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印度洋霸主崛起

作者:
新一代的維克蘭特號服役後,已首次與超日王號編成雙航艦戰鬥群,進入阿拉伯海進行演訓,讓印度海軍又再次擁有雙航艦作戰能力。不過已開始興建的第二艘國造航艦維沙爾號,進度依舊很緩慢,印度想完成擁有三艘航艦的目標,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

印度延宕已久的首艘國造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R11)(圖片摘自INS Vikrant推特)

印度的海軍艦載機採購案,終於塵埃落定,由法國的飆風M(Rafale M)擊敗美國的F/A-18E/F與俄羅斯的MiG-29K,取得26架的訂單,同時印度海軍還將一併採購三艘鮋魚級(Scorpène class)柴電攻擊潛艦,以強化水下作戰能力。而印度延宕已久的首艘國造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R11),已在2022年下水服役,預計將搭載這26架飆風M戰機,逐步強化印度海軍戰力,成為印度洋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印度計劃在未來保有三艘航艦,以維持一艘在東岸的孟加拉灣活動,一艘在西岸的阿拉伯海巡弋,一艘進塢保養維修。所以印度的下一艘國造航艦也已開始興建,並命名為維沙爾號(INS Vishal),其噸位與可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將會超越目前的維克蘭特號。在印度航艦兵力的持續發展下,勢必將影響南亞,甚至是整個印太地區。

印度未來將保有三艘航艦

回顧印度的航艦發展歷程,其實非常的久遠曲折,並受到幾個國內外關鍵因素的影響。首先是大印度地區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獨立,並分裂成巴基斯坦與印度,兩國到今天都還是大英國協的成員。特別是印度與英國的關係仍十分密切,在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有許多合作計劃,印度部隊受英國的影響非常深遠,使用過許多英制武器,至今還是採用英式操典。其次是冷戰開始後,印度身為美蘇兩大集團外的大國,發起了不結盟運動,想置身事外,並左右逢源。在這種思維影響下,印度外購武器時也採取平衡策略,分別從美蘇兩大集團取得,這一直延續到蘇聯解體後,這也導致印度擁有許多俄制武器。最後一點是印度也跟許多國家一樣,希望建立能自給自足的軍工產業,以達到國防自主的目標,並出口到其他國家。

印度航艦的發展,就完全反映了這幾個因素。首先印度在1961年從英國獲得了第一艘航艦,這艘威嚴級(Majestic class)輕型航艦是在二戰中開始建造,排水量達16000噸,命名為赫丘利斯號(HMS Hercules,R49),但下水艤裝時,戰爭結束,因而停工,從未正式服役。戰後英國為了處理這些閒置的武器,積極向大英國協國家推銷,印度於1957年決定採購,讓這艘航艦得以續建。赫丘利斯號的原始設計擁有蒸氣彈射系統,能搭載霍克飛機公司(Hawker Aircraft)所生產的海鷹(Sea Hawk)戰機,同時印度也採購了法國的Bréguet Br.1050 Alizé反潛攻擊機,讓印度海軍獲得了在航艦起降戰機的寶貴經驗。此外艦上還配備印度航太公司(HAL)的獵豹(Chetak)直升機,與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Westland)的海王反潛直升機,整體戰力並不差。

赫丘利斯號到印度服役後,改名為維克蘭特號(INS Vikrant,R11),在印巴戰爭與幾次對外軍事行動中,都有不差的表現,後來印度的第一艘國產航艦就是繼承自這艘輕型航艦的名字。但二戰時期所設計的輕型航艦,畢竟有所局限,性能慢慢跟不上時代,再加上印度只有這一艘航艦,在調度上完全沒有任何餘裕,一旦入塢維修,海軍就面臨沒有航艦可用的窘境。因此印度決定對維克蘭特號進行性能升級,拆除早期的蒸氣彈射系統,將艦艏改為滑跳甲板,以方便引進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新型海獵鷹戰機(Sea Harrier),同時再從英國接收一艘二手航艦,以組成雙航艦戰鬥群。於是才剛剛退役的半人馬座級(Centaur class)航空母艦赫爾墨斯號(HMS Hermes),在重新整修後,於1987年抵達印度服役,並改名為維拉特號(INS Viraat,R22)航艦。

