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炒到10萬元一台 蘋果Vision Pro到底牛在哪

1月19日蘋果在美國開啟了 Apple Vision Pro的預售。與任何蘋果新品發售時的情況一樣,首批產品迅速售罄。數小時後,預計發貨時間已來到了3月中旬。

有媒體報道,在國內,一些黃牛渠道已經將將價格炒到10萬元的「天價」。VR和 AR從業者的朋友圈,這兩天的主題就是曬訂單和找誰去了美國,求屆時幫忙把 Vision Pro人肉「背」回國。

伴隨產品開售,新一批媒體體驗報道也同步解禁。其中大多盛讚了 Apple Vision Pro創新的技術實踐,精細的體驗打磨。這是一款由蘋果打造的 MR頭顯,代表了世界最頂尖的軟硬件設計水平。

但與此同時,大部分體驗者也都指出,Apple Vision Pro依然是一台 MR頭顯。那些物理和技術上的各種局限,比如重量、續航,與現實疏離的不適感,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Apple Vision Pro是蘋果整個公司歷史上前期開發投入最大,周期最長的產品,但它的起步卻註定緩慢。此前有市場機構預估,Apple Vision Pro首年銷售預期約為30-40萬部,即便順利完成,也只能為蘋果帶來14億美元收入。

14億美元對蘋果來說,只相當於公司總收入的0.4%。但去年美國 XR硬件的市場規模總額,也只有區區6.6億美元而已。

蘋果和 Apple Vision Pro,能再一次力挽狂瀾,創造新的消費電子時代嗎?

「蘋果味」十足的頭顯

從下單頁面,Apple Vision Pro就處處彰顯着它的特殊。

針對不同臉型的用戶,Apple Vision Pro提供了多達28種不同尺寸的「密封墊」,以保證用戶在佩戴 Apple Vision Pro時能緊密貼合,不漏光。在此基礎上,還有三種不同長度的綁帶,確保用戶能穩固、舒適地佩戴機體。

下單時,用戶需要通過一台具備 Face ID功能的 iPhone或 iPad掃描面部,系統會自動匹配適合你的配件尺寸。整個過程與 Face ID的設置非常近似,用前置攝像頭掃描面部,之後向四個方向轉動頭部,重複兩次,就能完成設置。

除了密封墊和綁帶,Apple Vision Pro還與蔡司合作,提供內置的光學鏡片。用戶可以在下單之後再上傳自己的驗光處方數據,就像配眼鏡一樣。這同樣是為了提供最舒適契合的佩戴體驗。

進入 Apple Vision Pro的主界面,它的核心設計同樣非常「蘋果」。比如它沒有配備手柄等任何外置輸入設備,而是通過追蹤眼球運動,來導航光標,並通過手指尖捏合來進行交互。你可以看向一個圖標,然後捏合指尖來進入 App,也可以捏住手指,通過「拖動」的手勢,來放大、縮小窗口。蘋果通過在 Vision Pro內部設置4顆攝像頭,實現了極為精準的追蹤效果,獲得了所有體驗者的一致好評。

這個設計很難不容易讓人想到當年 iPhone發佈的時候,喬布斯強調,iPhone沒有「觸控筆」,而是通過用戶的手指來進行點擊、滑動。這一交互後來成為了智能手機交互設計的基石。

除此之外,Apple Vision Pro還做到了極致的顯示參數。光是顯示模塊的總像素數就高達2300萬,相當於每隻眼睛前面都有一塊超4K解像度的屏幕。在此基礎上,蘋果還為 Vision Pro專門設計了一顆 R1晶片,來降低整個顯示模塊的延遲,保證用戶在轉動頭部的時候,能看到更流暢、自然的畫面。

最後,Vision Pro還具備獨特的「3D顯示」功能。用戶可以通過它看到立體的畫面。基於這一特性,蘋果還為 Vision Pro配備了3D照片、視頻拍攝功能。未來還可以通過 iPhone15 Pro系列的後置攝像頭,拍攝3D影像。這是 Vision Pro最獨特的一個功能點,也是蘋果最重點宣傳的體驗。

Vision Pro的硬件配置和設計非常奢侈,甚至有些極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 EyeSight。

蘋果為了保證用戶在佩戴 Vision Pro時不至於完全與外界隔絕,在 Vision Pro的外部也做了一塊屏幕,可以顯示一對模擬出來的「眼睛」,便於用戶與其他人進行「眼神交流」。當用戶處於沉浸模式、App里時,這塊屏幕也會有對應的光效顯示,告訴其他人用戶可能注意不到他們的存在。

