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我見過厲害的父母,從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前幾天,我帶着2周歲的女兒去父母家吃飯,女兒正處於自我意識養成的階段,吃完飯要自己收拾碗,一不小心碗沒有拿穩,掉在了地上。

父親見狀就對着2周歲的女兒一頓指責,那一瞬間,我腦海里湧現的全是自己小時候因為小事犯錯,被父親責罵的畫面:

我因為將貼紙貼在牆壁上,導致牆壁漆壞了一點,被父親整整罵了一個下午;

因為下雨風太大,雨傘拿不穩被風吹壞了,回家被父親責罵沒用的東西……

他總會在小事上對我絮絮叨叨,好像我犯了不可饒恕的罪行,總是對我大吼大叫,辱罵責怪。

因為害怕父親的責罵,我每次做事都小心翼翼;

因為害怕父親的責罵,我每次遇事都不敢跟父親說;

因為害怕責罵,我的整個童年每天都過的戰戰兢兢,敏感焦慮。

看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父母無時無刻,都在小事上打壓和數落。」

而聰明的父母,從不會在小事上內耗孩子,他們懂得與其揪着小事不放,不如抓大放小,給孩子一個輕鬆快樂的環境。

糟糕的父母,只會不斷地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非暴力溝通》裏有這樣一句話:「溝通是互動的過程,目的就是增進彼此的理解。」

生活中,我們總能看到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點小錯後就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卻很少與孩子一起心平氣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斷促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看過這樣一則短視頻:

媽媽在廚房準備早餐,讓女兒自己將牛奶倒入杯里喝,女兒不小心將牛奶倒到了桌子上,媽媽見狀便生氣地吼了女兒:「做點事情都做不好。」

女兒被媽媽的吼叫聲嚇得不敢動彈,眼裏滿是恐懼,可媽媽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不斷地對女兒喋喋不休,女兒也沒有心情繼續吃早飯,低頭哭泣着,媽媽不安慰反問女兒道:「你做錯事,還委屈得哭上了?」

隔着屏幕,我能感受到女孩的無助委屈與唯唯諾諾。

孩子犯錯,換種方式積極引導會比批評說教更有說服力。

朋友之前分享過她和兒子的故事:

兒子不小心將粥打翻了,瞬間地上、牆上都是,一時間媽媽腎上腺素分泌加速,兒子跟媽媽說:「媽媽別生氣,先深呼吸一下可以嗎?」

就是兒子這句話讓朋友瞬間沒了脾氣,呆了2秒後對兒子說:「你能幫媽媽一起清理一下嗎?」兒子高興地答應了下來,積極地參與清理。

那一天,她發現兒子格外開心,她思考如果當時因為兒子打翻了粥,自己對孩子不停地說教,也許孩子的一天會被烏雲籠罩吧。

糟糕的家庭關係里,父母中總有一人會在小事上不停地找茬,盯着細節不停地說教,這種環境下,孩子只會感到心力交瘁。

不妨試試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不因小事過度內耗孩子,給孩子多一些共情和包容,給予孩子一定的「鬆弛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過程,父母如果不斷地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想逃離父母。

與其事事計較,不如順其自然。

父母盯着孩子的小事,只會消耗他們的心力

《少年派》裏,有一次林妙妙對媽媽進行了質問:「我不是你的全世界,你除了我,大千世界還有很多值得你去關心的事,你怎麼老盯着我不放?」

這世間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但父母對子女的愛卻是反方向走的。

面對孩子一步步成長,父母要做的不是一直盯着小事對孩子嘮叨不停,而是要學會慢慢放手。

看過一個令人心疼的短視頻:

