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金門群相:多重邊緣化的「中華民國福建省人」,不是「可歌可泣」,就是「可割可棄」?(圖)

作者:

我最後還問了一個金門年輕人:隨着年輕人成長,老一輩逐漸退出歷史,台灣本土意識的發展在金門是不是機會很大?他說,一代人的民族意識需要時間慢慢建立,只是不知道歷史留給金門的時間還多不多。

原文刊載於歪腦

文|上官亂

原文發佈時間|11/16/2023

我曾經問一位金門人,他到底屬於外省人還是本省人。他意味深長地說:我既不是外省人,也不是本省人,甚至不是台灣人,我是福建人,因為他們的身份證上寫着"中華民國福建省"。那麼,台灣本島人又怎麼看金門呢?他頗無奈地說:"可歌可泣,可割可棄。"他並非不認同台灣,相反,他還曾是民進黨籍金門民意代表參選人。可是他深知,金門在整個台澎金馬共同體裏,充滿着多重邊緣性:過去是可歌可泣的前線,如今是背負"親中"標籤的"背離者",而且每到選舉臨近,這種疑慮就會驟然加強。

九月初,中國國務院頒佈新的統戰政策文件,宣佈福建作為"示範區",其中還尤其提到把金門、馬祖分別和廈門與福州接軌,包括在金門通電、通氣、通金廈大橋,並共享機場,這與習近平這幾年在深港區域策劃"大灣區",並將香港劃入的作法一樣。在台灣媒體的報導中,金門人似乎對此表示廣泛的支持與歡迎。

而對於對岸的"糖衣炮彈",台灣的幾位非民進黨籍候選人則頻頻拋出積極回應。比如,8月22日,郭台銘到金門發表"金門和平倡議",希望創設"兩岸和平協商辦公室"、建立"兩岸和平戰略研究院"等八大事項。柯文哲則在媒體採訪中表示支持通商、通水、通電、通郵、通氣和金廈大橋公投,甚至不反對金門作為政治、社會制度的試驗區。侯友宜則是提出"推動金門與對岸的通電通氣"、"兩岸醫療專區"、"金廈大橋公投"等金門政策六大主張。於是在台灣的本土派看來,雖然金門無論在地理上,還是主流敘事上,都處於台灣的邊緣,但是,在地理和感情上都距離中國很近,近到敵友難分。

那麼,金門人自己怎麼想呢?前段時間,我去金門實地走訪了一圈,訪問了很多本地的年輕人和年長者、外地遊客和中轉台商,發現金門人的立場似乎沒那麼簡單。

年長者:渴望跟廈門通電通橋,但孩子都送到台灣

在金門知名景點模範街開雜貨店二十幾年的張先生,應該就是大家印象中的典型金門生意人,他的店裏既有一條根、金門高粱等金門特產,也有來自大陸的網紅食品螺螄粉、素毛肚——這些東西今年一月份在台灣本島禁止進口了,但是在金門卻處處可見。回想起疫情三年的生意狀況,他連呼"好慘",因為他的客源中陸客佔了一大半。他希望金門能儘快跟對岸通電、通氣、通橋和共用機場,但比這更迫切的事情,就是"下架民進黨"。我問他,在情感上對台灣還是中國大陸更親近時,他稍加思索後,回答說:"中國大陸"。

而在金沙鎮上,周阿嬤開雜貨店40年多了。她的店裏既有大陸的螺螄粉,金門的一條根,也有台灣各地的特產,比如新竹米粉。她一再給我們強調金門本地食材的妙處,包括金門蚵仔干、金門面線,因為這裏遠離核心觀光區,所以她的客源主要是本地人。她和很多金門人一樣,經歷過戰地年代,早年的客人都是阿兵哥,自小三通開通以後,陸客越來越多,比阿兵哥的消費力強多了。她也希望儘快跟對岸通電、通氣、通橋和共用機場,但是,她的兒孫全部都在台灣本島生活、上學。