在印度強化海上航空戰力的計劃完成後,兩艘英制的航艦,都配備了海獵鷹戰機與海王反潛直升機,雖然海獵鷹無法進行超音速飛行,但優秀的對地火力支援與制海能力,讓印度海軍成為印度洋上不可忽視的力量。不過風光背後的隱憂是第一代的維克蘭特號已經服役很久,雖經過改裝升級,但艦體逐漸老化的問題無法解決。同時英國因國力大不如前,多次想要放棄航艦的興建計劃,最後雖然勉強籌建了無敵級(Invincible class)航艦,但在短時間內已無法再出售退役的航艦給印度,讓印度必需尋求新的來源管道。在這種情況下,印度首度萌生了自己興建國產航艦的念頭,並在多方討論後,展開自行設計生產的前置工作。但不久後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龐大的蘇聯海軍艦隊被分拆給俄羅斯與烏克蘭,讓印度又獲得了二手航艦的來源管道。

當時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經濟十分困難,積極想要出售手上的戰機與軍艦,來籌措財源。印度則從不結盟運動後,引進過不少蘇聯時代的武器系統,雙方有通暢的軍售管道,並不排斥向俄羅斯或烏克蘭採購航艦。當時蘇聯最先進的航艦是庫茲涅佐夫級(Kuznetsov class),首艦庫茲涅佐夫號已下水服役,後來劃歸俄羅斯海軍所有,二號艦瓦良格號(Varyag)則在烏克蘭的乾塢里興建到一半,成為了烏克蘭的財產。由於俄羅斯仍然希望保有庫茲涅佐夫號,印度又不想向烏克蘭買尚未完工的瓦良格號,認為接手續建的風險太大了,於是印度把目標放到了前一代的基輔級(Kiev class)航艦上。但因印度內部的歧見與財務問題,讓兩國的談判非常緩慢,一直到老邁的維克蘭特號在1997年退役,中國又在1998年買走瓦良格號,印度的態度才轉趨積極。

超日王號(INS Vikramaditya)購自俄羅斯

基輔級航艦共有四艘,前二艘也被中國以興建主題公園與旅館的理由買走,一般認為很可能在改建前,解放軍都進行過詳細的測繪研究,以累積續建瓦良格號的知識技術。第三艘則被拆解,最後一艘巴庫號(Baku)在1987才服役,蘇聯解體後改名為戈爾什科夫號(Gorshkov),但沒幾年就因鍋爐起火,被迫長期停泊在港口中。由於俄羅斯無力負擔修復費用,一直難以重返現役,導致該艦的服役時數很短,艦體與機電設備大致都算完好,而受到印度青睞。雙方在2004年簽定軍售合約,這艘航艦會先在俄羅斯進行大規模性能升級,再返回印度服役,並改名為超日王號(INS Vikramaditya)。不過俄羅斯的改裝工程不只大幅延宕,經費暴增,甚至鍋爐還在海試時出現故障,所以交艦時間一直延後,直到2013年才終於舉行成軍典禮,開始服役。

基輔級在蘇聯時期被定位為航空巡洋艦,除了艦艉的傾斜飛行甲板外,艦艏還安裝能酬載核子彈頭的玄武岩(P-500)長程超音速反艦飛彈,以反制美國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由於印度並不需要這樣的配備,於是決定拆除,改為滑跳甲板,同時沒有採購俄羅斯海軍當時所使用的Su-33,反而決定引進16架的MiG-29K,做為超日王號的艦載機。初代的MiG-29K曾與Su-33競爭過蘇聯的新型艦載機,但屬於輕型多用途戰機的MiG-29K敗給了重型空優戰機Su-33。不過登上庫茲涅佐夫號服役的Su-33,表現卻不盡人意,除了機身較大,不易在航艦上狹小的飛行甲板操作外,Su-33的妥善率也不佳,滑跳起飛所能攜帶的油料與彈藥有限,大幅削弱了Su-33的作戰能力。當印度在選擇艦載機時,MiG-29K又捲土重來,進行了大幅度改良,一舉擊敗Su-33。

