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存款增加就是資金流入?拆破港財金官員的「語言偽術」

作者:
內地網民戲謔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迅即成「潮語」。財金官員對這個形容詞感到不服氣,並特意反駁,甚至說是「得啖笑」。我真心希望日後財金官員可以開誠佈公,「放下身段」向社會向市民交待的是眼下看到的困局,再集思廣益去尋求解決方法,而非只懂向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語言偽術,這既騙不到市民、甚至「阿爺」亦很清楚看在眼裏。

過去一年本港股樓皆弱、港股連跌四年為1969年推出恒生指數以來首次;樓市由高位回落逾兩成,而且近期跌勢進一步加劇,業界已開始預計十大屋苑呎價可能步入四位數(即是跌穿一萬元一方呎),當全城人人都在談論外資流走問題,最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卻神奇地告訴我們,去年香港總存款增長料逾5%,論證本港資金仍處於「淨流入」狀態,這種奇怪反差,到底是哪一邊出了問題?

踏入2024年港股跌勢加劇,一度失守萬五點,年初至今僅十多個交易日,累計已蒸發一成,考驗15000點大關。不過在同一時間,陳茂波在網誌上卻透露,去年全年本港總存款預計增長超過5%,一年間約有2500億元資金經「南向通」流入本港股票市場。數字反映,資金在進出之間,仍是處於淨流入狀態,更稱目前港股具「性價比」。

到底如何衡量本港資金流入?本港是資金自由進出經濟體,官方沒有正式統計數據,但可以參考是金管局副總裁、負責儲備管理、金融基建及金融科技的李達志,在2019年底的一篇網誌《資金流動續篇》,是財金官員首次有系統講述香港資金流出流入的指標,絕對值得參考。

當時李達志提出,「不時有評論將某一個經濟體一段時間內的存款增長當成全部來自香港外流資金,但這做法亦太粗疏……事實上,全球有大量資金流竄尋找回報,例如過去十年香港的存款就增加了7萬億港元,也不可能說成是單從哪一、兩個地區流入的。」

值得留意是2019年底正值社會運動的高潮,當時社會上仍然相對較為動盪,人心不穩,很多香港人開始擔心經濟及金融系統會否出現問題,而且未有BNO Visa,港人要移民絕非容易,因此當時流行一個講法,就是「人唔走錢都要走」,大家紛紛尋求開設離岸戶口,而當時最容易就是到新加坡開戶,引發大量資金流入當地。

當時我仍在新聞部負責處理財經新聞,當時很有意識去統計香港及新加坡兩地的存款變化差異,以及銀行如何吸引資金開設離岸戶口,是當時很熱門的新聞題目。基於新加坡是較有系統公佈相關數字,有一段時間是每月整理新加坡淨流入的海外存款,甚至有新聞部高層因此質疑為何花這麼多時間做相關題目。

這個資金轉移趨勢一直未有停止,甚至在2020年7月實施《港區國安法》後,新加坡流入資金進一步增加,當地金管局數據顯示,2021年新加坡共吸引了4,480億新幣資金流入,比前一年多了59%,是2008年有紀錄以來的新高。

因此李達志當時針對的「某一個經濟體」存款急增,正是指向新加坡,意思是不應單單將當地存款增長視為全部來自香港外流資金,這個說法正正反映出一個地方的存款增長,並非資金淨流入的單一重要指標。

事實上,如果真的以存款增長作為資金流入的指標,香港情況實際反映,在2021年1月總存款達到15萬9000億元的高峰後(圖1),銀行總存款之後卻一直下降,無法重回當時的高位,甚至曾經一度減少了近12,600億元,跌幅近8%,直至去年11月才首次突破16萬億水平。

如果按陳茂波的邏輯,存款增長就是處於「資金淨流入」,那麼自2021年1月後,總存款一直無法重回當日高位,又是否引證由當日起,香港實際是處於資金淨流出狀況,直至去年11月才回升?

因此,存款變化只能視為資金進出的一個指標,但絕非唯一,因為往往會受一些大型集資活動影響,正如李達志當日文章指出,反映資金進出更多是可以多留意港元匯率及銀行體系總結餘這兩項數據,「因為他們都是即時、公開的資料,能夠比較全面和及時地反映香港整體資金流向。」

以銀行體系總結餘(圖2)在2021年8月達到4575億的新高后,資金是持續流出香港銀行體系,現在只餘下450億左右,較高位回落了逾4100億,跌幅達到96%。至於港元匯價兌美元,在2022年後絕大部分時間均是處於7.8至7.85的弱方兌換水平,反映的均是資金處於淨流出狀態,這不正是金管局聲稱「即時、公開的資料」嗎?

要理解去年香港總存款上升,應該要更仔細分類哪一類存款錄得增長?翻查數據(圖3),過去兩年香港的活期和儲蓄存款同步減少近三成,相反定期存款就誇張地急升了71%,達到9.2萬億元的新高,佔總存款規模近六成,當中原因當然大家都好清晰,就是銀行以高息四至五厘的水平搶存款,背後反映是銀行體系結餘一年間減少了逾四千億,令港元拆息徘徊在高位,銀行對資金管理持審慎態度,需以高息搶存款鎖定資金。

而同一時間,基於本地股市疲弱,恒生指數較2018年歷史高位已跌了一半,更重要是衡量市場規模的港股總市值,在去年底已跌至31萬億,一年間下跌了13%,較2020年底更大跌了35%;日均成交亦減少了近16%,勉強維持在一千億水平;新股集資排名跌出全球五大,甚至低於印度水平。而樓市亦跌至七年新低,大量資金實際是由證券市場及樓市湧入銀行存款,這就解釋了為何去年整體存款增加了5%,很大部分是由其他資產市場流入,而非海外資金看好香港前景。

我理解陳茂波為何以存款增長作為引證香港仍處於資金流入證明,原因是過去幾年,香港的股市規模、集資排名、地區總部數目,以至財金官員過去幾年經常誇口的管理資產規模(Asset Under Management,簡稱「AUM」),去年亦下跌14%,為2017年有相關紀錄以來,錄得最大跌幅,亦首次低於新加坡,你叫要「說好香港故事」的官員情何以堪?唯有隨手拿起一些仍看似有增長的數據去說服自己,但反過來又與一般市民及投資者感受到的完全兩回事。

內地網民戲謔香港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迅即成「潮語」。財金官員對這個形容詞感到不服氣,並特意反駁,甚至說是「得啖笑」。我真心希望日後財金官員可以開誠佈公,「放下身段」向社會向市民交待的是眼下看到的困局,再集思廣益去尋求解決方法,而非只懂向說一些似是而非的語言偽術,這既騙不到市民、甚至「阿爺」亦很清楚看在眼裏。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23/2008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