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拜習會前,中國「兩科目」全掛了

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與生產者物價指數雙雙再跌

隨着中國國內需求的主要指標顯示出自疫情以來從未見過的疲軟,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10月份再度下滑。同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通縮也進一步加深。這些都令中國廣泛基礎的經濟復甦能否出現成疑。

據國家統計局星期四(11月9日)公佈的數據,中國10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年減)下降0.2%,其中城市下降0.1%,農村下降0.5%;食品價格下降4.0%,非食品價格上漲0.7%;消費品價格下降1.1%,服務價格上漲1.2%。

10月份CPI環比(比9月份)下降0.1%,其中城市下降0.1%,農村下降0.1%;食品價格下降0.8%,非食品價格持平;消費品價格下降0.1%,服務價格下降0.1%

這是時隔2個月後,消費者物價指數再次呈現負成長,也是自疫情期間的2020年11月以來同比環比首次雙雙呈現下滑。

路透社報道說,CPI標題指數下降是受豬肉價格進一步下跌所拖累。在需求疲軟而豬肉供應過多的情況下,10月份的豬肉價格同比暴跌30.1%,比9月份的同比下跌22%進一步惡化。

報道表示,即便是排除了食品和燃料價格的核心通脹,10月份也減緩到僅同比增長0.6%,比9月份的同比增長0.8%還要糟糕。

報道說,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繼續承受通貨緊縮的壓力,以及無法達到政府制定的全面通脹約3%目標的風險。

北京一家早市的顧客在挑撿西紅柿。(2023年8月9日)

同時,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還顯示,10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2.6%,降幅比9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1至10月平均,PPI較去年同期下降3.1%。對於10月份PPI降幅擴大,國家統計局歸因於去年同期基期較高等原因。

路透社報道說,中國的消費者價格指數今年7月跌入負數,呈現通縮,不過8月份回歸增長,9月份持平。但是,生產者價格指數10月份延續了13個月的通縮狀態。

報道表示,綜合其他經濟數據指標,中國第四季度到目前的數據表明,有意義的經濟復甦難以實現。

報道援引仲量聯行(Jones Lang Lasalle)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龐溟(Bruce Pang)的分析說,最新數據表明,對中國政策制定者來說,在疲軟的需求下應對持續的通脹仍舊是一個挑戰。

龐溟表示,仍需要適當的政策組合和更多的支撐措施,防止經濟進一步在通脹預期上繼續下行,這可能會危及商業信心及家庭支出。

報道還表示,中國還出現外國直接投資(FDI)有史以來的首次季度赤字,表明了在西方國家政府採取對中國「脫風險」(de-risking)措施後,資本外流面臨巨大壓力。

報道說,穆迪(Moody)周四表示,預期中國經濟2023年增長5%,符合當局制定的目標,2024和2025年則增長4%。

同時,中央社報道,總部位於上海的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分析說,中國依然在一個通縮的環境中,內需依然疲弱。

中國經濟重陷通縮,復甦乏力擔憂再起

中國在經歷了短暫的緩和之後於10月份再陷通縮,這凸顯出中國政府要重振內需是多麼困難。

通脹低迷主要是由食品價格大幅下降所致。圖片來源:RAUL ARIANO/BLOOMBERG NEWS

中國在經歷了短暫的緩和之後於10月份再陷通縮,這凸顯出中國政府要重振內需是多麼困難。

在美國和許多發達經濟體,抑制通脹仍是央行的一項首要任務,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今年大部分時間裏都難以使通脹回升,這一最新證據表明,在房地產長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政府迄今為止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措施未能提振消費者信心。

通縮跡象再現之前,其他一些令人失望的數據也表明中國經濟復甦勢頭減弱。

10月份出口連續第六個月下降,製造業活動意外萎縮。一些經濟學家表示,CPI此次出現負增長表明中國的基本需求仍疲軟,但並不一定意味着中國正猛地邁向大幅放緩。

荷蘭國際集團(ING)亞太區區域研究主管Robert Carnell指出,造成如今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供應過剩,而不是需求崩潰。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四公佈,繼9月份持平後,10月CPI同比下降0.2%,為7月份以來第二次出現下降。這遠低於中國政府設定的今年全年CPI同比上漲3%的目標。

通脹低迷主要是由食品價格大幅下降所致,10月份食品價格下跌4%,大於9月份3.2%的降幅。由於中國養豬行業受到供應過剩困擾,10月份豬肉價格同比下跌30%;豬肉是中國餐桌上的一道主菜。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表示,CPI下降是由於「10月份全國大部分地區天氣晴好,農產品供應總體充足」,加之10月份黃金周節後消費需求有所回落。

10月份剔除食品和其他易波動商品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6%,低於9月份0.8%的漲幅。

相比之下,美國9月份CPI同比上漲3.7%,仍高於美聯儲設定的2%的通脹目標。

與此同時,中國10月份PPI同比下降2.6%,標誌着連續第13個月出現通縮,這加劇了人們對許多工廠業主正大幅降價以爭奪市場份額的擔憂。

深圳龍崗工業園,工廠經理Huang Guanhua說,由於今年迄今為止的訂單同比減少了近40%,他的汽車儀錶盤攝像頭生產業務今年不得不大幅打折,導致公司利潤率縮小。

Huang說:這是我們經歷過的最糟糕的一年。他的工廠從2013年開始生產儀錶盤攝像頭,擁有約70名工人。

在今年大部分時間,通縮壓力一直困擾着中國經濟。在取消了所有與新冠疫情有關的限制措施後,中國經濟一開始曾出現消費熱潮,但隨着房地產危機的加深,這種熱潮很快消退。

經濟學家們正在辯論中國是否面臨債務通縮陷阱的風險,即物價下跌令債務的實際價值上升,從而導致消費者拖欠貸款並抑制消費。

許多人認為,隨着更多刺激措施的推出,中國將避免長期通貨緊縮。

「中國的通脹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似乎仍將保持低位。但我們認為中國並非即將進入通貨緊縮的漩渦,」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寫道。他們指出,隨着政策支持的逐步到位,核心通脹率很可能在明年上半年恢復到1%以上。

一些人警告說,通縮壓力將持續存在,部分原因是隨着美國為首的西方經濟體加大力度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中國難以應對不斷上升的製造業產能過剩風險。

瑞穗證券亞洲(Mizuho Securities Asia)高級中國經濟學家Serena Zhou表示,中國很可能面臨長期通縮壓力,因為國內需求也許無法消化閒置產能。她補充說,影響可能是輕微的,但會持續很長時間。她預計,到今年年底,中國CPI漲幅將達到0.2%左右。

人們原本憧憬中國經濟活動在經歷了夏季的普遍放緩之後會重新站穩腳跟,但物價水平的下跌澆滅了這一希望。

本周公佈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出口進一步下挫,因西方國家的緊縮政策打擊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10月份中國製造業、服務業和建築領域活動指標均弱於前一個月。

除了降低房貸利率和放鬆大城市購房限制之外,中國上個月還公佈了一項增發人民幣1萬億元約合1,370億美元)國債以支持國內經濟的計劃,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需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來穩增長。

瑞聯銀行(Union Bancaire Privee)駐香港的高級亞洲經濟學家Carlos Casanova說,決策者需要保持高度警惕,並繼續為經濟復甦提供支持。他預計中國央行將在12月進一步降息。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VOA 華爾街日報 X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110/1976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