改良型的MiG-29K,不只擁有制空、反艦與對地打擊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印度海軍航空隊邁入超音速時代。只是超日王號實在延宕太久才返回印度服役,讓印度有很長一段時間,又回到只有一艘航艦可用的時代。不過這也讓印度的國造航艦計劃加快腳步,在完成設計後,立刻在2009年開工興建,並於2013年完成了船體建造,風光下水。但接下來的艤裝過程,卻又步上了印度重大工程常常拖延過久的宿命,還受到疫情影響,一直到2022年才正式服役,其間也無可避免地經歷過多次修改設計與追加預算的問題。維拉特號還在2017年就先退役,讓超日王號獨撐大局。原本印度還打算以自制的光輝戰機(HAL Tejas)為基礎,發展艦載機版的光輝戰機,無奈這個計劃一樣胎死腹中,而MiG-29K的性能也已經慢慢過時,最後只能決定外購。

印度與中國的航艦競爭難斷勝負

為了爭取這筆龐大的訂單,俄羅斯再度推出改良型的MiG-29K參與角逐,美國則批准出售大黃蜂戰機家族的最新衍生型F/A-18E/F Block III給印度,此外還有法國的飆風M與瑞典的JAS-39E/F參與競爭。這幾個選擇各有利弊,買MiG-29K在後勤上比較便利,但升級幅度有限。美國的F/A-18E/F Block III戰力強大,能配備各種武器與莢艙,只是印度不希望太過依賴美國。印度空軍已擁有飆風戰機,海軍再使用同款戰機,一樣有後勤上的優勢,但法制戰機操作成本高昂,飆風戰機的尺寸也略大,可能要再改裝艦上的升降機。瑞典的JAS-39E/F有獨到之處,但採購國家少,風險可能較高。最後在多次評比下,由法國的飆風M出線,雖然這筆軍售案最後是否能如期完成,還在未定之天。但如果成真,這款優異的戰機將讓印度的航艦戰力大幅提升。

新一代的維克蘭特號服役後,已首次與超日王號編成雙航艦戰鬥群,進入阿拉伯海進行演訓,讓印度海軍又再次擁有雙航艦作戰能力。不過已開始興建的第二艘國造航艦維沙爾號,進度依舊很緩慢,印度想完成擁有三艘航艦的目標,恐怕還需要很長時間的努力。相較於買下瓦良格號的中國,雙方的發展各有所長。中國在短時間內先將瓦良格號改建成遼寧號,並進一步仿製出山東號航艦,再快速進步到配備電磁彈射系統、噸位更大的國產福建號航艦,速度極快。不過目前仍使用仿自Su-33的殲-15艦載機,由於俄羅斯也決定以MiG-29K淘汰Su-33,未來中國的殲-15,將是Su-27系列戰機中,最後仍在服役的艦載機。中國雖然很清楚這個隱憂,積極發展殲-35來取代殲-15,但可否順利服役仍有待觀察。印度與中國的航艦競爭,還難以斷言勝負。

放眼未來,印度積極東進,並參與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海軍活動範圍已逐漸進入南海,而中國對南海的野心,也是路人皆知。印度與中國遲早會在南海有更多的接觸,雙方除了在喜馬拉雅山上的爭議邊界徒手對抗,在海上的航艦較勁可能會更為激烈。印度已事先佈局,除了推出興建P-18大型飛彈驅逐艦的計劃,更出售布拉莫斯(BrahMos)超音速反艦飛彈給越南與菲律賓,用來牽制中國的意圖非常明顯。綜合來說,印度的軍事發展,雖然常給人效率不彰、武器旁雜、缺乏長遠規畫且重複投資的弊病,但優點在於不屈不撓,緩步發展,堅持到底,並善用國際情勢做為槓桿,尋求多方來源,以分散風險,還是可以給台灣不少啟示。近日有多名印度退役高階將領連袂訪台,為台印軍事交流與合作開啟新頁,值得台灣持續加強推動。

2023年10月03日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1006/196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