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16萬掛牌量,北京心急二手房業主開始自己賣房

二手房市場裏,擺在買家面前的選擇越來越多。

《中證報》報道稱,截至10月6日,北京二手房掛牌量再創新高,突破16.6萬套。

以往穩固的「賣方市場」迅速轉變:買家生怕「接盤接在半山腰」,看向房子的目光越發「挑剔」;賣家和中介不得不更為主動,「快成交」,成為主流訴求。

在這一目標的驅動下,過去慣性的成交模式、中介市場結構被打破,一些新動作逐漸成型。賣家們開始摒棄以往的「高心氣」,把姿態放得更低。博弈的市場中,單邊看漲預期不再穩固,降價、隱性降價暗暗生發。

心思更為活絡的賣家們,已經開始拒絕「外包」,主動把「房產銷售」的責任扛回自己肩上。

一系列嘗試背後,賣家還能重新奪回在市場中的主動權嗎?

1、激增的房源如何被消化掉?

上海易居研究院發佈的《二手房掛牌激增現象研究》報告顯示,今年6月初,全國13個重點城市的二手住宅掛牌量為199萬套,相比今年年初增長了25%。

其中,重慶、成都和上海的二手房掛牌量最大,6月初分別為22萬套、20萬套和18萬套。若要對比2023上半年的增長幅度,則是上海增長最大,為82%,其次是武漢和西安

8月末剛剛在一線城市落地的「認房不認貸」政策,進一步助推了這些城市掛牌量的增長。

「房源太多了,看不過來。」

正在看房的「剛改」買家王朝陽,直觀感受到了供給端的放量,她關注的一些大型社區里,同戶型一下可以多出來好幾套。9月末的一天,經過篩選後,中介仍帶她看了20多套房子,「頭都看懵了」。晚上回家她才發現,這一天光看房步數就輕鬆過萬。

身處情緒極度分化的周期底部,「買漲不買跌」的心態在買家之間相互影響,即便是剛需、剛改也顯得更為謹慎,於是房子賣得越來越慢。易居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全國13城二手住宅去化周期為10個月,二季度則拉長到了15個月。

如今,激增的房源如何被消化掉?

成希是來自新一線城市的賣家,據她觀察,和自家同小區同戶型的房子2022年10月被擺上貨架,一共降價6次,蒸發50萬元,到現在都還沒賣出去。「我要是買家我也不敢貿然出手。」她說。

這波賣房人中,大多是「賣一買一」的置換群體,有些賣家在自己搜尋鍾意的改善型住房時,一邊等待買家,一邊根據看中的房子價格變動情況,來決定自己出售時的心理底價。

但對於買家來說,房源太多,可選擇的空間在增大,想要對比的時間也在拉長。王朝陽回憶自己一天內看的20多套房子裏,同小區、同戶型的小三居就看了四、五套,只是樓層和裝修不一樣,雖然定價根據自身特點有所不同,但是對比非常直觀。

「一進門,雜物太多了影響採光,順帶就影響我對房子的觀感,可能進去轉兩圈就出來了。有些無裝修,定價也沒有便宜,就直接pass掉了。」她說。

成希也在不斷接待買家,她最直接的觀感是「買家看得越來越細了」,像衣櫃沒做到頂這樣的細節,在上行市場中根本不會被算進考量範圍,現在也都成了問題。

在這樣的市場博弈中,需要有一個推動力刺激成交,於是着急出手的賣家,最先行動了起來。

成希為了展現誠意,順路接送買家。而不少着急的業主甚至會為了把房子賣出去,花上十幾萬重新裝修。畢竟和降價20萬還沒賣出去相比,送裝修反而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王朝陽甚至發現,自己關注的一套房,不僅被線下中介推過,自己常去的房產論壇、買房群里,業主也親自現身,做起了推介。

2、中介「求變」

和賣家一樣着急的,是中介,他們被拉長的成交周期所困。

有中介告訴成希,即便是以前專做二手房的中介,如今也越來越多做新房銷售了。因為一手房提成更高,二手房中介更辛苦,賺得還沒有新房中介一半多。不確定性增加的市場環境中,選擇溯游而上的是少數,轉去做新房銷售、甚至轉行,成為了中介們最後的選擇。

仍舊留在行業里的人們,篤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隨着以貝殼為代表的平台,將房產交易、服務逐漸在線上透明化,買房子也開始有一種電商平台購物的體驗。

當海量的二手房源在APP上展示時,也演化出類似貝殼賣房「流量包」這樣的產品,思路就是賣家出錢買「資源服務包」,可以獲得流量傾斜,更高的曝光率、更精細的線上推廣策略和展示窗口。

不過,在社交平台上,關於「買流量包賣房」會不會被割韭菜的討論並不少,也有網友表示,因為沒有買「流量包」,感覺中介不是誠心幫忙賣房。每一條留言背後都是一位心急的賣家。

