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亓樂義:鬥而不破-中美大國競爭新常態

作者:
在軍力堪憂的形勢下,中國對美鬥爭保持可控局面是必然也是必要之舉。雙方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出現」鬥而不破」的新常態,是指鬥爭戰線涵蓋全方位、全領域,軍事是最後手段。雙方突發性碰撞或低於戰爭門檻的衝突也許會有,大打出手可以排除,危機管控將成為新常態。

美國防長沒有出席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鬥而不破成為中美大國競爭新常態。  路透社圖片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今天談中美大國競爭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出現」鬥而不破」的新常態。

第十屆北京香山論壇10月29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共有99個官方代表團、19國國防部長、14國軍隊總長(國防軍司令)、6個國際組織代表及專家學者和各國觀察員等1,800多人出席。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沒有參加,由國防部次長辦公室中國事務主任卡萊斯(Xanthi Carras)率領代表團低調出席,使得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Sergei Shoigu)成了媒體焦點。

中美峰會帶來緩和?

紹伊古這次到北京進行工作訪問。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為他舉行歡迎儀式,並陪同檢閱解放軍儀仗隊。雙方會談後張又俠指出,發展中俄關係是符合歷史邏輯的戰略抉擇,中方願與俄方攜手維護全球戰略平衡與穩定。紹伊古並受邀在論壇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備受中方禮遇。

紹伊古在講話中稱讚俄中關係模式堪稱典範,對其他國家越來越有吸引力,他還指責西方國家在歐洲挑起嚴重危機後,正試圖將衝突的可能性擴散到亞太地區。俄羅斯明明是侵略者,反而倒打一耙;中方非但不指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反而提供論壇為俄羅斯解套,其作法與這次論壇尋求「共同安全、持久和平」的主題,形成強烈反諷,使得北京香山論壇越辦越走樣。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雖未參加香山論壇,與會人士都清楚中美關係的走向才是關鍵。白宮新聞發言人皮埃爾(Karine Jean-Pierre)周二(10月31日)證實,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預計11月將在三藩市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袖峰會期間會晤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這將為處於激烈競爭的美中關係帶來某種緩和的可能。

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在這次香山論壇的高端對話上表示,長期以來中美關係有兩種表現形式,有時合作協調多一點,有時交鋒鬥爭多一點,兩者同時存在,因此很難界定下一個中美關係的周期就是合作,關鍵是雙方要找到一條正確的相處之道,只要雙方都能夠承認和接受,中美兩國便可以」和而不同,鬥而不破。」

鬥而不破

崔天凱認為,當前中美交往正在逐步恢復,這種交往應該擴大而且繼續深化。如果雙方」躺平」什麼也不做,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衝突對抗)很可能會發生。

「敢於鬥爭」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本質特點。毛澤東講得最多,鄧小平也講,但是在他的改革開放時代背景下,鄧小平不但要與美國鬥爭,更要爭取鬥而不破。1999年江澤民在十五屆四中全會閉幕時說:」與美國打交道總的策略是兩手對兩手,既要堅持原則、敢於鬥爭,又要策略靈活、善於鬥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鬥而不破,以鬥爭促進合作。」至此,江澤民明確說出對美」鬥而不破」的用語。

中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2016年推出潛心力作,名為《鬥而不破:中美博弈與世界再平衡》,為他的40年外交經歷,在美工作16年留下歷史紀錄,可見」鬥而不破」是中美關係長久來的常態現象。

習近平強調」敢於鬥爭、善於鬥爭,」同時他也提出」無論哪一手都要講求有理、有利、有節。」他強調鬥爭既要講」原則性,也講靈活性,」並且爭取」在鬥爭中謀求合作共贏。」習近平沒有說」鬥而不破,」字裏行間,他和江澤民的說法幾乎相同。因此這些論述不是習近平的發明,而是延續前人,卻又走向某種極端化,帶有強烈的毛澤東色彩。

」鬥爭」一詞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出現22次,貫通對台鬥爭、國際鬥爭、掃黑除惡鬥爭、軍事鬥爭、反腐敗鬥爭等多個領域,涵蓋鬥爭精神、鬥爭本領,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等多種表述。不僅如此,習近平把發揚鬥爭精神的內容寫入新的黨章,「鬥爭」一詞出現13次。

中美鬥爭歷史必然

習近平為何如此高舉鬥爭大旗?旅居美國的中共黨史專家高文謙認為,習近平再提鬥爭哲學,是出於中國現實環境需要。他完全繼承毛澤東的衣缽,」他用這麼一桿槍,來對付所面對的內外困局,以及反對的力量。」可以說,鬥爭本身也是習近平權力定於一尊的手段,因此黨媒不斷強調,堅定擁護習近平作為黨中央的核心與全黨的核心地位,是發揚鬥爭精神的根本保障,否則不足以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

