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今年銷售量創下新高,但今年3月份還是在西安和深圳的生產線減少開工,主因是需求下滑。圖為西安比亞迪草堂工業園汽車總裝廠。(圖/新華社)
在中國製造的汽車大舉進軍歐洲市場並奪下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國寶座之際,歐洲汽車業專家指出,全球冠軍的寶座背後是激烈與殘酷的競爭,最後大陸的車企可能只有1成能存活下來。
《德國之聲》引述德媒《經濟周刊》報導說,2023年是中國汽車工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中國車企在技術發明數量上首次超越德國,汽車製造量也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2022年中國生產的汽車數量是德國的8倍,顯示中國汽車工業的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23年也是中國汽車業的危機之年,它可能為一場汽車工業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殘酷淘汰的拉開了序幕。中國國內的價格戰異常激烈,最後或許只有1成的汽車製造商能夠在這場殘酷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報導說,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正經歷著一場無情的競爭。100多家車企─大多數都是年輕的本土電動汽車製造商─都在爭奪顧客。新冠疫情之後價格一路下跌,車商只有大幅降價促銷才能吸引新顧客。由於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很多中國人在購置汽車這樣的大件方面慎而又慎。
報導指出,以前中國車企要依靠在本土市場上的高額盈利才能在歐洲等新市場擴張,現在越來越多車企減少開工,甚至宣佈裁員。發展最快的比亞迪今年銷售量創下新高,3月份還是在西安和深圳的生產線減少開工,原因是需求的意外縮減。連續數年虧損的蔚來11月初也宣佈裁員10%。
報導指出,小鵬汽車總裁顧宏地不久前對《金融時報》表示,從長期看,大約只有10家中國車企能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從長遠看,一家車企每年至少要賣出300萬輛汽車,才能生存下去。要想進入這個300萬俱樂部,就不能只限於中國,而是要成為一個全球玩家。在這樣一個場景中,必須有將近一半的銷售量來自中國以外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