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個星期五(1月26日)公佈的最新一批藥品批准文件顯示,降糖藥司美格魯肽的口服版獲批上市,用途為治療二型糖尿病。
司美格魯肽由丹麥醫藥公司諾和諾德開發,能刺激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延緩胃排空、降低食慾,並達到降糖的效果。也正因為這個效果,司美格魯肽在非糖尿病患者里,幾乎跟「減肥神器」劃上了等號。
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2021年進入中國市場,雖然沒有獲批減肥適應症,但已在特定圈子內作為減肥神藥流行開來。
一位銷售專家對科技媒體36氪說,中國國內的司美格魯肽市場中,60%的藥品流向減重者,僅40%用於糖尿病患者,導致司美格魯肽時常賣斷貨,糖尿病患者反而無藥可用。
可以想見,在不必注射的口服版獲批上市後,必定會有更多超適應症用藥人群蜂擁而上,而不受監管、沒有醫生指導的用藥,也必然帶來更大風險。
減肥神藥?
2021年,美國食藥監局批准司美格魯肽作為體重管理藥物,司美格魯肽從臨床抗糖藥延伸至減肥界。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2022年在社媒推特上透露,他通過控制進食和使用Wegovy,減重9公斤。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他通過禁食、使用Wegovy、Ozempic和遠離美味食物達成了減重的目標。大家更加關注的則是他提到的司美格魯肽注射用減重藥Wegovy和注射用降糖藥Ozempic。(互聯網)
Wegovy即為司美格魯肽減重適應症產品的英文商品名,作為諾和諾德公司的爆款,在2023年前三季度銷售31.54億美元(42.3億新元),同比增481%。諾和諾德市值也在去年大漲45%,成為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美國糖尿病學會則將司美格魯肽列為「減重效果非常高」的藥物,超重且無糖尿病人群每周注射2.4毫克司美格魯肽,可使體重下降14.9%。
這股風潮也傳入中國。2022年,諾和諾德GLP-1類藥物,即司美格魯肽的中國銷售額達到37億元人民幣(6.9億新元),同比增長約一倍。
誰帶火司美格魯肽?
該藥物作為減肥適應症的用途沒有獲批,在線上購買這類藥物卻十分容易。在京東醫藥等電商平台,通過線上問診、敘述編造的病情、說明過敏史等,即可「騙」取處方單買藥。
在京東等電商平台上,都能通過線上問診的方式,買到高於醫院渠道價格的司美格魯肽。(互聯網)
但更多時候,購藥者會選擇微商和代購,因為購藥記錄會影響他們的醫療保險。36氪的報道指出, 金融圈和創投圈的中年精英們,從善如流地紛紛接納了微商。
報道以一位化名為余白的藥物經銷商為例:他去年花了將近200萬元人民幣參與各類入會門檻高達幾十萬的「私董會」,接觸高淨值人群,發展自己的客戶。
客戶添加他的微信,表明買藥的意向後,就會收到科普文章、用藥須知、藥品價格等,客戶留下地址、轉賬,然後快遞送藥上門。
余白稱他的用戶多數對新鮮事物接受度高,很多人留過學,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說:「中國排名前10的VC/PE(風險投資機構和私募基金),有九家的合伙人在我這買了藥。那些投資人在我這裏都下幾十萬元的單,因為他們要團購。」
非官方渠道購買司美格魯肽並不便宜。醫院渠道1.5毫升580元人民幣一支的價格,而通過電商購買,能達到650元一支,口服藥代購價可達到1000元至2000元一支。用藥的頻率可以每日一針或者一片,也可以每周一次。
財新網引述一位提供代購的經銷商說,此前大陸市場上流通的口服司美格魯肽來自日本和歐洲,貨源緊俏價格高,購藥者多為高淨值人群。36氪報道則指出,高端商務飯局上,只有養生話題能成為最大公約數,報道引述一位投資人說,「吃藥就是我現在投資收益率最高的一件事」。
普通人踩坑
去年6月,司美格魯肽用於減重適應症的上市申請獲得中國藥監局受理。儘管仍未批准,這一消息被微商在社交平台上添油加醋,加上此前高淨值人群的帶貨,這種價格不菲的減肥方式,也開始在普通人中破圈。
比起前面投資人保重身體、熬過寒冬的態度,普通人則更多是寄希望於司美格魯肽的減肥奇效。
一位高胰島素血症患者對第一財經說,他在一個病友群里,但群里幾乎一半人都只想減重、通過真正的病友們買藥,而非真的患病。這位患者說:「群里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年輕人,也有一些是追求『苗條』的女孩子。」
在社交APP小紅書上,搜索「司美格魯肽」,會出現很多使用這種藥減肥的心得。(互聯網截圖)
這位患者透露自己曾向一位女生提供過一針「諾和泰」。「那個女生打了一針後,體重從110斤直接降到100斤,結果導致閉經了。」諾和泰即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的產品名字。
俗語說「是藥三分毒」,司美格魯肽的副作用——噁心、嘔吐、腹脹腹痛都很常見,還有一些人稱用藥之後感覺情緒低落。這些副作用在非正規渠道、沒有醫生指導的情況下,帶來的風險更大。
《財新周刊》報道的另一案例,是一位確診重度抑鬱和焦慮的女性。她用了司美格魯肽半年後出現情緒波動,醫生建議立即停藥,她卻不願停。後在醫生指導下調整劑量,抑鬱症狀才有所好轉,也達到減肥效果。若自行用藥,風險不堪設想。
另一副作用是反彈。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中心內分泌科醫生Alyssa Domingquez告訴財新,藥物有效期僅限於患者服藥期間,停藥後體重往往會繼續增加。
但《北京晚報》暗訪的一位「賣藥黃牛」卻對客戶保證說,會根據身高體重定製打針方案,「保證不反彈」。
報道訪問的另一位黃牛在指導打針時說:「不用怕,就跟蚊子咬一下一樣,不怎麼疼。你捏起皮膚傾斜45度進針就可以,這樣能預防進針過深,注射到肌肉層。」
有網民評論,如此隨意地在網上指導扎針,不免讓人不寒而慄。也有人質疑,口服藥上市後,黃牛的宣傳和帶貨會不會更加容易?與此同時,用藥者在社交網站上分享的貼文,也依然也有不少人詢問效果如何、在哪裏買。
的確,從中國肥胖人數增加帶來的健康風險,或從社會審美帶來的身材焦慮來看,市場對減肥藥有需求是自然。但是在正規渠道外獲取藥物、缺少醫生指導的情況下,憑着「富豪愛用」背書,對政策消息捕風捉影,把處方藥當成減肥藥來賣,風險之大,監管官方也不應該坐視不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