進黨已經不再代表台灣主流民意,因為它贏得的民眾選票不足50%。」

因此,實際上,新總統將受到制約,不穩定的現狀可能會持續下去。北京採取樂觀觀點的進一步證據來自評論員高志凱(Victor Gao),他是中共政權觀點的可靠回聲筒,他告訴《環球時報》,中國「勢頭正旺」。

歐盟剛剛公佈了有關經濟安全和投資的新措施,在與中國打交道時尋求新的平衡,非常有興趣加強與台灣的商業和文化聯繫。歐盟可以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共總理李強在達沃斯也沒有忽視這一點,他在達沃斯向歐盟領導人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進行了安撫,後者是對中共國「去風險化」的倡導者。中國需要高端技術,但目前台灣已遙遙領先。台灣是世界領先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生產了世界上90%以上最先進的晶片,對現代經濟中的一切都至關重要。這使得台灣既是人質又是戰利品。

歐盟在台灣實施了一項示範政策。歐盟是台灣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每年雙邊貨物貿易額約為500億歐元(540億美元)。歐盟駐台北代表團表示,創新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智能交通和綠色能源都為歐洲企業提供了新機遇。沒有人這樣評價中國。

歐洲還加深了與台灣的機構聯繫,台灣於2002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並被布魯塞爾視為「志同道合的 WTO成員」。大約15個歐盟國家在台北設有使團,實際上是非正式的大使館。歐盟資助了一項歐洲商業與監管合作計劃,專門用於協調商業合作。台灣的研究機構可以加入歐盟的框架計劃。雙方是心照不宣的真正的合作夥伴。

歐盟的外交官們避免了簡單的針鋒相對,在含蓄的表達上與中國旗鼓相當。他們發表了一份聲明,稱「對選舉表示歡迎,並向所有參加這一民主活動的選民表示祝賀」。1月23日,當《人民日報》自己的愛國專欄作者「鐘聲」終於忍不住發牢騷時,他主要是在抱怨祝賀賴清德本人獲勝的美國「和其他幾個國家」。

在華盛頓,有人會說歐洲人是美國對東亞安全巨大承諾的免費搭車者。第二屆特朗普政府肯定會這麼說。然而,美國也有可能通過向中國提供激勵的政策來增強其影響力,因此維持和平是值得的。

值得重申這其中的利害關係有多大。華盛頓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對專家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與入侵台灣相比,中國更有可能試圖封鎖或隔離台灣。

如果有人認為這還不足以引發危機,那麼他只需像中國和俄羅斯一樣仔細觀察紅海的導彈襲擊即可。距離賴清德5月20日就任總統還有四個月的時間。這個時間決不能浪費。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CEPA/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211/201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