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政黨 > 正文

李濠仲:就讓藍白陣營製造的民主危機留在他們自己身上

作者:
在面對國家領導級別的選舉,全然只求政黨輪替,不思先行政策整合、辯證的結果,就是直接導向斧鑿斑斑的政治分贓,其中的你正我副,更是赤裸的權位拉鋸。很快的,最後就連「政黨輪替」的直白訴求,也被混亂、耗時又充滿爭議的藍白口水之爭給掩沒。也就是除了準備不足、競選態度猶疑和無法感動選民外,侯、柯、郭又聯手戳中了彼此共同的致命傷——「不可預測性和混亂」。

近日,許多外媒都報導了台灣在野陣營的「君悅飯店分手擂台」,或是站在他國旁觀角度觀察,多數對這場令人不可置信的低水準政治劇,用詞尚屬中性,有的至多以「戲劇性」作為形容詞,有的則僅着重傳達「協議破局收場」。不過,從部分字裏行間,讀者也不難看出他們對這一在野整合模式的評價。

例如BBC先前曾以「Taiwan opposition's doomed shotgun wedding」(台灣反對陣營註定失敗的「獵槍婚禮」)形容拖延甚久的「藍白合」談判,其中「獵槍婚禮」則絕無半點正面味道。繼之,他們再於稍後一則新聞中,以「The final act was the most bizarre」(最後一幕是最奇怪的),作為報導君悅飯店協商破局的文章開場。其中的「bizarre」,更有怪異、滑稽、可笑的負面意思,這當然符合了當下台灣內部的普遍認知。

過去以來,美國人對一個候選人為什麼失敗,曾歸納出幾點敗筆,一是準備不夠充分,即候選人對他想要競逐的位子,無論權責、功用、職掌皆認識不清,連自己到底想做什麼都語意不明,最終讓選民失去了興趣;二是對勝選信心不足,進而在爭取勝利的表現上露出猶疑態度;三是基於上述兩項因素,造成候選人針對問題時不由得呈現迴避閃躲模樣,完全無法達成說服效果。以上都將直接導致選民對候選人的不信任。此外,倘若候選人另有「不可預測性和混亂」特徵,也會在競選過程中嚴重傷及本身威信。

就前三者而言,無論侯友宜、柯文哲還是郭台銘,其實已各自交互作出了示範。事實上,之前三人高度關切的「藍白合」,無非放大聚焦整合所有力量下架民進黨,或說達成政黨輪替,但凡在野黨欲取代現有執政者,程序上向來都是先提出在野的國政願景、政策目標和施政內容,一旦感動、說服了選民,政黨輪替便可自然發生。但侯、柯、郭卻是本末倒置,一開始就把政黨輪替作為在野陣營的主要(唯一)宣傳,甚而把集中選票(非政黨共同價值)當成它唯一推進力,三人實際上對國政的見解,相形之下遂顯得非常鬆散破碎,遑論感染力,於是便造成了總統大選數月來在野的政策呈現彷佛真空狀態,因為全都被藍白會不會合,正副總統怎麼搭配給矇混過去。

如此,在面對國家領導級別的選舉,全然只求政黨輪替,不思先行政策整合、辯證的結果,就是直接導向斧鑿斑斑的政治分贓,其中的你正我副,更是赤裸的權位拉鋸。很快的,最後就連「政黨輪替」的直白訴求,也被混亂、耗時又充滿爭議的藍白口水之爭給掩沒。也就是除了準備不足、競選態度猶疑和無法感動選民外,侯、柯、郭又聯手戳中了彼此共同的致命傷——「不可預測性和混亂」。

美國近來已有太多關於民主失序的檢討,其中最令人沮喪的,就是愈來愈多候選人純然把民主選舉當成一場規則錯綜複雜、且僅由特定參選者操縱的遊戲,影響所及,就是滋生愈來愈多憤世嫉俗和分裂的選民(尤其因仇恨動員而來),然後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再又擠壓掉了原本理性積極公民的存在空間,使之轉趨變成旁觀者,徒留自我陣營中的狂熱派。經過幾輪選舉惡性循環,當前的民主挫敗感也只會變得更糟。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曾被形容為是一出與民主脫節的政治劇,之後甚至有歷史學者警告,民主再這樣走下去,「文明始於秩序,隨自由而成長,隨混亂而消亡」這句話恐怕將不幸言中。這對任何候選人、政黨和國家,完全沒有一絲好處。2024年美國同樣大選在即,早已有人預言,屆時唯一堪稱準確的預測,就是美國大眾有很大機會將再次面臨一場既不可測又混亂的選舉。

台灣在野陣營或許因為「君悅飯店分手擂台」畫下休止符,從其他老牌民主國家媒體筆下所述,那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民主鬧劇。不幸中的大幸,眼前還僅是在野陣營的「內亂」,台灣仍有機會藉由這次大選證明自我民主品質(素質),不令在野藍白陣營製造的民主危機外溢到整個國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26/1982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