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英文叫鬼話,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判漢奸死刑

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英格蘭諾森伯蘭郡農場工人之子,23歲那年來中國傳教,此舉被視為「將岩石劈開」。|圖源:Wikipedia

1759年後,清政府曾嚴禁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否則被視為漢奸處以極刑,外國人則不得購買中文書籍。

這反倒促使一個英國青年,編出了一本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粵語字典。

外國人不許學中文

1807年9月8日傍晚,經過8個月旅程,英國青年馬禮遜抵達廣州。

他此次前往中國,是被英國倫敦傳教會指派來開發新教區。

自1757年清政府實行「一口通商」後,廣州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資源成為當時唯一對外通商的口岸。

清代廣州珠江上的碼頭、舢板和明輪船。|攝影師:James Ricalton

外國商人來華交易,都要在廣州找指定的行商作為貿易代理,指定行商所開設的對外貿易行店,稱為「十三行」。

國外商人們聚集於此,讓廣州成為當時的世界六大城市之一,並誕生了躋身世界榜單的中國富豪。

廣州商人伍秉鑒是十三行最紅的人,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列出近千年全世界最富的50人,他名列其中。他慷慨仗義,在外國人中也有極高口碑。英美商人出於感恩,把他的肖像掛在自己的豪宅中。|圖源:Wikipedia

但令馬禮遜意外的是,當時的廣州,外國人在這裏不准傳教,不准找中國人學中文,只能生活在指定區域。

1805年12月,也就是馬禮遜來華前一年多,嘉慶皇帝剛剛重申,廣東省務必禁止一切傳教活動。

自1759年洪仁輝事件後,清政府還嚴禁中國人教外國人學中文,否則被視為漢奸處以極刑,外國人則不得購買中文書籍。

同時外國人只能住在今天的廣州荔灣區文化公園之內半年(夏季和秋季),然後再住在澳門半年(冬季和春季)。

直到鴉片戰爭之前,這些來中國的外國人,都只能生活在粵語區。

1759年,英國商人洪仁輝北上告「御狀」,實名舉報粵海關官員貪腐勒索。乾隆下旨嚴查代洪仁輝寫狀紙的人,查出是「奸民」劉亞匾所為,數月後,劉亞匾被斬首示眾,罪名便是「教夷人讀書,代控狀詞」。洪仁輝事件後,清廷頒佈「防夷五事」,將康熙規定的「四口通商」改為廣州「一口通商」,並規定洋商只能居住在指定的商館中,地方官也嚴令本地人不得「為貪夷人財賄,投教夷人書寫漢字」,否則就會被定為「漢奸」,嚴懲不貸。|圖源:Chinasage

這些政策讓聚集在廣州的外國商人們急了,不能學好粵語,連日常生活和生意都成問題。

馬禮遜決定隱藏自己的傳教士身份,先居住下來,慢慢開始學習中文。

自己編一本粵語字典!

馬禮遜聰明又勤奮,他為更快學習中文,給自己整理過一份廣州方言詞彙表。

他進一步發現,身邊的歐洲人沒有既通曉羅馬字母又懂粵語的人當老師,很難學習粵語。

而如果有一本字典做輔助,學習方言一定會變得簡單許多。

他決定自己編寫一本粵語字典!給所有想學粵語的外國人使用!

1809年,馬禮遜受聘成為東印度公司的譯員,由此獲得在華居住的合法身份。他在廣州和澳門兩地工作生活,且需要更頻繁地和中國官員打交道。他愈發發現,如果只懂官話,不懂粵語,簡直寸步難行。圖為東印度公司總部。|圖源:Wikipedia

為了快點編成這本詞典,馬禮遜不但通過「黑市」高價購買中文書籍,並且鋌而走險,找到本地秀才李察庭當中文老師。

李秀才既能教官話,也能說粵語,還寫得一手好字。

他為馬禮遜定製了教材:一把摺扇,扇面上寫了數百個常用字。

馬禮遜還拜了自己的僕人為師,抓住一切機會練習粵語口語。

為了避免給老師帶來危險,馬禮遜只能在夜間學習,並用報紙糊住屋內的燈光。

網傳的馬禮遜學中文場景,其實是馬禮遜在與中國人共同工作,翻譯《聖經》。馬禮遜離職時,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商行提出切實忠告。鑑於中文老師冒着生命危險來教中文,他建議,其平均年薪應該達到300元。如果中文老師素質較高,還需要繼續上調。必要時,幫助中文老師躲過官府的緝捕和殺頭,逃命要緊。|圖源:Wikipedia

在日記中,他寫道:「我現在覺得我自己讀中文已太過勤奮了,坐在桌旁,要按照中國人寫字的姿勢寫中文字……弄得我的雙側肩膀非常疼痛。」

結果是他「在短短的兩年內,竟然能夠書寫中文,也能用官話和當地土話與中國官員談判」。

1824年,馬禮遜終於開始編纂《廣東省土話字彙》。

同時,他生活上還接連經歷着重大變故:第一個孩子夭折;妻子瑪麗感染霍亂去世,去世時年僅29歲的瑪麗腹中正懷着孩子。這是馬禮遜畫的油畫《廣州鎮海樓》。圖源:廣東省博物館