幾乎所有 Vision Pro的體驗報告,都對 Vision Pro的交互和顯示效果給出了好評,2300萬像素已經接近了「視網膜」水平。這是蘋果投入海量成本,多年來深耕技術和設計所帶來的結果,也形成了自己的壁壘。從顯示模組、晶片,到機身內外的十幾個傳感器,都是只有蘋果才能做到的技術和配置,也最終導致 Vision Pro的售價來到3499美元,約合25000元人民幣,同樣非常蘋果。

繞不開的「物理定律」

去年初,《金融時報》曾報道稱,Apple Vision Pro在蘋果內部默默開發了7年,直到臨發佈前幾個月,內部團隊依然就「要不要發佈」的問題爭執不下。

從 Apple Vision Pro的體驗上,很容易理解內部爭議的緣由。很多 VR頭顯硬件繞不開的難題,物理上的限制,蘋果依然無法解決。

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重量。

Apple Vision Pro的中框採用了鋁的材質,已經很輕,但依然無法和主流頭顯產品採用的塑料框架相比。包括外側用於 EyeSight顯示的玻璃和現實模組,也增加了整個產品的重量。

最後,Vision Pro的整機重量為600-650g(不同尺寸的綁帶、密封墊會導致重量有所變化),小於 Meta Quest Pro的722g,但依然重於主流的 VR頭顯產品,比如515g的 Meta Quest3。而且 Vision Pro的重量不包含電池,整機大部分重量都在頭的前端,也會帶來更明顯的垂墜感。其他 VR頭顯大多把電池包設置在腦後的箍帶上,重量分佈會更均勻、平衡。

所以,大部分體驗報告,都指出了 Vision Pro依然「無法長時間舒適佩戴」。蘋果為記者設計的一整套體驗演示,時長約為半個小時,很多人在半小時的體驗後,就已感受到了頸部肌肉的輕微不適。也有部分人表示半小時後並未感到不適,但隨着使用時間增加,重量帶來的問題也會變得更明顯。

在 Vision Pro官方的功能演示中,影視娛樂、工作佔據了很大篇幅。至少目前來說,在 Vision Pro上看完一整部電影,工作半個上午,體驗可能不會很好。

另一個難題則在於能耗。

Apple Vision Pro內置了一顆 M2晶片,一顆 R1晶片,來驅動內部2300萬顆像素,整機十幾顆傳感器也幾乎時刻處於工作狀態。這意味着它的工作負載相比 iPhone、iPad,甚至 MacBook都只高不低。

蘋果為 Apple Vision Pro設計了一塊外置電池,目前還不知道這塊電池的具體參數,但根據它353g的重量推算,容量很可能在10000mAh以上,甚至可能和13寸 MacBook Air的電池容量接近。

但這樣一塊電池,僅能讓 Apple Vision Pro工作2小時。更多時候,Apple Vision Pro被設計成要連着電源工作,像一部「台式機」一樣。

重量和能耗兩方面的因素,註定了 Apple Vision Pro不是一款「流動裝置」,甚至在短期的未來都很難疊代成一款流動裝置。

而「重」的問題,一直是 VR全行業繞不開的最大絆腳石。從當年需要在房間天花板上預裝追蹤基站,外接電腦顯卡提供算力的 HTC Vive,到今天的 Apple Vision Pro,技術已經有充分發展,輕量化程度已大幅提高,但還不夠。

這也間接造成了「疏離」的問題。不少體驗者都表示,在佩戴使用 Vision Pro的過程中,即便能看到外界,即便有 EyeSight,心理上仍會產生明顯的疏離、孤獨感。

事情不難理解,當你的視覺被遮住的時候,即便通過數碼的方式能間接看到外部的情況,你也能意識到這是虛擬的影響,皮膚會感受到有一個物理的遮蔽擋在眼前,帶來不好的感受。這也是為什麼 VR設備常常出現在一些反烏托邦的影視作品裏,以負面的形象出現——人類天然不喜歡被蒙住眼睛。

隨着未來設備的進一步輕量化和疊代普及,這個問題或許能得到解決,但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整個 XR頭顯行業的未來命運,依然高度依賴於晶片、傳感器、材料和電池技術的發展。Apple Vision Pro也不例外。

MR的 killer app

拋開技術,Apple Vision Pro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是「應用」。

隨着產品開售,Vision Pro也會有自己的 App Store。蘋果表示,上線第一天,就會有超過100萬個兼容 visionOS的 App蓄勢待發。

但目前絕大多數登陸 visionOS的 App,都只是 iPhone、iPad App的兼容版本,它們在 visionOS里,依然只是「懸浮在空中的平面窗口」而已。

