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漫議文革的起源

作者:

關於文革的起源,有兩種說法最為流行。一是權力鬥爭說,這一說認為,文革起源於毛劉之間的權力鬥爭,劉少奇的集團,已經危及到了毛澤東的統治,所以,才有這場文革。一是理想社會模式說(烏托邦模式),這一說認為,毛搞文革,是因為不滿意1949年建政以來中共的官僚化,力圖建構一個沒有官僚主義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

這兩種流行說法,我都不認同。當年毛劉之間,劉真的威脅到毛的地位了嗎?真的想取而代之了嗎?顯然沒有這個可能,儘管報紙上毛劉並列,兩人的實力對比,就像毛後來說的那樣,只要他動一個小指頭,就會把劉搞掉。雖然按毛後來跟斯諾的談話,早在七千人大會上,他就動了拿掉劉的心思,如果是單純拿掉劉的話,用不着如此大動干戈。而至於烏托邦模式,當年毛還是五四青年的時候,就嘗試過工讀互助團和菜園子,都失敗了。而且,大躍進的大規模烏托邦運動,剛剛慘敗,作為一個一直相當現實主義的中共領袖,怎麼會在幾年之後再行此道?所謂反官僚主義,修正主義的說法,到底是一種鬥爭整人的藉口和旗號,還是真心認為黨內就是存在這樣的危險,或者說,兩者的比例,前者要比後者高很多。其實,很難有定論。

在大饑荒之前,毛在國內,是救世主,是超越一切的神,全黨全國人民,對他畢恭畢敬,無條件崇拜。在國際上,他要做國際共運的領袖,做斯大林那樣的世界革命的領袖。正是為了跟赫魯曉夫爭這個領袖,才倉促發動了大躍進運動。1956年之前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所謂成功,給了他嚴重的錯覺,覺得經濟建設也可以通過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在短時間內產生奇蹟。而反右運動的結果,讓所有持不同意見的人,不是被封了口,就是噤若寒蟬,客觀上強化了他的自負和自信。

然而,大躍進過後的嚴重饑荒,國民經濟的大幅度下滑,不僅讓國際共運領袖泡了湯,而且使這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人,變成了國際笑柄,尤其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笑柄。更嚴重的是,在嚴重的饑饉,遍地餓殍面前,黨內的質疑聲紛起。七千人大會,原本是個征糧的會,卻在反對聲中,被迫開成了一個讓黨內官員出氣的會。在這個出氣的過程中,毛的神文英武,第一次遭到了懷疑,一向不肯下罪己詔的他,在會上不得不做了檢討。雖然,會上也有林彪這樣的拍馬屁的聲音,但是這樣的聲音並非主流,連彭真這樣昔日的愛將,都對毛提出了質疑。

顯然,毛不是一個輕易認輸的人,他要反擊。因此,饑荒的危機剛剛過去,文革的預演,就已經開始了。首先是重樹他的權威,加強對他的個人崇拜。從學雷鋒,編排大興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到大講階級鬥爭,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再搞一次更大規模的延安整風。四清運動和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實際上就是小文革,目標就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其實就是在黨內重新洗牌,重建人們對他的崇拜和無條件信任。做一個諳熟傳統統治權術的大師,他知道,只有把人先整了,然後再解放出來,才能徹底降服這些人。期間,死掉的,就算沒有經受起考驗。按照以往運動的路徑依賴,他還是想動員農民,所以,四清和社教運動,在農村開展。然而,此時的農民,先是被工業化運動拋棄了,繼而遭遇大饑荒,已經完全喪失了對革命的興趣和能力。所以,四清運動戛然而止,轉到城裏,開展文化大革命了。果然,文化大革命開展之後,黨內對毛澤東的懷疑消失了,他在國內的神格升高了好幾度,變成超神。在國際上,雖然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做不成了,但卻成功地在世界非執政的共產黨內,分裂出「馬列派」,毛儼然成為各國共產黨(馬列)的領袖,進而升格為世界人民的紅太陽。從某種意義上說,文革前的兩個他特別在意的符號,都非常明確地落在了他的身上。

當然,文革之所以能發動起來,還有其他的條件。由於中共建政以來,已經形成了以運動方式開展政治運作的模式,從本質上講,文革和此前的多次政治運動,沒有本質區別。毛澤東可以很現成地採取這種形式,動員民眾,操作文革這一場超大規模的運動。

同時,由於這樣的運動接連不斷,中國的政治文化,缺失了最起碼的文明因素。只要進入運動程序,正常的倫理就會變成運動倫理,必定突破人類文明的底線。朋友之間的互相告發,父子夫妻相凌,成為常態。而長期以來,階級鬥爭式的教育,也加劇了人們對文明尺度的背離。人們潛意識裏的惡,被最大限度的激發出來。這樣的文化背景,成為文革得以爆發的重要條件。也使得文革的惡鬥,成為可能。

最後,同樣是由於歷次政治運動,整人太多,形成了普遍的積怨,也造成了城鄉之間巨大的差異,也為運動的發動,提供了廣泛的人脈基礎和社會氛圍。城裏人對運動的熱情,遠遠高過農村人。在這裏,各級官員的官僚主義,長期以來對民眾的整治,當然也是能把運動發動起來的社會因素。但是,必須指出,這個因素,並非是關鍵的。事實上,在運動初期,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大批保皇的民眾和保皇的團體。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光傳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0104/1999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