那是一個夏天,農村裏的人都習慣在院子裏吃飯,吃飯時媽媽說蚊子怎麼這麼多,女兒趕緊放下碗筷,去點了一盤蚊香。

過了一會兒,蚊子又飛來,母親埋怨道:「你點的蚊香放哪了?」

女兒說:「我放旁邊凳子下面了,我們吃飯放太近的話,我怕味道太大聞了對身體不好。」

母親很生氣地說:「放那麼遠,還不如不點!」

面對母親的指責,女兒只能默默地低頭吃飯,本以為母親說了就罷休,沒承想,母親因為這點小事一直絮絮叨叨指責了女兒一頓飯的時間。

看到這裏,真想給女孩一個擁抱。

「家」本是讓你累了能好好休憩的溫馨港灣,可有些父母總喜歡在疲憊的孩子身上,因為一些小事進行言語攻擊,讓這些本就生活不如意的孩子更加沒自信。

網友@桃兒清甜分享了自己的一個故事:

孩子不愛刷牙,她每天都盯着孩子刷牙,因為刷牙這個事,孩子跟她不知道鬧了多少回合。

在孩子6歲的時候,她想緩和與孩子的關係,試着不去盯着孩子刷牙這個事,孩子一時沒適應,就去問媽媽,今天已經10點了,媽媽你怎麼沒叫我刷牙?

媽媽告訴孩子,他已經長大了,有些事情可以自己選擇,媽媽以後不會老盯着你刷牙了。那一晚孩子並沒有主動去刷牙。

第二天,媽媽讓孩子陪她去醫院拔牙,兒子站在旁邊看到媽媽那顆血淋淋的牙拔出來,從那以後孩子每天早晚都按時刷牙,還會經常問媽媽刷牙了嗎。

智慧的父母,他們在教育上不會太用力,也從不會在小事上不斷地消耗孩子。

他們會尊重孩子的個性和特點,替孩子把握好大方向盤、穩住底線和原則。

他們會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加油門」,而不是將精力和時間,放在對孩子瑣事與細節的內耗中。

智慧父母從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而是用愛滋養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青春期反叛」,就是父母總覺得孩子不對,總在小事上對孩子喋喋不休地開「批鬥會」。

3歲時孩子不懂反抗只能隱忍,到青春期13歲時他們有了自己的想法,出現了一觸即發的叛逆反抗,從而親子關係不斷走向崩塌。

那父母該如何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消磨彼此之間的親子關係呢?不妨試試以下這幾種方法。

1、着眼當下的事情,不翻「舊賬」

當孩子犯錯,父母的第一反應是不是這樣的:「你看你又站在那裏。」「我是不是之前就跟你說過了。」

父母時刻都在「翻舊帳」,只會讓孩子深陷在自己一直在犯錯的狀態。

不防在遇到問題時,着眼當下的事情,協助孩子去解決,鼓勵孩子去解決,從而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換位思考,從孩子的角度考慮

讓成年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尤其不易。

比如在父母看來簡單的加減乘除,孩子卻怎麼都學不好,很多父母便會忍不住責備,可他們忘了未成年的孩子心智並未成熟。

如果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就能對孩子此時的痛苦感同身受,也會因此溫柔地抱抱孩子,耐心地一遍又一遍進行指導。

這樣做,父母才能夠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能夠與他「共情」的知心朋友。

3、父母多點「鈍感力」,孩子會發光

有心理專家曾說:「小事是大事的徵兆,一個喜歡在小事上批評孩子的家長,一定是一個不快樂的人。」

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在父母覺得他很糟糕的時候,還願意聽你講大道理。而是他們覺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是有價值的,才會聽取父母的意見。

大多數父母總是看到孩子的缺點,特別敏感;而會閃閃發光的孩子,都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擁有「鈍感力」,不在小事上緊盯孩子,讓他們在充滿鬆弛感的家裏,幸福快樂的成長。

作家龍應台說過:「如果你把孩子盯太緊,那你就成了他的絆腳石。」

孩子在每個階段,都會出現家長看來,做得不合理的事情,讓大人不斷地抓狂並且擔心孩子的未來。

其實,這些小事都是孩子在探索世界,你允許這些事情發生,孩子的童年才能完整。

願父母都能做到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給予孩子完整的童年。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21/200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