所以,問題並不在於 Vision Pro有多少 App可以用,而在於真正的 killer app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無論是蘋果,還是開發者,目前都沒有一個確切答案。

蘋果重點押注的應用場景有三個:

一是3D影像拍攝和回看,就像當年隨3D Touch推出的 Live Photo;

二是影視娛樂,包括蘋果自家的 TV+、迪士尼的 Disney+,以及一個專門的「遇見恐龍」App;

三是工作,Vision Pro出廠預裝的 App里包括無邊記、Keynote和 Safari。

無論是影視還是工作,目前都很難想像 Vision Pro要如何取代傳統顯示器、電視。Vision Pro或許能投出更大的窗口,但它無法與人分享,只能一個人使用,且重量也會帶來一定的負擔。

3D影像或許是一個關鍵突破口,但僅僅為了拍攝和回看3D影像,就花費3500美元購買 Vision Pro,且這些內容同樣難以被分享,這個邏輯依然要打上問號。

這一情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早期的 Apple Watch,蘋果基於它的硬件特性設計了一系列社交功能,比如向戀人發送自己的心跳,並把這些功能放到了很高的設計優先級上。但產品發售後,用戶對社交功能並不買賬,所以在後續的產品疊代里,蘋果逐漸把產品設計的重心轉向了健康和運動。

類似的情況還包括3D Touch和 Touch Bar,它們都是蘋果曾寄予厚望,但不被市場接受,最終證明失敗後,被棄用的技術和功能。對 Vision Pro來說,問題或許不在於第一代產品的功能定義是否100%精準,而在於如何從冷啟動的過程中,找到可以突破的 killer app。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蘋果幾乎無視了主流 VR設備都會重點佈局的遊戲場景。

Vision Pro上會有遊戲,但依然只是掛在空中的平面窗口,交互設備也局限於傳統的遊戲手柄。至於更能發揮 VR設備特性的體感交互遊戲,至少目前 Vision Pro並不支持,也沒有支持的跡象。

Vision Pro的產品現狀,令不少開發者也決定先保持觀望。

包括 Netflix、YouTube、Spotify,以及紐約時報,都不會立刻推出 visionOS版本的 App。考慮到這些產品是乘着 iPhone和 iOS的風潮發展起來的,它們的觀望態度,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開發者的悲觀想法。

最難啃的骨頭

此前有市場調研機構估計,Apple Vision Pro的冷啟動速度會相對緩慢。預計頭一年的出貨量會在30-40萬部,乘以3500美元的起售價,約能為蘋果帶來14億美元收入,這一數字相較蘋果近4000億美元的總營收來說,微不足道。

成敗的關鍵依然在於「成長」。

iPhone在發售首年,也只為蘋果帶來了10億美元收入,但第二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52億,之後是186億。而在過去兩年裏,Meta的實踐證明,VR頭顯可能並不具備如此成長性。

2021年秋季,Facebook正式更名為 Meta之前,旗下 Reality Lab的年營收為13.9億美元。2022年秋季,經過一年的巨額投入,這個數字也僅僅只增長了3%,到14.3億。到2023年,這個數字直接同比縮水40%,僅錄得8.3億(包含軟硬件收入)。

Meta的表現,其實就是整個 XR硬件市場的縮影。

2023年,美國 VR、AR硬件的市場規模下跌了40%,僅有6.6億美元。目前只在美國發售的 Apple Vision Pro,如果成功實現首年14億美元的銷售目標,會直接將這個市場擴大三倍。即便如此,這也只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對蘋果來說,VR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賽道,但這裏沒有對手。沒人知道引爆 MR頭顯裂變發展的「臨界質量」是多少,引爆開關在哪裏。

蘋果要逆轉的,是整個行業的命運。

但這就是蘋果曾一次次做到過的事。從 Apple II到 Macintosh,從 iPod到 iPhone、Apple Watch和 AirPods,蘋果每一次革命性的產品定義,都是將其他人嘗試過,並認定為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變成現實。

據分析師郭明?的消息,蘋果正尋求在夏天 WWDC之前,將 Vision Pro的銷售拓展到美國之外,接下來上市的國家可能包括英國、加拿大和中國。

從90年代任天堂 Virtual Boy的嘗試,到00年代卡馬克的3D圖形技術逐漸成為遊戲主流,再到10年代的上一輪 VR風潮,頭顯從來都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只是沒有任何一款產品能讓它成功落地。

它是人類對「沉浸式體驗」的最樸素想像,也是消費電子領域最難啃的一塊骨頭。

現在輪到蘋果,對它發起挑戰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極客公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23/200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