其實金門人的"生意"很多。金門民眾多福利多,比如金門高粱酒廠每年會在重大節日給全體金門人發金門高粱,很多人便會把酒倒賣給台灣客人或者大陸客人。在小三通口岸水頭碼頭,每天都有做代購奶粉和免稅商品的本地人,他們會抓住每個疑似廈門來的遊客介紹生意。金門人早已習慣在每一次歷史浪潮中尋找紅利。

比他們更年長一些的老人,大多都有這樣的共同記憶:過去,金門跟廈門就是鄰居和親戚,東南亞是他們的廣闊腹地,但是突然有一天,這個僑鄉突然就變成了戰地,他們不光再也去不了近在咫尺的廈門,由於戰地管制,去台灣都要重重審批。

那時候,金門的發展具有非凡的示範和意識形態對抗意義。金門被稱為"三民主義示範縣",幾十年間,與廈門互相廣播喊話,互相投擲氣球、漂浮物、傳單。就連漁民出海捕魚,也帶着刺探情報和政治宣傳的任務。他們也經歷過無數的動員,除了戰爭動員,還有全民滅麻雀、滅老鼠的運動。

他們的一切吃穿住行都受軍方管轄。島上開挖出無數的坑道,海灘上築上無數阻止坦克登陸的軌條砦。居民要建新房也必須跟軍官申請,因為屋頂必須避開射擊線,住宅里必須挖地下室。就連釀酒,都成了軍方的專賣事業,至今,島上仍然遍地高粱田,源源不斷地提供給聞名兩岸的金門酒廠。

島上駐紮着數萬名官兵,最多時號稱十萬。這些官兵既是金門人的鄰居,也是金門商家最大的客源。本地人跟軍人之間形成了微妙的關係,既融洽,又衝突。阿兵哥們會到熟識的本地店家中偷看電視,店主還會幫他們望風,躲避長官。同時,也有一些習性不好的阿兵哥會有大量賒帳,鬧出矛盾。但總的來說,這種阿兵哥生意為金門人的錢包做出巨大貢獻,本地人的錢基本只進不出,積蓄很多,至今在全台都排名前列。於是當金門解嚴後,金門人迅速在廈門和台灣本島大量置產,出手闊綽。

在兩岸對峙的幾十年裏,金門既是向廈門展示優越性的"三民主義模範縣",更是反攻大陸的前線和跳板,國軍敘事中的"英雄島",它先後經歷了古寧頭戰役、九三炮戰、八二三炮戰、六一九炮戰等大大小小的軍事衝突。

但同時,它也失去了跟台灣本島一樣的發展機會。兩岸結束對峙後,這裏卻仍然是前線;台灣本島1987年就解嚴,這裏卻一直戒嚴到1992年。而且,改革開放後的廈門很快超越了金門,本島的台灣人紛紛去了中國投資設廠,唯獨他們卻沒有機會,金門軍隊大幅裁員,商家生意也一落千丈。於是2001年,金門和廈門開啟小三通,大陸遊客開始踏上這片土地,2008年開始的自由行,更讓金門觀光業達到巔峰。可是這種好日子沒幾年:因為兩岸又變緊張,中國大陸停止批准陸客自由行;隨後疫情席捲一切,小三通也暫停。金門繁華不再,幾十年的剝奪感再次從他們身上碾壓過去。

年輕人:台灣意識漸強,更重視自由,但經濟和民生仍仰賴大陸

對於老一輩人的複雜情結,金門的年輕一代很難共情。他們沒有見過那遮天蔽日的炮彈雨和滿街的阿兵哥,也從沒躲過坑道,但從小學習的是1997年開始的新課綱,整個歷史地理敘事體系慢慢從黨國時代的大中國本位變成了台灣本位。他們覺得,自己跟200里以外的台灣本島才是一家人。

在金城鎮開飲料店的男孩小張告訴我,他和長輩的政治立場分歧巨大,一談政治就吵架。而且,他的店主要針對本地客人,對陸客也沒有什麼需求,他無法理解長輩對大陸的親近。雖然從民生的角度,他贊成和廈門通電通氣,但是要通機場,他卻並不放心。他說,他周圍的年輕人都是他這樣的立場。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Matter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6/1991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