王朝陽也感受到了中介的用力,國慶假期前,一位中介再三邀請王朝陽去看一套房子,在中介口中,這套東西向的房子性價比非常高。信心滿滿的中介,為了吸引更多中介和客戶來看房,甚至自掏腰包發出去數千元紅包。

與此同時,為了拓寬服務半徑,不少中介開始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上開號引流。以前坐等賣家上門,或者熟人互推的模式已成為過去式,廣撒網才是硬道理。社交媒體上,有中介以賣家的口吻介紹房源,直到買家過去問,才發現是中介。

急迫獲客的心態,似乎讓中介們忘記了,這一行最重要的其實是建立信任。

房地產交易周期拉長,摩擦在增大,降低經紀費率、調整收費模式也成為趨勢,這催生了中介費用的下調。

9月下旬,北京鏈家實施了全新的費率標準:中介費率由2.7%下調至2%,買賣雙方各付1%。在此之前,中介費用一直是由買家全額承擔。

有業內人士討論到,買賣雙方共同承擔,可能會刺激自行成交增加,畢竟雙方都有意願,同時為自行成交提供諮詢和服務的一些機構或許迎來空間。

此前市場上已經有一些房產大v們,通過自媒體渠道積累了一批信任的粉絲,打着拉近買賣雙方的旗號,大v們不僅會主動推介一些房源,也會利用自身的專業度和信息差,為賣家提供包括成交在內的各類服務。例如幫助買家砍價,如果最終成交,博主收取的費用,相較於砍下來的總價和中介費,更加划算。

3、賣房人不靠中介

為了把房子賣出去,從接手房源就開始對業主拼命壓價,已經成了中介們的慣常操作。而這樣的舉動,也徹底激怒了一部分賣家,他們決定自己賣房,一邊避開中介們施加過來的市場壓力,一邊避開高額中介費。

成希就是自己賣房的成功案例。回想起第一次的賣房經歷,她仍然覺得像夢一樣。房子位於新一線城市,離市區相對遠,但離地鐵站挺近。裝修上,成希花了大心思,電器品牌都是自住標準,裝修也是當下最時髦的奶油風,全新未住。

2023年5月,她把房子掛上了大型的中介平台,陸續開始有人看房。但最初的一次談判中,對方給到的價格跟成希的心理預期差了2萬塊,沒能談妥。重新復盤時,成希直言:「當時心氣確實比較高。」後來家裏人攤開來算賬才發現,房貸利息里包含的資金成本,其實沒幾個月就高過了2萬塊。

後來樓市一路下行,有中介開始對成希壓價,「他說現在市場非常不好,他自己把兩套房都賣了,全家租房住。我給他報的價格太高了,掛牌價只能比同小區的毛坯房多個幾萬塊。」成希說,自己花了20萬裝修,這位中介的報價和她的心理預期差了十多萬。

但最終激到她的,是中介斷定她的房子按照心理價位一定賣不出去,甚至不想幫她掛上平台。

成希決定自己賣房。傍晚,陽光從窗子照進來,給奶油色的裝潢鍍上金光。成希把這一幕拍下來,發上了小紅書。帖子裏一併詳細介紹了房子的優勢、劣勢,還把報價區間寫得很明確——這是一般賣家都不會做的事,中介賣房更是不會透露,他們要的是對方私信加微信繼續溝通。

當天,帖子流量很大,不少買家要來看房,邀約排滿了整個周末。周六,成希又約了抖音博主來拍攝房源,房源剛拍攝完,還沒來得及引流,買家就出現了。

最終的買家是一位95後女孩,和成希屬於同個集團,她們在系統里能查到對方的名字。信任迅速建立起來。雖然是通過社交平台賣房,但該走的購房程序還是要通過中介。最終,成希付給中介幾千塊手續費,房子成交了,價格符合她當下的心理預期。

過去,一些地產論壇、區域論壇上,會零星出現賣家個人售房的帖子,如今在年輕人聚集的小紅書、抖音等平台,以圖文、視頻+種草風表達的個人售房貼越來越多。不過,部分平台對此類展示會有限制。

由於工作調動,成希現在住的房子也準備出手。這時候她才意識到,小紅書其實對賣房的帖子有限流,而之前那套房子能夠得到流量助推,大概率是圖片精美,系統把她識別成了家居博主。「這次發帖的時候,就給我提示了,說可能是違規營銷。」成希說。

也有同樣在小紅書賣房的賣家告訴《豹變》,私信的人確實很多,但不少是中介來套底價的,不是真心的買家。

顯然,自己賣房沒有那麼容易。也正因如此,小紅書上每一條賣房動態下面,都有很多人接賣房好運。點進他們的主頁,又會發現一個個新的賣房帖子。到這裏,社交平台似乎又回歸了抱團取暖的社交本質。

成希告訴《豹變》,如果房子遲遲賣不出去,她會考慮便宜出租,這也是社交媒體給她的靈感:賣房帖子發出去之後,有幾個女孩子來私信她,「在附近上班,您的房子出租嗎?」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豹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13/1965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