就中美關係來說,習近平確信中美鬥爭有其歷史必然性。他多次強調,中國正處於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往往是國家安全的高風險期,某些大國(主要指美國)對中國進行戰略遏制和圍堵的力度不斷加大,千方百計打壓中國,這是歷史規律。

就鬥爭本質而言,習近平認為,西方敵對勢力(主要指美國)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與中國的對立不可調和,誰也改變不了誰。因此中國要做好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長期鬥爭的充分準備,鞏固黨的長期執政地位,保證社會主義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既然中美鬥爭是歷史規律,避免不了;中美鬥爭本質又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取決於更多的超軍事手段和綜合國力。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中國還無法實現計劃中的現代化強國,習近平沒有能力提前與美國全麵攤牌,只能保持鬥而不破,直到中美兩國力量對比可能出現實質上的勢均力敵或力量翻轉。在此之前,延長鬥爭時間是必然選擇。

「西強東弱」沒有改變

中國與美國保持鬥而不破還受到3大因素影響。首先,習近平判斷」東升西降」是歷史大趨勢,但他也清楚」西強東弱」的總體態勢沒有根本改變,世界各主要力量正在進行戰略鬥爭,總體形勢尚未明朗。因此習近平頻繁告誡黨內,保持戰略定力,加強戰略運籌,才能在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變化中掌握戰略主動。

其次,中國各主要戰略方向從東北、東南到西南,從東海、台海到南海都面臨安全挑戰,並且都和大國戰略競爭、地區格局調整交互影響,聯動升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一旦與美國鬥爭失控,將引發難以應對和收拾的連鎖反應。

接着,從國內形勢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結構性瓶頸,社會不穩定因素升高,保持政治社會大局穩定是習近平當務之急。中美鬥爭失控將直接打亂改革開放穩定大局,遲滯或中斷現代化強國進程,進而威脅中共政權的長期執政地位。基於以上因素,保持與美國鬥而不破,是習近平掌握權力,局面不致失控最穩當的策略。即使他把鬥爭極端化,也不會不顧穩定中美大局現實上的需要,而出現瘋狂之舉。

中美鬥爭失控的引爆點很可能來自台海衝突。不過,這種風險在今後一段時間並不明顯。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項目常務總監葛來儀(Bonnie Glaser)10月29日在《紐約時報》發表觀點文章指出,近期解放軍對台威懾行動掩蓋中國領導層內部的重大疑慮,就是實力未經實戰考驗的解放軍能否以可接受的代價奪取並控制台灣,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失利很可能加劇這種疑慮。因此中國軍隊在未來幾年內不太可能做到佔領台灣。

另外,中國軍隊高層遭到清洗,表明習近平對軍隊的作戰能力缺乏信心,軍隊腐敗也對軍事準備造成影響。葛來儀認為,中國對台咄咄逼人的行動不應被視為迫在眉睫的攻擊跡象,而應該按照其本來面目對待。這是中國展示不能容忍台灣獨立的決心,也是解放軍磨練技能的機會。

危機管控新常態

美國國防大學國家戰略研究所中國軍事事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吳志遠(Joel Wuthnow)9月26日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提出類似看法。習近平對軍隊缺乏信心還可能影響黨在未來幾年對使用武力的考慮。他意識到軍隊是一個醜聞頻發的機構,儘管有宣傳工作和定期反腐運動,但很難控制。這次軍隊採購部門存在嚴重腐敗現象,很可能另有隱情,包括過去10年採購武器裝備的品質問題,進而波及軍隊戰備,或至少影響習近平對軍隊在衝突中能否勝任的看法。

在此情況下,習近平不得不問,如果要求軍隊從平常象徵性的力量展示如對台軍演,轉而與有能力的對手進行真正衝突時會出現什麼問題。接着,習近平和政治局常委在決定是否與美國和台灣發生衝突時也會首先考慮到這些問題。

在軍力堪憂的形勢下,中國對美鬥爭保持可控局面是必然也是必要之舉。雙方有可能在較長時期出現」鬥而不破」的新常態,是指鬥爭戰線涵蓋全方位、全領域,軍事是最後手段。雙方突發性碰撞或低於戰爭門檻的衝突也許會有,大打出手可以排除,危機管控將成為新常態。

如果習近平判斷政治上有需要,即使軍事上有困難和風險,他有可能對台鋌而走險。這個」險」是以有限目的,不與美國全面開戰為前提,遊走於戰爭邊緣,對台發起戰略威懾和快打快收的軍事行動,確保台海形勢維持大國競爭的均衡局面,直到本世紀中葉,中美兩國力量對比可能出現翻轉。在此之前,中美鬥爭只能保持鬥而不破。

聽眾朋友們,您現在收聽的是自由亞洲電台的「軍事無禁區」欄目。我是欄目主持人亓樂義。謝謝大家收聽。下次再會。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0/197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