馬禮遜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忍不住吐槽:

「我現在致力於翻譯及編纂中文字典,這是一件艱苦的工作。我的勇氣與毅力幾乎支持不住了。我的手已極疲倦,執筆不易。假使我可以鋤犁換掉筆桿,我的健康會更好些。」

歷時4年後,這本書終於完工,被東印度公司出資支持出版。

這本字典多達644頁,不僅包含英文和中文順序編排的詞彙、注釋和注音;還用超過350頁的篇幅,呈現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詞語與短語句,非常注重應用。對英文母語人群尤其友好。| wikipedia.org

粵語字典持續升級

馬禮遜的《廣東省土話字彙》對當時已經有100萬人口的廣州無疑是一道福音。

外國人學中文已經很難,學粵語更是難如登天。

美國外交學院以英文使用者為標準,排列他們學習語言的難度等級,由於發音、詞性和文化因素,粵語被排在最高的第五級。這是唐代的漢語詞典,現在粵語發音保留了中古漢語幾乎所有的末端輔音。|圖源:Wikipedia

好在當時十三行商人們創造了一種中英混雜的語言——廣東英語,用來和外國商人們溝通。

這是一種「沒有句法、也沒有邏輯聯繫的語言」,只有一個包括幾百個外語單詞的詞彙表。

中國人使用它們時是依照中國文法來排列的,發音方法也是中國式的。

當時還有一本名叫《鬼話》的廣東英語小冊子,它「常見於僕役、苦力和店鋪主的手上」。這是清代的英文教材。|圖源:搜狐

在馬禮遜的《廣東省土話字彙》出街之後,很快就成為外國人學習粵語的標準教材,馬禮遜也會把字典寄給有心來廣州發展的朋友。

1830年至1832年,美國傳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和衛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先後來到中國,師從馬禮遜學習中文。

他們學成出師後,覺得馬禮遜編寫的《廣東省土話字彙》過於簡單,立志編出一本大而全的粵語字典。

1835年,裨治文和衛三畏開始了這項浩繁的工作,1841年,這本綜合性粵語字典問世,取名《廣州方言中文文選》。

裨治文和衛三畏。他們做得最牛的一件事,是用羅馬拼音體系,加上中文的聲調符號,給每一個粵語詞彙注了音。裨治文自我評價說,這一創舉「有效地表現了粵語發音上細微而複雜的差別」。有外地人嘗試用本書羅馬拼音標註的讀法念了幾個例句,居然有腔有調,八九不離十。|圖源:Wikipedia.org

此後,粵方言—英語詞典不斷湧現,場面蔚為壯觀。

而馬禮遜編的《廣東省土話字彙》卻一直是其中「最俗」的那本。

俗字典成了大寶貝

馬禮遜在編纂《廣東省土話字彙》時,故意往「俗」里編。

1819年,他給英國倫敦教會的報告中說:

「中國對於用俗話,即普通話寫成的書是鄙視的。必須用深奧的、高尚的和典雅的古文寫出來的書,才受到知識分子的青睞,因此只有極小一部分中國人才看得懂這種書。」

等到自己編字典,他用了超過一半篇幅來放市井氣十足的內容。

馬禮遜雖然把自己編的《廣東話土話字彙》稱為「Vocabulary(字彙)」,但整本字典有超過350頁是與社會生活相關的詞語、成語、慣用語、格言、農諺、詩句、短語等。

他沿用了中國《爾雅》以來形成的辭書分類編寫標準,把這部分分成24個大類,並結合當時的實際社會生活增加了一些義項:

有關社會屬性的朋友,親誼,名分,惡黨;有關社會活動的世務,盜竊,笑談,爭鬧;有關社會評價的情分,品格,艱苦,貧賤,富貴。

馬禮遜收錄的原味方言,也讓人時隔200年都能體味到粵語的鮮活。比如「雞膥」這個粵語詞,「膥」是廣東本地自創的方言字,字音為「chun」,字形由「未成肉」三個字構成,就是「蛋」的意思。

馬禮遜的字典保留了這個字形字義,他給出「雞膥唔鬥得石頭住」的英文對譯正好是「Eggs cannot fight with stones」(雞蛋鬥不過石頭)。

《廣東省土話字彙》因為保留着200多年前的嶺南社會面貌,且對粵語研究仍有巨大價值,目前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並由Google(谷歌)進行數碼化,供全球漢語方言研究者使用。

馬禮遜本人則在1834年8月1日病逝於廣州,享年52歲。他被埋葬在澳門,墓碑上寫着:「他將在工作之後得到安息,而他所作之工將由後人延續下去。」|圖源:Wikipedia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國家地理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1/1976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