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發現類地行星極惡劣環境下形成 連分子都崩解!

 

  德國天文學家又驚又喜!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發現類地行星在極為苛刻的星系環境中形成,那裏無時無刻都存在着能夠破壞分子結構的超強紫外線輻射轟擊,研究發現龍蝦星雲(Lobster Nebula)中至少存在一個足以形成行星的盤狀結構,並且擁有岩石行星的基本組成成分,這項研究目前已經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據《天文學》(Astronomy)8日報導,NGC 6357又名龍蝦星雲,充滿了受到大質量恆星影響的星雲氣體和塵埃細絲。這個星雲位於天蠍座,距離地球約5500光年,裏頭有許多大質量恆星而且他們靠得很近,其中包含一個十分著名的「疏散星團」Pismis 24,有許多大質量的恆星擠在一起嵌套在Pismis 24當中。

  可想而知,一大堆恆星靠在一起的地方,各種輻射都是毀滅性的,然而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最新觀測發現Pismis 24當中存在一顆年輕、類似太陽的恆星被塵土飛揚的原行星盤(Protoplanetary Disc)所包裹,而行星正式從原行星盤當中所誕生的,而這顆恆星被夾在2顆大質量、明亮的恆星附近,這顆恆星向該區域轟炸的毀滅性的紫外線輻射。

  儘管環境嚴酷且混亂,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原行星盤(命名為XUE 1)的內部區域似乎與較為平靜、質量較低的星形成區域中的恆星盤沒有太大區別。這種相似性表明,即使在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岩石行星仍然能夠形成。

  這是首次研究外部輻射對大質量星形成區域中,原行星盤的影響。這一發現現在可以進一步提供有關岩石行星形成環境類型的線索。

  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MPI)天文學研究所的天文學家克勞迪婭(María Claudia Ramírez-Tannus)在新聞稿中表示:「這個結果出乎意料且令人興奮!它顯示出在我們銀河系最嚴酷的環境中,形成類似地球的行星和生命的基本成分的有利條件仍然存在。」

  由於紫外線輻射可以將分子分解,研究人員不確定岩石行星的基本組成成分是否能夠存活。但紅外線儀器觀測到了XUE 1中仍然富含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乙炔、氫氰酸和結晶矽酸塵(crystalline silicate)。這是目前首次在類似恆星團中的條件下被觀測到,而且特別是結晶矽酸塵對於形成岩石狀、類地行星是一種基本要件。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中時新聞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215/1991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