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僅三味藥治癒足癬,藥簡效捷!

三物黃芩湯為《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中的一個附方。原方為《千金要方》三物黃芩湯(黃芩一兩、苦參二兩、干地黃四兩),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本為治婦人產後周身煩熱之方,今改內服為外用治療足癬,療效顯著。

三物黃芩湯外洗治療足癬

張某,男,48歲,2018年11月26日初診。

主訴:雙足掌乾裂瘙癢反覆發作6年余。6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足掌乾燥,足跟部裂口瘙癢,醫院診為足癬,塗派瑞鬆軟膏,裂口處塗豬脂,漸漸痊癒。此後,每年入冬時,足癬復發,多方多法治療,只暫緩解,終不能愈。

刻診症見:雙足整個足跖部皮損肥厚、乾燥脫屑、右足背亦延及伴瘙癢,雙足跟處皸裂疼痛。舌質紅,少苔,脈沉細稍數。

西醫診斷:角化過度型足癬;

中醫診斷:足濕氣(血虛風燥證)。

病因病機為濕熱蘊結,熱傷陰血,血虛風燥;治宜清熱燥濕,滋陰養血,殺蟲止癢;藥用《千金要方》三物黃芩湯。

處方:黃芩、苦參各100克,地黃60克。顆粒劑,開水沖泡,先熏後洗,每次20~30分鐘,每劑藥用2天,每天熏洗1~2次。洗後外塗七參連濕疹膏。

12月2日複診:藥後瘙癢消失,皮損變軟。守上方加夏枯草60克,3劑,用法同前。足跟皸裂處,白及適量,蜂蜜調膏,塗後封包。

12月10日三診:皸裂處裂口縮小,肥厚皮損較前變薄,守上方,苦參、黃芩減為60克,加當歸60克,用法同前。至12月26日,共用藥12劑,裂口癒合,肥厚皮損消失而告愈。1年後隨訪未復發。

按:足癬,屬中醫學「足濕氣」「臭田螺」範疇,本例患者雖一派血虛風燥表現,但其致病之由,初由濕熱下注,久則熱盛傷陰化燥,而形成皮損肥厚、皸裂等。中醫皮科泰斗趙炳南指出,乾燥肥厚、皮損粗糙屬於頑濕結聚。不僅糜爛流滋是濕,而粗糙肥厚也是濕。濕熱結聚為病之本,血虛風燥乃病之標,故主要病機為濕熱陰虛,與三物黃芩湯方證病機契合。根據中醫學異病同治法則,把治療婦人產後周身煩熱的三物黃芩湯外用於足濕氣(血虛風燥證)治療,收效甚捷。

三物黃芩湯中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神農本草經》謂其:「主諸熱黃疸……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苦參既清下焦濕熱,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疹、疥癬要藥。

《本草正義》云:「苦參,大苦大寒,退熱降泄,蕩滌濕火,殺濕熱所生之蟲,較之芩、連力量益烈。」苦參、黃芩相配,強強聯合,清濕熱之力倍增,針對足濕氣濕熱結聚的主要病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甘寒質潤,滋陰降火。

《本經逢原》云:「內專涼血滋陰,外潤皮膚榮澤。」故治陰虛有熱,足擔重任。加夏枯草,取其散結消腫之力。有報道用夏枯草、白及,豬油調膏治手足皸裂,療效很好。當歸補血活血,使肥厚皮損消散。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滋陰活血、散結消腫功效,緊扣足濕氣(血虛風燥證)病機,又變湯劑為外用,使藥物直達病所,故其效卓著。正如清代外治大師吳師機所云:「變湯劑為外治,實開後人無限法門。」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 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23/1969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