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中共「軟性統戰」瞄準台灣「首來族」

—從「聊聊興趣」到「軟性統戰」的光譜中國「大交流時代」文化軟攻勢如何瞄準台灣「首來族」?學生怎麼想?

作者:

不談"民族復興"、"大中華五千年"等生硬口號,轉談"人心",林穎佑解讀這種變化,他指出,統戰的意義是要交朋友,要讓對方感受到認同:"大中華五千年不會有人想理,現在的作法是要從軟性的東西去下手、去建構共同的話題。"

因此,一系列以"文化"為主打的兩岸青年活動已風風火火地展開。包括以"同心同行青春力量"為主題的第3屆海峽兩岸青年文化月、2023兩岸青年峰會、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第20屆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等。

此外,在國台辦認定"首來族"為兩岸重啟交流的新指標下,今年盛大舉辦的"海峽兩岸青年發展論壇"也將主體定調為"兩岸文化生活交流",範圍包含兩岸體育、美食、影音、娛樂等青年人才交流,希望從文化面下手,打造2023"重啟交流年"新模式。

從2014年起就頻繁於兩岸之間遊走、也有多次帶團經驗的曹瀚文指出,以前去交流是談公共參與、學生自治,今年的主題形式已有不同,不管是美食、短視頻技術、攝影、電競等,都是一些"00後"世代會關注,跟生活日常相關的話題,更有機會拉近兩岸青年的距離。8月剛從中國回來的他,和我們分享觀察:"我們那個年代在乎的是學校權益,現在學生在意的是自我。拍抖音、唱歌跳舞、搞直播、拍照拍影片都是自我的展現,那兩岸交流主題就變成以年輕人的興趣出發了。"

是交流還是強迫推銷?

從2014年起就頻繁於兩岸之間遊走、也有多次兩岸交流團帶團經驗的曹瀚文認為,好的交流應該是雙方聲音都被傳遞和重視,這與宣傳單一政治思想的統戰有天壤之別。(攝影/蔡昕翰)

近10年密集參與兩岸交流的曹瀚文還發現另一項變化:除了少數長期深耕兩岸交流的傳統團體重新站回枱面上,今年有更多"新生勢力"崛起,並且多半肩負着宣傳政治思想的任務。

曹瀚文解釋,正常的交流是"把自己的看法、觀點跟立場表達出來,你也要聽對方在想什麼",因此行程上會安排政治拜會,例如拜會國台辦、統戰部,從台獨、藏獨到兩岸經貿,各種提問都可以,雙方進行實質討論。校園訪問也是一樣,先有歡迎儀式、表演、互相聯歡,然後進到重點環節,訂出主題分組討論、發佈報告、細部研究、一起逛校園、最後用餐惜別,傳統交流就是走完上述完整的一套流程。

但今年許多新開展的兩岸交流活動中,曹瀚文看到的不是"交流",而是"強迫購物",賣的不是實體商品,而是單一的政治思想。他形容:"我們聽過不少單位行程很鬆,讓你一開始不疑有他。就一天寫個3個行程,去了你才發現怎麼活動多出很多,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寫,直接開車把你載進去,很像廉價旅遊團的購物點,沒買夠不准出來。"

曹瀚文把這些現象歸納為炒短線,"我們還看到一些亂七八糟的,因為很多營隊是讓你去6、7天,然後2、3天在不知名的空間、不知名的單位講不知名的主題。那個用意就是在傳達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概都是這樣的內容,甚至更誇張一點的,還有特別講『習思想』或者中華民族統一這樣單向的政治思想的傳遞。"

"首來族"曉青、阿哲所參與的交流行程里,就有曹瀚文所描繪的狀況,這為"大交流年"開啟的新一波兩岸青年交流蒙上更多的統戰色彩。

"我不認為這是正派的作法,至少台灣同學的聲音(在交流中)沒有被傳達。"曹瀚文如此總結。

陸委會在書面回復《報導者》提問時也強調:"政府支持兩岸進行正常健康有序之學術教育交流,惟中共長期以來將台灣青少年學生視為對台統戰重點對象,一方面禁止陸生來台就學,另一方面持續透過各種所謂的"優惠措施"(如以台灣學測成績申請陸校免試入學),拉攏台生赴陸就學、發展,並形塑特定樣板進行宣傳,一方面提升台灣青年對中國大陸之認同感,另一方面亦藉機吸納台灣人才、技術、教育資源,以為己用。"

無論如何,中方顯然對於"大交流年"下針對"首來族"的青年交流有所期待。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的"港澳台專區"里,轉發的新華社報導是這麼寫的: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兩岸的未來。青年交流是兩岸良性對話、善意溝通的重要引擎。心走近了,海峽就是咫尺!更多的"雙向奔赴"值得期待,希望兩岸青年"朋友圈"不斷擴大、愈加熱絡,讓"兩岸一家親"的青春之歌持續迴蕩於海峽之上、唱響於萬里山河之間。"

※本報導為《報導者》與自由亞洲電台(RFA)中文部共同製作。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RFA/報導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3/0928/1959384.html